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15篇散文命题及其答案

发布于 2021-11-30 11:34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入选全国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15篇散文命题:

入选全国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15篇参考答案:

入选全国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15篇散文命题:

001篇:天使的模样

高明昌

①早上,去育秀路大嘴超市买鱼,顺便去了大卖场买了五只“丑八怪”,回到电瓶车那里,横竖摸不到车钥匙,理一下头绪,总觉得钥匙不是丢超市,就是丢大卖场。先去哪里看看?还没有想好,一个文静的姑娘向我走来,一照面,我们都笑了起来,是你的?是我的。钥匙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我说谢谢。姑娘浅浅一笑转头就走,向着东方。东方的太阳照着姑娘的背,背影修长、tián静、很美。突然想起贵州凯里公交车上的那个姑娘,仿佛凯里的那个姑娘来到了育秀,凯里的姑娘是天使,眼前的姑娘也是天使。

②我那时相信,天使也在我身边,关键是我得有一颗发现天使的心,还有一双眼。

③上个礼拜,从南桥去海边村,路经金海路平庄路口,看见路口的转弯处横亘着半根枯萎的大树,有两公尺长短。我在南车道,树在北车道。看见了树,我就放慢了车速,想转个弯搬树去,做个小好事,车子的弯口还没有转好,妻子说有人搬了。放眼望去,看见两个人正在将树搬离车道,那动作齐整、有力,也神速。搬好了,两个人上车的一刹那,我看清楚了,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看着,脑子就自然联想到了贵州凯里的姑娘,相信自己又碰到了天使,但眼前是非常男人的男孩,我很自豪,随口一说,天使也可以是男孩子的呀。

④天使本来就是男孩子,妻子说,图片里的天使都是男孩子。

⑤可眼前不是图片,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场景。

⑥场景,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场景,或者是场景里的人,问题是在场景里做啥?

⑦前两个月,我开车办事去,车开到小区门口,小区门卫的沈师傅招呼我停一下车,他把我叫到门卫室,告诉我,高老师,你帮助我写封表扬信。我说表扬谁?表扬小区里的人。多少人,二十九个,什么人,都是志愿者,都是有点岁数的人了。沈师傅说,已经一个月了,白天连着黑夜,黑夜连着白天,风里雨里,雨里风里帮助小区守门口,都是自愿的,都是义务的。我将名字写好,叮嘱沈师傅一个字也不能说错的。我告诉沈师傅,我写,我打印,我送来,我张贴。沈师傅说谢谢,其实该谢的人肯定不是我,是这群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我。我也要向这些人学习。那时,又想到了天使,又想到了凯里姑娘,凯里姑娘肯定不在小区内,但小区确实有许多天使,天使也可以不问性别,不问年龄的。

⑧我对天使的好感与日激增,发现天使一天比一天多,而且一定在你身边。昨天应古华医院邀请,参加古华医院的“四史”教育活动,去博物馆参观,到了门口,要出示随申码,我的随申码显示的是北京,怎么也弄不到上海,我有点尴尬,不料几只手同时伸了过来,我们相帮弄,也看不清那只手是男的,是女的,总觉得所有的手都随同暖意、爱意一起伸来的,几秒钟里,随申码弄好了,我进去了。其时想,人还没有进入到参观展厅,人却获得了一次做人的教育,感觉好人随处在,天使随处在,也感觉所有的天使有个明显的特点,到了有事情时,他们才露脸,才帮助你,平时,几乎所有的天使都平平常常,都安安静静。

⑨回到家,翻翻天使的注释,书上说:天使,中文音译安琪儿,意译天仙,源自于希腊文angelos,本义指上帝的使者,来自天上的使者,代表的是圣洁、良善、正直。

⑩想来想去,总觉得这注释不是最合乎事实。其实天使不在天上,就在人间,就在你身边。

本文选自《新民晚报》

1.根据拼音写汉字

Tian

2.文章第⑧中说道“好人随处在,天使随处在”,请概括“随处在”的几件事。

1)

2)

3)

3.文章结尾写到:“想来想去,总觉得这注释不是最合乎事实。”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4.从语言表达效果角度赏析文中第⑦划线句

5.有人说本文第①和第③节所选两件事有累赘多余之嫌,你认为呢?

002篇:相信(《母亲的相信》)

高明昌

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也无法动摇。

我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劝过母亲,对有些事有些人别相信。母亲不以为然,说我人小得来像根萝卜头,懂啥?她反过来正告我:要相信的,相信的。不相信,早晚要吃亏吃苦的,这个亏、这个苦,会吃得一塌糊涂,就因为你不相信。我不想与母亲争辩,但我愿意等,愿意看,母亲的话能够怎样灵验。

父亲是个泥水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天的工钱是5元,在那个白米饭只能吃一顿的日子里,5元钱可以到镇上买回一篮子的东西,可以买一块又大又好的猪肉,可以买几件像模像样的衣裳裤子,可以交几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还真叫值钱。

晚上,吃罢夜饭,母亲刚想闩门,突然嘎吱一声,蹩进一个人影来。人影进门后立即转身将门闩牢,转脸。我看见了,这是一张布满无奈、苦痛,像是哭丧的脸。母亲劝坐,那人不坐。只听说:阿姐啊,你不给帮,我是不想活了,我现在给你跪下来。母亲一把拎起那人的胳膊说,是不是那个事?那人点头。母亲从腰间袋袋里抽出了一张5元钞票,还有几个硬币,都塞到那人手里。来人千恩万谢,双手拱起,一边退向门口。母亲卸下门闩,那人跨出门槛,轻盈而又快速,像一只黑色的兔子闪了出去,脚步声一点也听不见,很是鬼魅。

这样的人,不可以借的呀。我对母亲说,这家人个个是懒汉,今后拿什么还我们?

母亲有点惊慌,但立刻镇定下来。大人的事,孩子别管,人家饭吃不成,等急用!

