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敲门砖!2022江苏高考升学捷径之一:强基计划!争夺太激烈了!
发布于 2021-11-03 15:29 ,所属分类:数学资料学习库
1+1+40.是我们新高考的未来选择。15种未来升学路径,为未来铺路,直通高校大门!不同时间不同程序,在你红榜高悬之前我们与之相识.相知.相守!
1.提前批招生,共8小类;8小类选1类,可以报20个院校专业组+6个专业志愿(以及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志愿)。
2.特殊类型批招生,俗称“0.5”批次。
强基计划、综评A类在提前批之前。
综评B类、高校专项等在提前批之后。我们只能选1所院校填报,可以报考符合条件的1个院校+6个专业志愿。
3.普通批招生,主要有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类招生,院校层次多样,招生计划众多,可以填报40个院校专业组+各6个专业志愿(以及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志愿)。
理解:1类+1所+40个(注意录取顺序)
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彭老师(WX:15161203549)从本期开始讲解江苏升学路径的十种途径,学子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做出最优化选择。
强基计划在所有录取类别之首,在军校等提前批以及综合评价之前,首先录取!
导读
,规划
强基计划作为高考特招的主要途径之一,增加考生进入名校的录取成功率,受到了广大家长及考生的特别。那么,强基招生录取模式如何?适合哪些考生报考?
中学就考生家长的十个强基计划热门话题详细介绍。总体而言,强基实际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正常录取0-20分。
强基计划,强势出击。
对强基计划的理解,把握两个字:强和基。强基计划之“强”既表现为招生院校为双一流A类强校,招生规模低于自招。更表现为单独招生、单独培养、“导师制、小班化”与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入选学生的使命感和发展潜力,促进教、研、学的协同发展。
强基计划之“基”,科学之基,国家发展之基,从专业讲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为重点招生专业。着重这些专业是为了改变高等教育的浮华与功利,与新材料、先进制造业、智能创造以及文化传承等国计民生紧密相关。
申请强基计划招生基本条件之一:
1.优异成绩(平时成绩基本达到目标院校投档线)
2.竞赛奖项(基本要求五项竞赛省一或国二;或者其他特长)
2021强基计划
35所双一流A高校在苏招生(电子科大除外):
强基计划招生一览表(2021):
注1:专业设置“力”指工程力学,“信”指信息与计算,“医”指生物医学或基础医学。
注2:参考分数为江苏2021年分文、理最低录取分以及同科类位次。总体而言,强基实际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正常录取0-20分。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强基计划非常适合基础学科突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优秀考生报考,这类学生如果单靠高考成绩也许无法考上这36所国家最高层次的大学,强基计划给予这类考生优惠同时,建设国家的基础学科,达到双赢。
从近两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来看,强基计划主要招收两类学生:
3月底前,高校公布招生简章;4月,考生网上报名;6月,考生参加统一高考;6月25日前,各省(区、市)提供高考成绩;6月26日前,高校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7月5日前,高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折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36所强基计划高校名单及专业汇总
07
2021年高校强基计划以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校测成绩是综合成绩的重要部分。高校校测成绩均占综合成绩的15%,所以有入围看高考,录取看校测的说法。
强基计划不仅聚焦拔尖人才的选拔,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和学习条件,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
2021年强基计划政策有调整,但整体稳定变化不大。
①高校入围比例整体扩大,从2020年的3-4倍为主,放大到大多数高校5-6倍入围。
②高校新增高考后出分前考试确认环节,且签署诚信承诺书。
虽然广大考生家长期待的放开限报、增加学科竞赛优势等没有如愿,但政策调整让更多考生有机会入围校测,很大程度刺激了考生报考的积极性,加上强基首年“红利”刺激,2021年强基报考人次再次上涨,达到160万+。
强基计划2021年整体招生计划与2020年持平;但分省投放招生计划调整,整体来看向本校优质生源地倾斜。如2021年山东强基招生计划352人增加16人,浙江375人增加21人。
根据各省、高校官方数据,2021年高校强基计划没有出现大规模缺额情况,整体录取完成率高。四川大学2021强基录取179人,招生计划180人;南开大学录取149人,招生计划150人;录取完成率均达到99%以上。部分省市数据列举如下:
分析原因:一方面,考生家长对强基的认识更理性;另一方面,有了第一年招录数据参考,今年考生更有据可依,报考更加合理;最后,考前确认过滤掉大部分强基抱有投机心理的人群,更多喜欢基础学科的考生走到校测获得录取机会。
2020年强基入围分数线对比统招普遍低10分左右,2021年这一优势扩大到10-30分左右。甚至多院校出现断档,如西安交大哲学在山东入围仅531分,对比统招低102分,位次相差8.5万!
2021强基计划校测仍以笔试、面试为主,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材料。2021年有14所高校仅考面试,需要笔试高校中,清华、北师大、厦大等校采用机考。
强基校测延续2020年难度及风格,笔试难度在自招与复赛难度之间,清北等顶尖校接近竞赛复赛难度,尤其是2021清北数学已达复赛难度。
面试综合考察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创新,问题多围绕专业展开,时事热点也是热门话题。
2021年,清华、北大强基分数线较2020年也有下降。整体来看,清华降幅在10-25分之间,北大在10分以内,北大入围分数线高于清华3-8分左右。
清华、北大强基面向的都是各省拔尖的一批考生,在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表现优秀的考生仍有很大优势,意向清北的考生重点相关机会。
近几年,高校招生政策一直处在改革调整状态,如提前不做和研究,很容易出现临时抱佛脚,仓促准备的情况。一旦准备不足,会对考生未来的报考带来直接影响。研究政策需注意改革的细节之处,对政策不甚了解之时,可咨询院校招生老师,以免在报考报考定位不准,院校、专业选择出现误差。
不管政策怎么调整,改革的宗旨和选拔的核心不会变,优秀考生的路径永远是综合成绩+学科特长两条路径,尤其是重点校,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计划是考生不得不的多元升学路径。
不管是新高考选科还是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招生,都要求考生对未来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
(1)初、高中低年级考生需要深入新高考选科各个组合的优劣势,基于自我认知及未来就业意向,在综合考虑个人优势及高校政策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
(2)高三年级的家长和考生,更需全面了解和评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前了解和意向高校、专业及多元升学路径要求,提前做好应考准备。
来源:综合网络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