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宋启(回族):流经心中的母亲河

发布于 2021-11-23 11:02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点击上方“民族文学”即可哦

宋启,女,1992年9月出生,河南周口人,回族。现供职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年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莽原》《中华文学选刊》《中国报告文学》《民族文学》等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发表近万百字。曾获第三、四、五届《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等。

NATIONAL LETERATURE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陌生。自古及今,无数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黄河岸边的世世代代的生民,对于黄河都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和传说,黄河在诗歌、小说、散文、影视以及历史、地理、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描述,很多人也都会娓娓道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随着时光的过去,我捡拾自己与黄河的每一次亲密接触,发现黄河多年以来,同身上的血液一样,始终流淌在我的心中,在我的心灵深处不断烙下一个个深刻的记忆。

//

前不久,河南郑州遭遇了千年不遇的大雨,使整个郑州受到了巨大的灾害。举国上下,八方民众支援,郑州很快渡过了难关。在数不清的网友留言里,我注意到了这样的信息,有网友感叹,郑州遭遇这么大的雨水,幸亏黄河安然无恙,如果黄河也出现了问题,那郑州的后果岂不是不堪设想。虽是假想,但仍然让我陷入了深思。是啊,如果黄河出了问题,郑州会像历史上的开封吗?显然不会。我又联想到了“九八”长江抗洪抢险那场战役,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子弟兵的英勇牺牲下,众志成城,奋力抢险,不也是取得了全面胜利吗。自然灾害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在当代中国,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党,有万众一心的中国人民,即便遭遇再大的自然灾害,我们都能够挺过去。

可这件事过去了之后,我还是想起了开封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号称七朝古都的开封。这座历史上的大都市,多灾多难,曾经六次被淹,还被金朝占领过。多年前,我在郑州大学读书时,对于相邻的这座城市就特别有感情,多少个周末或假期,我的足迹遍布了开封的大街小巷。开始这里留给我更多是与吃有关的记忆,鼓楼街夜市的桶子鸡、灌汤包、鸡血粉丝汤曾经多少次满足了我的食欲,还带给我不少关于饮食的文化,让我从中感受到开封人生活的惬意和自足。那时候开封的城市版图还没有现在这么大,新区建设也只是刚见雏形,鼓楼一带就是开封最繁华的地方。街道不宽,楼房也不高,但却充满着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氛,走在鼓楼街,出入在一街两旁的一个个小门脸的商店里,并不一定要买什么东西,最主要的就是想要体味这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而随处可见的一些古建筑,以及夏季里从这些古建筑里走出来的穿着大裤衩,光着脊梁的居民,则每每让我有一种历史穿越的感觉。每每这时就会感到开封的古老不是写在书本里,而是沁入到每一丝空气里。

虽然我不太爱逛街,但四年的时间里,有时和同学一起,有时陪外地来的朋友,我还是把开封的著名景点几乎逛了一遍,龙亭、大相国寺、铁塔、繁塔、禹王台等,以及后来的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碑林、开封府、天波杨府等。让我深深地领略了开封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尽管开封与黄河离得很近。我却几乎没有与她有过亲密接触,而更多的对于黄河的了解,则是从开封的历史中和到处遗留的古建筑里感受的。黄河通过一座古城流经我的心中,让我感触更多的是她曾经带来的苦难。

闻名于世的铁塔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苦难史。铁塔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佑元年),是1961年中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高55.88米,又称“开元宝塔”,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浑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铁塔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曾经经历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而始终屹立不倒,是否因了其“铁塔”的名字?

其实翻开历史,整个开封的遭遇与铁塔又何其相似。据历史记载,开封在近千年来,先后被淹过六次。虽然这座当年万国咸通、富丽天下的汴京,经过金元的洗劫,走向衰败。但真正让开封败落的则与水患有关,史载黄河决口后,犹如巨雷奔腾而至,大水将开封整个淹没水下,仅城墙门楼和大相国寺的屋脊能够看见。大相国寺八角琉璃殿大部分曾被埋于地下,今天我们见到的是后人不断提升的结果。这样的史实在开封的史料记载和古建筑里,到处可见。那时的我,便是从这些历史中认识的黄河,至于她的壮丽,她对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哺育之功,则知之甚少。现在想起来,这与当时的年龄、阅历,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有关,是不能够超越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上的一些悲剧是不可能再重演的。黄河,也不再是多灾多病的母亲。她的子孙日益强大起来了,黄河的命运也会改变。过去多灾多难的黄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河清海晏,千秋盛世,黄河眼看着中华民族跨入全面小康,奔向全面现代化,一定是欢欣鼓舞的吧。

而今的开封,正在实施郑汴一体化工程,千年古城携手国家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唱响“双城记”,沿郑汴大道一路看过去,高楼林立,气派非凡,大都市的景象呼之欲出。流经它们身边的古老黄河化身一条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带,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书写出时代的新篇章。

//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年我也走过不少山川河流,风景名胜,感受到祖国的山河辽阔、风景秀美。细细想来,我先后到过黄河的一些地方:刘家峡、三门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领略过黄河岸边的邙山风景区、雁鸣湖风景区、花园口等,足迹几乎都是在河南省境内。从中我也得到了关于黄河的另一种感悟。