我劝不醒母亲,很懊恼。母亲说,对别人家,要相信。

相信有时一定无用。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过去,又一年过去,应该还钱的人,再也没有踏进我家门槛。有一次我见她正想从我家门前走过,她看见我,不叫应不说,还立马转身,兜个大圈子,宁愿走冤枉路,也要躲着。我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就是说,这人心里还记着这件事,还是要面子的,要面子的人,良心不坏的。我想,前年母亲相信别人会还钱,现在不还,还相信什么呢?

要相信的。母亲还是那句老话。

中秋节到了,母亲拿出屯了几年的赤豆,洗了洗,往锅里一倒,对我说,烧火。弄好了咸的甜的馅,开始捏面了。母亲一边捏,一边喊我的姊妹们,一起来学做汤圆,并且示范给她们看。一个小时过去,面盆、竹篾里滚满了白乎乎的汤圆。汤圆全都浮上了水面,涨大了,挤在一块,锅面像是铺了一张凹凸型的白纸,烟气缭绕。母亲盛了好几碗,一边盛一边喊,快来端去!

我们赶快抽筷子。母亲却拔挺喉咙,发出了命令,不是自己吃的,送人家,送好了回转来吃。她对我说,这一碗给玉芳婶母送去;对最大的姊妹说,这一碗给前头的金芳家里送去;对着二妹说,这一碗给后面的爷叔家送去;对小妹说,这一碗给东高家的周雪英婶母送去。我们知道这个时候是不能违逆母亲意思的,所以每人端了一碗,快步跨出门槛。不多时,大家回转来,个个侧着饭碗让母亲看。母亲假装不看,但笑了,脸上都是自豪的神情:好的,好的!前一个“好的”指我们听话送好了汤圆,后一个“好的”指人家笑纳了汤圆。

母亲最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最小的姊妹嘀咕说。我未作呼应,心里想,我都上初中了,每一个中秋都是这样送的,母亲习惯了,改不了了。母亲觉得这很有意思,她认为她送出去时心是诚的,人家接受汤圆时的心也是诚的,所以一碗汤圆实在不是一碗汤圆,而是母亲的相信,这相信坚如磐石,谁也摧毁不了。

那个时候,我们兄妹四人经常讨论:母亲这样做是相信,但她相信的是什么?

我去华师大读书了,读的是中文系。我对姊妹们说,“相信”这个词,只有一个义项(奉贤话,意思)就是: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可用它去解释母亲的行为,我们越发不明白了。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母亲的相信,是对自己的相信,至于别人相信不相信是无关紧要的。比如还不还钱,汤圆喜不喜欢吃,都是可以不管的,因为管不着。母亲的这种做法,按照老家的“话法”就是喜欢。是自己喜欢,不是别人喜欢。母亲十分虔诚地坚守着自己的喜欢,有时因为坚守,她宁愿牺牲自己作为母亲的尊严,至于由此而带来的一些经济上的小小损失,她从来忽略不计。这样的相信,实在太多了。我还想讲一件母亲与扁豆的事。

扁豆,母亲是年年种的,种在老家场地机耕路的沿口边上。机耕道上车来人往,一天到晚不会消停。那些昂着头,在风中抖动着自己身躯的扁豆,像极了一面缩微的猎猎飘扬着的红旗,特别吸引人。走过,鼻子一收,还真能闻到一股来自扁豆枝叶、花朵、根茎散发出来的蔬果香味。走过时,有人就当着母亲的面表扬说,这些扁豆真灵,红的红通通,绿的绿油油,一定嫩生,一定糯相。母亲听了心里甜滋滋,因为自己的辛苦劳动得到了肯定,但是这群表扬她的人,很少有顺手牵羊摘扁豆的,也没有一个趁说好话的机会提出送她一些扁豆。母亲反倒有些沮丧。她开始检讨自己,说今年的扁豆肉头肯定比去年差,种得不好,所以没有人来摘,也没有人来要。她对我们说,今年没有办法了,明年一定要种出卖相好、烧了以后有糯味的那一种。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她向周围邻居打听扁豆的种子,上心早,规划早。母亲的行为,确实庄严,而又让我们有点悲哀。

母亲凭着她的相信,过得波澜不惊,也过得模糊而安心。

今年4月,84岁的父亲离别了我们,留下母亲一个人。最小的姊妹搬回家夜夜陪母亲,我天天傍晚时分去给母亲烧饭。烧饭其实是一个由头,母亲的身子很板扎,用不着我这样,用得着的是我与她的交流。母亲无法拒绝交流,也不拒绝交流。到了傍晚,村里的人都到我家来了,像是被组织好的那样,有几个每晚必到,其他人则隔三差五地来,到现在都没有断过,哪怕是在刮台风的夜晚。他们说的都是开心的事,比如什么菜什么时候撒种。小妹说,我们家像个公共汽车的站头。这比喻形象、贴切,既说了站头的好,也说了乘客的好。

我总觉得,这与母亲几十年来的相信有关。母亲和气,好客,乐于帮衬人。归结到这个原因,母亲却说,不对的,这样讲是变成“讨”了。意思是难道要靠过往帮过人家一些吃用,才换来你爸死去后人家的上门?这样说显然不公平,对母亲如此,对来安慰她的村里人也一样。

所以,母亲不说这些。母亲还是过去的活法,一脑子的相信。

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种什么成什么,而且总是比别人家的好些。先说那棵无花果树,从8月份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天都为家里贡献10多只无花果。这些果特别圆又特别甜。傍晚时分,母亲或者姊妹们去摘,总能摘得一篮,放着,有人来了,母亲拿出来请人尝鲜。来人看一眼无花果,眼睛一亮,心里一喜,马上伸手,没人拒绝。因为那个样子、那个颜色,也因为那种热情、那种相信。

无花果收完,柿子就熟了。母亲要我带一些回家,说今年柿子比去年长得好,前几天东高家的品国已经来摘去一袋子了。东高家的品国来摘?是的,母亲说,品国每年来摘一次。母亲总劝他迟几天来,理由是田里的东西很怪,西红柿、茄子、生梨,黄瓜等,留在树上根上总是越长越小越不成样子,只有柿子会越长越大越甜。姊妹们惊讶于母亲的发现与总结,也明白母亲叫品国晚几天来摘的原因。母亲一直相信说实话,不管说了有用与无用,别人听得进听不进。

