山东省胶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统一质量检测试题
发布于 2021-11-02 18:48 ,所属分类:试题库考试资料大全
山东省胶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统一质量检测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灏、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
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
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
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
水莲忍俊不禁。
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
治河在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
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
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
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
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
“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
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
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
“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
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
“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8.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百姓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民
C.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阊,“巷”,里弄,后来用“阊巷”泛指乡里民间。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由此得到宋仁宗支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14.请简要概括王安石“万言书”向皇帝言事的要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尽平生意”中的“说尽”二字语淡情浓,写出欲尽却难尽的情思,描摹心理细致入微。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情感,但仍惆怅满怀。
C.“斜阳独倚西楼”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夕阳之下形单影只、斜倚窗轩、眺望远人的女子形象。
D.“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主客移位表面上远山是主话,实际上是说女子将远山映入眼帘。
16.本词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_______,_______”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3)“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________。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________,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________。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
B.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
C.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
D.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B.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C.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D.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
B.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
C.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D.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_②。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C
3.B
4.:中国诗教传统是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以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为内容,以“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为诗教原则,以春秋战国以降的儒者为传播主体的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
5.文章先提出诗教的概念,指出其出处、核心和意义;接着从诗教观的来源,诗教传统的定义及其内容、原则等,诗教的本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诗教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错。原文是“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对于“文”“质”的观点,不是评价《诗经》的;
B.“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错。原文是“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可见并不是“温柔敦厚”过时,而是有了新的发展;
C.“需要发展诗教”错,原文说“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错,原文说“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还需要”不同于“重点”。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因之”强加因果。原文是“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可见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中有“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
A.是诗教方式特点,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属于诗教的范畴;
B.是阐述“诗”的形成来源,不属于诗教范畴;
C.是对百姓的教化功能,属于诗教的范畴;
D.是对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的教化功能,属于诗教的范畴。
6.D
7.B
8.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
9.①从语言看,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②从人物看,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③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④从主题看,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故D项错误。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使用反衬的手法”错,文章是通过介绍治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来体现治河的优秀的,并没有使用反衬的手法。故B项错误。
10.D
11.B
12.C
13.(1)把粮食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中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2)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世俗之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14.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重视理财、重用人才、表明心迹。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
“故事”作句首状语,其后断开,排除AC;
“求试”与“馆职”是动宾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养育百姓之资”“用官俸养民”错误,禄养,古人认为官俸本为养亲之资,“禄养”即为以官俸养亲。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错,原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
B.“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错,原文“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文彦博推荐时,王安石没有以祖母年老为由拒绝。
D.“得到宋仁宗的支持”错,原文“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贷,借;息,利息;俾,使;易,交换;便,意动,认为……方便。
(2)流俗,世俗之人;迂阔,不切合实际。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概括出“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结合“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概括出“重视理财”;
结合“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概括出“重用人才”;
结合“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概括出“表明心迹”。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传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实在;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15.B
16.(1)相同点:都表达了离人难寻的悲苦。(2)不同点:崔诗还表达了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本词则表达了青春岁月流逝、欢悦难再的伤怀。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情感”错误,“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是反用其典,写书信不能寄达。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情感的能力。
回答本题,需要先回顾崔护原诗的思想情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写重寻不遇的情景。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结句化用自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时又赋予它新意。佳人已经不知身在何处,而那曾经照映过佳人倩影的绿水,却依旧缓缓地向东流去。那无限的相思,也随着绿水一起悠悠东流。
综上可见,两首诗词的“人面不知何处”都表达了离人难寻的悲苦。
“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有时光流逝之悲,结合词中女主人公这一身份,具体为青春岁月流逝、欢悦难再的伤怀;而崔诗“桃花依旧笑春风”则是一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啸、鹃、啼、戈。
18.A
19.D
20.C
【解析】
18.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成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本题,①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可用于人和事物,使用正确。
②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此语境没有行人车马,不合语境。
③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使用正确。
④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不合语境。
⑤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使用正确。
⑥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不合语境。
⑦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是职责所在,使用正确。
⑧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不是讲道义的时候,使用错误。
故选A。
19.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画线句子存在两种语病: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和语序不当。首先,此句条件关系不成立,应改为假设关系。其次,语序上,应先思想上“甘于”,经“走向”,最后“沦为”;“挑战法律底线”程度更重,应放在“违背公序良俗”之后。
故选D。
20.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根据前语境,“三俗”在前,“价值观”在后,且B、D两项递进关系不成立,故排除;而A项没能扣住语段中心“短视频”,叙述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这段文字谈短视频影响是针对青年人的,所以选C项。
故选C。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①西方艺术重客观②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③人与自然的关系
22.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①空结合上文“东方艺术重主观”判断横线处应该表达为“西方艺术……”,再根据后文“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确定,前者为客观写实,后者为主观虚写,从而确定答案:西方艺术重客观。
第②空先根据段落特点确定属于观点句,总领下文,于是根据后文信息“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花鸟画……”确定空出应该填写: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
第③空根据该段分号确定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三个层次(人物、山水、花鸟)一一对应,参考人物画的“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花鸟画的“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确定“山水画”处答案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所给句子“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成分复杂,属于长单句,把它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即长句化短句,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多层定语状语等)拿出来作为句子或者短语存在。
比如本题中主干句为“六尾蝌蚪(主语)摇曳着尾巴(状语)顺流而下(谓语);复杂成分包括状语“在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和定语“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分别以句子或短语的形式表达为:山峦映衬的山涧里(偏正短语),潺潺清泉涌出的乱石中(偏正短语);山涧里山峦映衬(主谓句子),乱石中潺潺清泉涌出(主谓句子)等等。
综合以上信息表述为(注意逻辑性):(1)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2)山涧里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3)在山峦映衬的山涧里,有潺潺清泉从乱石中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