黄河上目前共有13座水利工程。我到过的三门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其中的两座。三门峡的天鹅湖和小浪底的秀美风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来自万里之外西伯利亚的天鹅展开巨大的翅膀,在黄河岸边盘旋飞舞,我一边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一边为黄河拥有了这样的新邻居感到欣慰。正是黄河良好的生态,才让万里之外的天鹅找到了这里,爱上了这里,进而把黄河当成了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也到过甘肃的刘家峡水电站,乘船游览过那里的炳灵寺。在这里,看到那高耸入云,犹如刀劈斧削的一座座奇峰,竟如黄土堆砌而成,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在这些地方,我也与黄河水有了多次的亲密接触。当我坐在船上,侧下身子,用手掌划开清澈的河水时,我想起了明朝程登吉《幼学琼林》的词句:“圣人出,黄河清。”我也想起了关于黄河的传说:五百年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唉,看来历史是能够不断书新的。如今的黄河,不仅河水清,而且山川秀。祖国富强了,作为祖国母亲的黄河也更加年轻了、秀美了。自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以来,她的坏脾气再没有发作过。在她流经的两岸,土地更加肥沃,一座座城市改变了面貌,长高了,长大了,变得更加富有活力。仅我所知的河南的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一路走来,哪一处不是令人叹为观止。新的中原城市群在黄河两岸崛起,黄河,一定会深感欣慰。

我相信黄河水永远都会清下去,这些都得益于国家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也来源于保护黄河的一系列重大策略。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完全彻底地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对于黄河的保护也不例外。我从近年的两件亲身经历中深深地感悟到了。

前年,也是初秋的一个周末。我和一位旅游界的朋友到河南灵宝市的汉山去游玩,却意外地在黄河口岸享受了一番渔家乐。因为朋友当时在汉山上搞开发,有人建议他把山脚下的一处黄河湿地也纳入开发的范围,实现“游汉山,观黄河”的远景。我们驱车来到了一处略显荒凉的河岸边,同行的人告诉我这里叫枣香河,是黄河的一条小支流,在这里汇入黄河。只见眼前的黄河水分成两叉,绕过河中间的一片长满芦苇的湿地向东奔流,湿地上不时有不知名的水鸟飞起落下。再看岸边,一截几近荒废的公路通向远处,沿岸是一处一处的石坝。看着朋友对着这一片湿地指指点点,我心里颇有点不以为然。想到古人诗句“九曲黄河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想到前不久游览刘家峡水库看到的两岸陡峭山崖和钻天奇峰对峙的壮观,看着眼前既无两山对峙,也无河水奔流的平常河段,心想这怎么是黄河呢?这分明和家乡一段不知名的河流无异呀。

靠岸边停着两条渔船,这是一家经营渔家乐的水上餐厅。船上的小伙子很热情,招呼我们上船用餐。同行的朋友却提出个条件,要他找一条小船,带我们围着河中间的湿地游览一圈。小伙子答应了,从附近开过来一条小船,我们上去,小伙子带着我们往湿地驶去,近处看湿地,到处是原始风貌,河水冲荡着湿地的边沿,清澈的河水不停地梳洗着岸边的芦苇。看得出这河水的清澈与湿地保护大有关系。回来的途中,小伙子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原来他在河的两岸布下了许多小的渔网,一路上他不停地提起这些渔网,收获了很多不同的鱼类,鲤鱼、鲫鱼、黄鱼、鲶鱼,还有两只小甲鱼,装了整整一大鱼篓。上岸后,我们就把刚从黄河里捞出的这些鱼儿作为食材,享受了一顿真正的黄河美味。

接下来,在讨论如何开发的事情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意见:对于这块湿地,还是以保护为重。清澈的河水、长满芦苇的湿地、河里的各种鱼儿,这些便是天下最美好的、最和谐的风景。谁要是破坏了这一切,谁就是黄河的罪人。当人们的眼光不再仅仅盯着钱看,注重自然和谐发展,那么就是山河之幸,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还有最近的一次,我和朋友去花园口附近的一处村庄,考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当汽车开上黄河岸边一条风景如画的道路时,我不免惊诧于何时多了这样一条道路。朋友并没有嘲笑我的孤陋寡闻,而是微笑着告诉我,这是河南省实施黄河经济文化带的一项工程。眼前的这条道路从洛阳一直修到开封,是连接洛阳、郑州、开封这三座河南重要城市的一条新的景观带。

我们来到了一个叫申庄的地方,这里高密度的绿化让人很是惬意。而村里的两处将要拆完的商品楼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之下,方知这是以前个别村民擅自开发的,政府已经勒令拆除。我们又来到靠近黄河的一处有点荒凉的园子。园子很大,有几千亩的面积。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们,这以前也是由个人承包,开发成度假农庄,专供人们来这里吃喝休闲,曾经很是兴盛,一到周末汽车停得到处都是。不过如今也由河道管理部门收回来了,正在逐步恢复自然景观。他们已经深深地意识到,靠牺牲自然资源搞开发的路子是行不通的。真正的财富就是河水清,岸上美。那才是他们最美丽的家园。

我从黄河上的一座座水电站知道了为什么黄河能够兴利除害,永保安澜,造福于我们整个华夏民族。我又从亲身的经历中感受到人们对于黄河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保护她的自觉性。历史上多灾多难的黄河留给人们的记忆只能属于历史,如今的黄河随着整个国家的强盛,早已有了新的命运和风姿。

.......


责任编辑 郭金达

节选自《民族文学》汉文版2021年11期



编辑制作:阿卜杜吉力力

审校:杨玉梅

核发:石一宁

点击下图订阅《民族文学》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可通过《民族文学》小店订阅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