包括果实在内,她愿意把最好的给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别人或许会觉得,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母亲不想知道别人的看法,母亲只是说她相信。

我还是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相信的意思。但我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母亲的相信总是好事。

本文首发于《解放日报》

1)围绕母亲的“相信”,文章主要叙述了关于母亲“相信”的两件事情,请概括。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充分表明了 ;结合下文来看还起到以下作用:

3)请具体说明第⑮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读完全文,你认为母亲的“相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003篇:把最好的留作种子

高明昌

最近,家里的蔬菜断档了———青菜、大白菜、蓬蒿菜、芹菜,都过时了。时令就是命令,这是真的啊现在的菜园里只留下一种青菜,样子有点怪:颜色偏淡,个子偏高,菜干细,菜板窄,菜叶很少,长着长着,越来越像雪里蕻。母亲说这是高温菜。二妹不喜欢吃,理由是过于清淡。淡,就加点盐?母亲说咸淡是骨子里的,盐的咸,不一样。但我们还是吃了,还陆陆续续吃了两个星期,因为没有其他菜吃。吃多了,突然觉得好吃了———吃菜,有时就是吃个感觉呢。

两个礼拜以后,高温菜也长出了菜蕻,就又开始吃菜蕻,吃了一个星期,越吃越接近青菜的味道,真的喜欢了。菜蕻越长越快,越长越细,差不多两尺高了。黄色的花朵像一面面小黄旗,呼啦啦地飘拂着。母亲挑菜时,是将菜蕻的头拗断了几截后,再剥掉菜干的皮,才烧煮的。最小的姊妹建议把最南首的几棵高温菜吃掉,那几棵菜长得又高又大又粗又好看。母亲说不可以的。为什么呀?母亲淡然一句:留种留种就留别的吧,反正一样是菜。母亲的脸严肃了,口气硬了许多,说:不一样的,留种必拣最好的留,否则明年种出来的菜不像样子,吃亏的还是自己。

留种要留最好的,这种事情,我小时候就见过。生产队每年要留好几亩的稻种。生产队长一个人先兜田头,观察、确认哪块田里的稻谷好做种子。看好后,他还要邀请几个老农一起去看的,这些老农里面有一个是我的爷爷。爷爷去了,撸起一把稻谷,放在手心,在手心掂了又掂,鼻子嗅嗅,横看竖看,看谷粒大小,看颜色,看稻秆,看稻叶,也看稻根,最后点点头说这可以留种。大家有共识以后,队长说那就定了,然后要求放水员注意水头,注意天气,注意日期,注意时辰,一句话,就是关照好稻田。种粮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种的,但最后还是用来吃的,所以重要。

生产队农作物的留种是大面积的,需要大的神思,所以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考察。家里呢?家里用作下一年播种的土豆也是千挑万挑的。土豆开吃时,母亲已经将土豆一只只地理了一遍。那些颜色黄澄澄的,长得椭圆形的,疙瘩比较少的,比较均匀的,大小差不多的,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篮子是晒过的,还垫了一层土布。天好时,母亲会拎出来让土豆见见太阳。母亲说,这样,土豆就不霉、不烂,埋在土里出芽率就高,明年的土豆长势就好,收成也就高。所以,平时吃的是母亲挑剩的土豆,我们也没有怨言,因为明年依旧要吃土豆的。

莴笋是最早能够接上档的蔬菜。过几天,莴笋就要好吃了。母亲说,即使留的是最好的莴笋种子,比如绿肉头莴笋,明年种出来的莴笋,绿的程度也在减弱,肉头也在变硬,个子也在变矮,总之长相在差,吃口在退化———假如不留好的种子呢?母亲留莴笋种子的办法真的很用心,她怕我们挑莴笋时误挑掉,所以专门给留种的莴笋扎了根红线,我们去田里挑莴笋时就看到了。这些扎红线的莴笋,叶子清爽,根矮壮,皮色碧绿,像受到了母亲最高规格的礼遇。

留下最好的种子,会吃到最好的蔬果,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做起来却有点麻烦。到今天为止,我们吃的甜瓜,种子都不是去镇上买的,都是母亲亲自留种的。母亲种了六七种甜瓜,大热天里可以轮流品尝。我们吃时,母亲会问,哪个甜哪个爽?哪个脆?再根据我们说的把瓜籽留下来,用清水冲洗后晒干,然后用纸包好,再叫我二妹写上名字,最后放进塑料袋,扎好袋口,藏到只有她知道的地方。我真的不知道写好名字有什么用——母亲不识字的,却好像从来没有搞错过。为什么?想来是母亲的心记比我们好,什么瓜什么籽,什么籽什么瓜,心里记着才是真正的记着。

本文首发于《文汇报》

1.全家对于母亲“留种”的做法,在态度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通读全文,加以梳理,填写下面空格。

2.惊讶——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4.请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联系全文,说说标题的含义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现实生活吃的菜写起,虽然没有直接写留种这件事,但是为后文母亲把好看的菜留着作种做了铺垫。

B.文中重点对母亲的语言进行了描写,母亲的话粗看起来实实在在,但如果仔细揣摩,就品悟出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

C.母亲在“留种”上的未雨绸缪体现了老一辈人的那种朴实、勤恳,以及认真对待的生活的品质

D.文章卒章显志,表现了母亲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认真和用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

004篇:植物都在谢谢你

高明昌

⑴最近几次吃晚饭当中,我们一直在说菜园里各种蔬菜的长势、收成,以及好吃的时辰,不好吃的原因。有时因为要计划好明天的饭食,就在想法上先搭配好明天的蔬菜,大家畅所欲言。觉得饭食啊,没有一顿离得开蔬菜的;蔬菜啊,每一次都随你任你采摘,由你烹饪。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万物无错,人有错;人对了,万物就不可能有错。虽然万物生长不单单靠人的播种,风调雨顺也是重要的,但伺候万物的是人,所以万物生长,万物首先考虑的总是人的想法和需求。

⑵这还得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是有许多的事实可证的。

⑶先说玉米,这几个晚上,我们总是吃玉米,玉米,吃不厌。家里所有的玉米都长成了极为眼好看、手好捏的样子。根部粗点,头部细点,中间凸一点,很顺溜,很光滑。颜色白亮,匀称、不刺眼;咬一口,就觉糯性十足,嚼一嚼,满口流香。问一声玉米为什么如此好看、好吃?母亲说:每一棵玉米树的下面都是挖了潭下了肥料的,都是蹲坑里的肥料。不仅如此,我也亲眼看见,母亲经常去间苗,不让肥料被杂草吃掉,而且每晚二妹都挑了河水去浇水的,所以玉米长好是自然的,不长好是不可能的,因为玉米也知道什么人对它好,它也要对他们好一点,既对等,又直接、也明白。

⑷看着玉米,吃着玉米,还觉得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⑸有一个晚上,我们煮的是茄子,是清蒸的。采茄子时,小妹说,茄子好像在烂了。母亲问,为什么?小妹说,那些茄子都是着地的茄子,生在根部的,抬不起身体来。母亲说,你用小树条给茄子绑一绑。小妹照着做了。第二个傍晚去看,茄子都不烂了,原先的几只茄子,烂的地方收疤了,疤收得很小、很平。大家觉得奇怪,这茄子如何识得人心,懂得人意,且立竿见影?母亲说,茄子是有眼睛的,茄子还算一般的,最懂得人心的不是茄子,最懂人心意的是我们天天晚上吃的秋葵。

⑹秋葵,我们有时放在鱼里混烧吃,有时放在汤里吃,有时在饭上蒸着吃,每次十几根,没有一次落下。今天摘掉了十几根,明天又长出了十几根。秋葵树,像是一排绿色的菜蔬,天天有货供应,弄得我们有点不好意思。但秋葵不管,继续用它的一天的劳作与奉献,赐予我们食物。母亲对姊妹们说,你哥哥每天采好后浇水,你没有看见?我说,天天40度,人都吃不消,秋葵当然受不住,应该浇水清凉清凉的。母亲说秋葵也知道你用了力气给它水喝,所以天天长出来给我们吃,是在谢谢您。

⑺我们无地自容了。其实,所有的庄稼和蔬菜都是这个样子。我记得告秋的日子,在告秋之前插种的稻秧,都是碧绿生青,充满活力的;而你在告秋之后插种的稻秧,即使晚半个小时,就是不一样。秋之前插种的稻秧会感谢你的守时、信任而茁壮生长。秋后插种的稻秧在怨恨你为什么不按照节气时辰,所以即使你付出了同样的劳动时间,它也会有点小小生气的,生气的结果你知道,稻秧很萎靡,到收割时秕谷就很多。这个漫长而又具体的生气会让你后悔到明年的这个时候。

⑻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植物的感谢,比人之间的感谢还要及时,还要干脆,还要顶真,还要认真,还要长久。岁岁年年,家里种的青皮绿玉头雪瓜长大成熟了,放在地上,低头一闻,满鼻子喷香,甜甜的、嫩嫩的,大开口味切开来,青绿的肉,像是翡翠的颜色,鲜嫩。吃一口,这个清脆,这个甜法,真是无以言表。母亲说,这个瓜要留种的。姊妹们七手八脚,拿过淘米篮子,用手刮下瓜子,先洗干净,再放到太阳地下晒。傍晚瓜子收回来了,母亲用白纸包好,对小姊妹说:你把名字写好。我知道,明年的我们继续有雪瓜品尝。

⑼家里的这个热天吃的最多是玉米,玉米热天里要种四次,母亲已经种了三次。每一次都是换个地方种的。母亲说,这叫熟地生种,生地熟种。这样种可以使玉米对土地的感觉一直处于最佳的接受状态,便于玉米成活、生长。母亲说不来这样的闲话,但母亲能做好这样的事情。这真好比玉米说不来人话一样,但懂得人的想法与做法的。玉米,即使种四茬,只要你善待它,玉米就总是以最好的样子、最好的收成给予你,从不含糊,从不偷工减料,从不歪头裂颈的。

⑽所有的植物都在谢谢你,这真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真理。

本文选自《文汇报》

1.1)第⑵中“这是有许多的事实可证的”的中的“这”指的是

2.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在文中具体指:

1)

2)

3)

4)告秋之后插种的稻秧,因了人不按节气时辰,以长势萎靡来惩罚人;

5)

6)玉米因了母亲“熟地生种,生地熟种”,使其便于成活生长,总以最好的样子、收成回报。

3.赏析第(8)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写到“所有的植物都在谢谢你,这真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真理”,结合全文,思考“这个真理”是指

005城里的月光

高明昌

我一直这样想,我在城里看到的月亮,肯定不是老家看到的月亮。老家的月亮,最亮的时候就是一个圆盘,比向日葵还要圆几分;月亮的颜色是柔和的,也是温顺的,更是清晰的,看上去暖洋洋的。到城里看月亮,看到的是远远天空上一块灰白的光圈,灰白、散漫、凌乱、模糊。其实,这是怨不得月亮的,因为你去了城里,城里的家,前后左右都有路灯高照,路灯无数,光影也就无数;无处不在的噪声,让你耳朵根也无法清静,尾气的腥味,从地上飘浮到空中。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间,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月亮啊,一直想光照人间;月亮啊,一直是心地善良。

我不敢对月亮提要求的。平常日子,我们用的是公历,是太阳之历,家人之间做什么事情,问什么日子,翻看的是黄历,盯牢的是钟表,不会命令自己看了今晚的月亮再安排日子的;而我的母亲则不是。母亲也现代,电视机、燃气灶、微波炉、手机都齐全,但过日子用的依旧是阴历,月亮之历,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计时之法。每一个晚上,当夜幕降临,四周寂然之时,这月光依旧是母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母亲一个人,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望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看好后再看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月光,在母亲眼里是年月、节气、阴晴的预报,也是母亲播种和收获需要遵守的时辰。

我成了城里人,我也成了没有乡下那种月光的人。城里的人本领通天,没有多少日子,他们就把黑暗变成了光明,把夜晚变成了白天。这是好事,我每一次从乡下回到小区,总会感慨生活的奇妙,小区的夜晚如同白昼,能够看一眼树是一眼树,看一眼草是一眼草,绝不会发生把草看成树、把树看成草的事情。而且任何时间段的晚归,人可以不绊倒,可以不走错家门,可以不担心蝥贼的侵扰,即使在楼底下掏一把开门的钥匙,也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锁孔的位置,塞钥匙毫厘不差。这是谁的能耐?想来,照亮锁孔的绝不是城里那个糊涂的月亮。

我们享受着灯光给予的所有好处,但又觉得被灯光照到天亮的夜晚不是一个真正的夜晚。所以人进了家门就开灯,睡觉就要关灯,关灯还要拉上窗帘,窗帘要厚厚的,不让丝毫的灯光进来。大家知道这灯光不如月光,月光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日子,有照到东再照到西的移动时候,有被乌云遮住的时辰,更有太阳出来自己西去的自觉,可灯光不是。灯光一亮就要亮到早上,一亮就是这个亮法,这个亮度,没有强弱的变化,没有位置的变化,没有时间的变化;落雨落雪都是这个样子。

真正的月亮一定在乡下,如同真正的夜晚一定在乡下一样。昨晚,我又去了老家,回来八点钟,一脚跨出大门,就像踏进了漆黑的世界,屋里门外两重天。定了定神,揉了揉眼,走了几分钟,才看见了脚下的满地光斑,光斑明灭,忽隐忽现,聚散相连,那是月光从树影里斜射下来的光线;再往前走,也听见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仔细看,才发现是几片树叶从树上跌落了碰着了树丫;再往前走,看见了河,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我摊出双手,让月光停留在我手上,几秒时间里,我就看见手心里每一道静脉里像有月光在闪耀,也在慢慢游动。

想起了童年的月光,只要太阳一落山,只要月亮一出来,庄稼地里,家里的菜园里,就会有月光普照。晚上睡觉,再热的天气,母亲叮咛,穿一双袜子,毛巾要拿一条,要盖住肚皮。月光下的天气,先是凉再是冷,一如月光颜色的变化。我那时候就觉得:童年里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就会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星闪烁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宇宙和天体的奥秘,全在儿时的脑海萦绕,它们在问询我。但是,我每一次睁开眼睛时,天已鱼肚白了,我忘记了冷暖与梦想,我只看见了太阳,还有伴随着太阳一起送来的田野里的稻花香味、青草气味。母亲拍着我的屁股说,快起,快起,还可以看到露珠。

太阳、露珠都看到了,月亮却看不到。乡下的月亮是野生的,跑起来快。

(本文首发于《新民晚报》)

16.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是不敢对月亮提要求的(2分)

17.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母亲一个人,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望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看好后再看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

18.下面写月的句子都写到了月光的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表现的(3分)

【甲】再往前走,看见了河,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9.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野生”一词的含义和作用。(3分)

20.文章以“城里的月光”为题,为什么又用大量笔墨写“乡下的月光”“城里的灯光”?

006篇:芦苇啊,芦苇

高明昌

家乡的水芦苇就像打仗的战士一样,趴伏在几十条河流边上。

但我一直感觉,漫天漫地的芦苇,是上天对家乡不经意的恩赐。

立春的季节,是看不到芦苇的,芦苇还在睡觉。春分来了,到河边去看,偶尔会看到河水里竖着的茎草在随波荡漾,那是小芦苇。夏天来了,芦苇就从水里冒了出来,那速度与我们凫水后突冒河面的架势一样,都是刹那间的事情,但芦苇没有声音,我们的声音稀里哗啦。

在水里的芦苇最容易长大,先前是鹅黄般的小头,尖尖的,匀布于河面两边,像在守护着河流。一夜过去,一周过去,一月过去,芦苇就会高过我们的人头。家乡的芦苇,家乡的速度。每年这个时候,所有的芦苇总是以全新的姿态莅临村庄,而且一定以最朴素、最古老、最文静的姿态,将海边村打扮成绿色里的小村庄。

其时,我们开始盼端午节。挽一弯芦叶闻粽香。海边村人历来叫“挽”芦苇的。我们握着长柄弯钩,伸出右手将河边上的芦苇钩到眼门前,再伸出左手抓住芦苇,然后用右手将芦叶往下掰下来,最后将芦叶放到花袋里。挽好后,及时放钩,一放钩,芦苇又全部弹回到原处,站着不动了。

宅前宅后河里的芦苇挽光了,就约别人家孩子一起去别处挽,挽了一些辰光后,我们就在浜滩边上玩纸牌,玩捉迷藏,至于芦叶挽了多少、够不够,都不管。分手时,大家从花袋里倒出芦叶,你一把,我一把,匀好后就回家。

【甲】芦苇很快长出了芦花。青蓝色的芦花会马上变成白乎乎的芦花。芦花一白,芦苇叶白了,从芦梢到芦身,像是无数的幕布拉在河岸上,水面绿茵茵,水上白茫茫,那样子,真叫一个少见,也真叫一个好看。

【乙】父亲说,我们挽芦花去。也是用原来的长柄弯钩,把芦苇钩进来,但芦叶是掰断的,芦花是连芯拔的。芦芯在芦叶的包裹之下,是不愿意走离芦苇的。走离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芦花不懂,但不离不弃是它的做派。

【丙】大冷天,农事不紧,父亲开始做扫帚了,原材料就是芦花。将五六根芦花并在一起,扎成姑娘的辫子模样,再挨序排列,成了蒲扇样子,然后用剪刀修一下,安上一个竹柄,就成了一把芦花扫帚。这扫帚扫地,特别着地、滑爽。芦花扫帚扫过的地皮,颗粒状的尘灰是没有的。【丁】

芦苇最受欢迎的是芦秸秆。芦苇收割回来,放到仓库场晒干,再捆成一捆捆,然后由村里分配到每户人家。芦干是用作盖房的。是将芦秸秆编织成芦席或者芦笆。房子上好正梁,钉了椽子,椽子上面就放芦苇,然后再盖稻柴,稻柴要盖半尺厚,盖好后用稻柴绳织成的帘框盖住,大风就吹不掉房顶,家就多了一份踏实与安稳。

芦苇啊,不需要我们服侍,也能够茁壮成长。长大后,芦叶可以包粽子,芦花可以做扫帚,芦干可以盖房子,可以做芦笆。我对芦苇服帖到底,觉得它的奉献惊人,而真正让我对芦苇产生好感的是芦苇的根,我们那里叫它为芦根。

天气最热的时候,我们就到河里,荡开芦苇,寻找哪处芦苇长得最密、最粗、最壮,干什么?我们要顺着芦苇潜水下去,去挖一根芦根吃。

芦根长在泥土板结、河水清冽的地方。第一个凫水动作,只能判断芦根的生长的位置;第二个凫水,只能摸到芦苇的根;第三个凫水,挖掉芦根周围的河泥。要来回好几次,才能摸起最粗的芦根。我们人小,气短,只好轮流凫水,谁拔出来不管的,反正都是大家的。

芦根拔到了,首先是分给把芦根挖出水面的人,是以结果论英雄的,大家都没有意见。然后根据芦根的长短,每人分到一节或者两节,就齐伏在河边吃芦根。芦根的吃法与芦粟的吃法一样,就是大口大口地嚼,把芦根的水嚼出来咽到喉咙里去。芦根的水甜津津的,一点也不腻,吃了不会泻肚。

几十年过去了,老家的芦苇几乎没有了,芦根自然也挖不到了。那长得白白胖胖的根,那甜甜蜜蜜的根,不知道去了哪里——想来是这样的:我已走出村庄,芦苇也走出村庄,我对芦根的眷恋已经在我住的城市里发生。既然这样,把芦苇藏在心底,应该是最合时宜的想法。

选自《解放日报》

4.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他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分)

芦花也是不能浪费的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5.文章描绘了有关芦苇的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3分)

①从春分到夏天,芦苇不断生长→②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③芦花开了,挑芦花→④农闲时,__________________→⑤芦苇收割回来,_________________→⑥天热时,挖芦根吃。

6.请根据后面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的文字。(6分)

1)每年这个时候,所有的芦苇总是以全新的姿态莅临村庄,而且一定以最朴素、最古老、最文静的姿态,将海边村打扮成绿色里的小村庄。(从语言表达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五六根芦花并在一起,扎成姑娘的辫子模样,再挨序排列,成了蒲扇样子,然后用剪刀修一下,安上一个竹柄,就成了一把芦花扫帚。(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结尾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07篇:老师,只有你站着

高明昌

我读初二时的语文老师叫徐菊蓉,徐老师身材颀长,是女性,但她站的功夫超过男教师的。在我的印象里,徐教师从来没有坐过,哪怕几分钟时间。因此,当老师让我们做作业时,我就想:现在老师有功夫了。有功夫的时候,老师你不妨坐一坐。

可是,徐老师没有坐。她仍在教室里忙来忙去。有时她俯首看学生的作业,有时她侧耳听学生的耳语。除此,就是走。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不知疲倦似的。

我对徐老师的敬意是从她不坐开始的。我一直认为:口干舌燥想喝水、腰酸脚疼想歇息是正常的事,可对老师就不了。有一次,课上了三分之一又做作业了。我看见墙边有一只闲着的椅子,我悄然搬至身边,待徐老师走到讲台边时,我不顾一切将椅子搬过去,轻轻地、稳稳地放在徐老师的身边。徐老师浅浅一笑,接着笑,老师的目光倏然掠过一阵意外的惊喜,这惊喜严肃地停留在我的脸上,象母亲在 (A、欣赏 B、赞美 C、表扬)儿子美丽的部分

我激动了,搬个椅子,仅此而已,可徐老师……我回到座位时还在兴奋之中。坐下,刚坐好,拿起笔,又抬眼。啊,徐老师,难道你不可以坐下吗?我失望了,差点儿想站起来,差点儿流出悔不当初的眼泪。徐老师看见了,用手划过整个儿的教室,尔后轻挪椅子,走到我身边,面对面,轻轻地按了一记我的肩头,又动情地望着我。她站着,望着,十秒钟,二十秒,一分钟,在徐老师的安慰下,我的心平静了,徐老师笑了,点了点头,用手作写字状,待我做作业时,她才慢慢走开。

徐老师走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又站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徐老师站着的时候,我好像看见一棵好高好大的树,这树儿整个儿碧绿生青,又整个儿健壮挺拔──在日记里我将趣想写给老师第二天,徐老师用朱笔旁批说:作老师的一坐,教室里就会少几个站起来的人。虽然当时我还不谙其义,但每次看到徐老师婷婷身影,我就想:徐老师,你站着比坐着要美,而且美得多。

以后的日子,我已习惯于看徐老师的站了。这教室,只有老师站着,才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与老师一般高。

本文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1.词语解释:第(1)段“但她站的功夫是超过男教师的”中“功夫”的意思是 “老师有功夫了”中“功夫”的意思是

2.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并说说理由:

第(3 )段:象母亲在A、欣赏 B、赞美 C、表扬)儿子美丽的部分 。理由是:

3.赏析第(5)段划线句。

4.阅读第(4)段,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第(4)段主要写徐老师的一件事:

2)段中对老师主要运用了描写,作用是

5.理解第(6)段中 “这教室,只有老师站着,才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008秋日的无花果

高明昌

真的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种了一棵无花果树,知道的日子,是母亲往我手里塞无花果的时候。母亲说,自家种的,自己的树上生的。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种无花果,母亲说是我说过喜欢吃无花果的话。这话说过不说过我是彻底忘记了,但母亲记住了,记住了不算数,还种了,种了不算数,无花果真的开花结果了,现在是吃了。

也就在那个时候才知道:即使儿子六十岁了,在母亲眼里,儿子还是孩子,是不论岁数大小的;而她永远则永远是大人,也是不论岁数大小的。

知道和明白这个道理,感觉自己一生很幸福,同时感觉母亲一世太辛苦。

今年的深秋,父亲住院了。住院的父亲特别想母亲,他对我说,接你母亲来,我去接了。走到客堂的门口,看见八仙桌上有几只圆润而又鲜红的无花果,散松地装在薄薄的保鲜袋里,问母亲,你采好的?母亲说,嗯。母亲怎么知道我会回家呢?母亲浅浅一笑,儿子来不来家里,做娘的心里一定清爽的。

后来的一次回家,我对母亲说,我自己去采,母亲同意了。我去了,跨过场角,看见了无花果树,那是一棵碧绿生青的树,在满是蔬菜的田园里还真的分辨不出来。无花果树的树叶与象形的“山”字差不多样子,它们朝天张开着,上下参差不齐,一叠又一叠,密密麻麻,遮住了树根,你是看不到树根的。其实,树根不重要,因为枝条上生满了青色与殷红的无花果,们像一只饱满的花铃子,稳稳地贴在枝条的边上,没有半点声响,连同它们的影子,一同让树叶盖住了,风吹过,树叶抖动了,无花果的身上才掠过几丝阳光。

无花果是一批又一批成熟的,今天看上去青色的果子,明天就成了微红的颜色了,所以时间很重要,所以也可以吃很长的时间,但摘下一只无花果,树上就少了一只无花果,这也是事实。摘与不摘,多还是少,无花果树却依旧碧绿,树叶依旧常青。

我特地弯腰看了看无花果树的根,根不粗,比枝条粗一半,颜色蜡黄,有的地方像是铁锈的斑痕,越是离地近的根越是粗,颜色越是钝。钝得像一根嶙峋的树干,弯弯曲曲,粗粗细细,一点也不好看,但到了枝条处就是绿色的枝,就伸直起身体,一味向上生长。我有点怀疑,这根怎么能够托举起枝条,还能让枝条横生出许多的美丽的果实呢?

看着树,望着无花果,转身看见了忙碌的母亲,母亲问:你采到了没有?我高声答道:采到了好多。母亲叮嘱我:嗯,生的让它们再在树上长几天!

突然觉得母亲那句“生的让它们再在树生长几天”的话有很多很多的意思。

首发《新民晚报》

1.“儿子六十岁了,在母亲眼里,儿子还是孩子”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分析文中划线句钝得像一根嶙峋的树干,弯弯曲曲,粗粗细细,一点也不好看”的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说突然觉得母亲那句生的‘让它们再在树生长几天’的话有很多很多的意思”,请结合全文,说说有哪些意思?

5.作者借秋日的无花果,写出了 表达了作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009乡下的月亮

高明昌

在海边村,到海里摸插网脚(拦海渔网),要看涨潮、落潮时间的。这个时间的确定,就要去问堂爷爷。堂爷爷双手托起,右手掰起左手的手指说,让我算一下日脚。日脚算完了,堂爷爷自语道,我要看一眼月亮的,说完就走出了门口,他真的去看月亮了,而且会看上分把钟,那个昂首的样子,写着专注,写着疑问,也写着答案。看好了,他会对我说,你也来看看;有时,他还会问我,你看到了啥?我告诉堂爷爷,我看到的除了月亮还是月亮。堂爷爷笑着说,岁数小了,慢慢来,不过要晓得这月亮里有节气,有时间,有天气,有雨雪,有冷暖。我想这是对的,我每次问爷爷,问的就是什么时候去海里摸鱼,怎样的潮汐鱼最多最大。堂爷爷说个时间我就摸鱼去了。堂爷爷一算一个准,算准了他也合算,他就能够吃到我摸到的鱼,而且一定是他最喜欢吃的鱼。

问堂爷爷问到堂爷爷过世,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月亮与潮汐的关系了;那时候,我已经走离了海边村。

但我还记得乡下的月亮。

在城里,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就去看电视机,后来有了手机就看手机。在海边村的时候,大人们看天气主要看月亮的。吃罢夜饭,收拾还没有停当,父亲就出门了。父亲没有堂爷爷的本领,他不是看一眼,他要看好几眼,好几分钟。有时,父亲会拉着我一起出去看的。我们走上了田埂,走了一段路,就很自然地走到别人家的场地里,和别人家一起看月亮,一边看,一说着月亮的亮度、圆度,说着月亮的颜色,月亮与老家的距离,最后再说到月亮边上的云彩。说云彩的话头特别多,比如云块是从什么地方飘过来的,飘动速度的快慢,云块的大与小、方与圆、厚与薄、黑与白、深与浅等。看月亮变成了看月亮边上的云,那些从月亮下边,或者旁边穿过而去的云。那时的月亮是派照亮云彩用场了。这样的看法,耗费时间长,但正确率特别高,高的准确率更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有时晚饭还没有烧好,父亲就出去了,母亲说上灶呀,父亲说看天气去,母亲看了看天空,看见月亮出来了,一声叹气后就回灶间了。

父亲看月亮是实用主义。当年的村上,要割稻,割稻需要晒稻,稻是晒在田里的,晒几天,晒到什么程度,都让老天爷管着。老天爷给了你三天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后来一定会给你三天阴雨连绵的日子,因此要吃准空挡,吃准空挡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人解决。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看懂天气。村上人,看白天的太阳,白天的云彩,白天的风向,都是火眼金睛,几乎没有看错的。不看错是有道理的,我总觉得看天气过程就是先民主再集中的过程。看天了,一堆人就集聚在一起,开始时,一人说云彩的情状,再由情状说到情势,最后再说出结论,比如是雨天还是晴天,是大雨还是小雨,每个人都要说看法、想法与结论的,说完再由一人综合一下作出断论。这个断论就变成了天气预报,说什么时候天气会怎样,根据天气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比如是摘棉花去,还是脱粒去。

有看准的时候,也一定有看不准的时候。夏天的日子,一会儿晴朗天空雨茫茫,一会儿东边日出西边雨,猜透确实很难。天上横着像船底样的乌云,乌云在慢慢地聚合、扩散,大家估摸着会移动到最北面。大家说,我们这里下不到雨的,放心晒谷吧,谷子晒好后翻转一次,日头还炀着,乌云却挂到了头顶,头顶上像只镬(huò)子的底。啊,要下雨了,还没有将谷子铲到一处,还没有畚进麻袋,雨点就落地了,虽然是一点点,但谁也不敢说,这雨的大小,长短是多少。一个夏天了,类似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多次,大家觉得很无奈,很伤心,叹自己的眼睛不是千里眼,预报能力有限,老天爷也十分诡异,变化的本领大到你心惊肉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呼风唤雨,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天高云淡。所以大家愿意看月亮,愿意看上半个小时,一片云散开或者聚拢的过程看完了,大家的心里就有了把握。为这个,父亲半夜里也会出来看一眼月亮的。

为了摸到更多的鱼,我看过无数次的月亮,我看不出什么名堂,我总觉得清清爽爽、圆圆整整的月亮是好天气,迷迷糊糊、歪七歪八的月亮是坏天气。除此之外看月亮就是为了自己的玩,村里的仓库场起初是没有灯光的,到仓库场上玩避夜猫(捉迷藏)时就希望是有月亮的夜晚,月亮下的游戏富有诗意,自己去躲一个地方时希望月亮亮些,好容易找到一个藏身的好地方,躲好了以后希望月亮暗些,好让别人找不到自己躲的地方。但月亮是不管你在做什么的,月亮悬在空中,四周一片静默,它按照它的时间、习惯,从一个方向走向另一个方向,一夜忙碌后,太阳就从海边升起,月亮就回家睡觉了,从来不管你心情如何,也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

当年的我,看月亮是有事情做的,现在我看月亮与做事情的关系不大了,也正在这里,我看见天上的月亮离我越来越远了,我看月亮不清楚了,真不知道,月亮看我还清爽否

本文选自《东方城乡报》

1.结合文意,说说“炀”在文中的意思是

2.“看月亮是实用主义”,请结合全文,思考“实用主义”具体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1)

2)

3)

3.请从语言表现力这个角度赏析“日头还炀着,乌云却挂到了头顶,头顶上像只镬(huò)子的底”一句。

4.文章第3节说“但我还记得乡下的月亮”,结合文章说说,作者记得的仅仅是乡下的月亮吗?

5.文章结尾段“我看见天上的月亮离我越来越远了,我看月亮不清楚了,真不知道,月亮看我还清爽否?”这句话的含义是:

010不灭的火光

高明昌

一直回想起我读过的语文课本,也一直默念起课本里文章段落。那些文字,那些图案,简单,干净;明朗、清爽。不声嘶力竭,都是娓娓说来;不繁文缛节,都是直来直去。既不唱高调,也不喊口号。谈谈国家一二事,说说英雄一二事,讲讲身边一二事。都在叙述人性善良,描摹人情温暖。纯天然,纯生态;真正做到一字一意象,一字一乾坤。说故事,道理不说少说,说情景,心境不说少说。平平实实、平平淡淡、清气袭人,意蕴醒人。捧一本在手里,还真叫一个有看头,有读头,同样有想头。

五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每天背着书包,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却走在羊肠般的小路上朝着南方走去。南方是学校,学校北窗的后面有条清浅的河流,河流常年涌动的流水哔哔啵啵地响着,与我年轻的生命,与生命里的诵读形成天然的互答。那时的我,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读,按照自己的习惯读,摇头颔首,读读停停,停停读读。每一次像是在问询书本里人和事,问询好后悄悄地决定:我是不愿意做寒号鸟的,但可以学学已经改过的小猫,那个“狼来了”孩子是坚决不学也不能做的。

《寒号鸟》已经背得烂熟于心。心里边全是寒号鸟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而“明天就垒窝”誓言像是一阵风,有来的方向无去的地方。这是个必须悲催的故事,因为寒号鸟对自己一直开空头支票。冷了想做事,暖了又忘事,反反复复,言行不一,不是和尚却乐意过和尚的日子,这日子一定过不了。这些感悟都不是寒号鸟说的,都不是老师帮助总结的,是自己看了文章,背了文章后悟出来的。悟出的东西是自己的,要存心底,也勉励自己:今后话少点,不讲话不是傻子,要知行合一,要做事,做事比讲话更重要。

《小猫钓鱼》还没有读,看到的是插图。插图啊,没有浓墨重彩的架势,没有横竖勾勒的圈点。小猫拿着鱼竿、鱼钩。老猫在旁边,鱼线垂在水里,目光盯住河面,气定神闲。两相比较,谁有可能钓到鱼?小猫不说,老猫也不说,说什么呀,我们都明白了。看图案,读文字,图案表示的意思都理解了,那是因为图案就是话语,话语就是文字,文字就是意思。什么叫无意境成,这个就叫无意境成。钓鱼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达不到老猫的境界,可以学学改正了小错误的小猫。我对自己说,但我们的老师没有直言说我们要学习猫们的。

《狼来了》的故事注定悲凉,狼,迟早要来。总觉得这故事是在催醒懵懂的童心,也在促成心灵的顿悟。是的,多彩的生活可以有玩笑,但玩笑不是生活的全部。做人要有个原则:人不能变着法子寻人开心,寻人开心会寻到自己身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时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所以出言必须谨慎。细细读,慢慢品,静静思,觉得人的相互坦诚是人间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故事生发的后续意义就是故事本身的意义,意义在每一个字里显现,不需要关键句子,不需要中心思想,我们都懂得这是严肃的敬策,一生的敬策。

真不知道是哪个年级的课文,也忘记了是第几册第几页,叫什么篇名,更记不得是谁写的,写的这个人出名了没有?这些确实重要,需要记忆,但无需死背。文章啊,人和事的记忆是根植心底的,心底的记忆,即使物换星移,沧桑变化,也可叙述故事来由。所以任何时间的翻阅,依然会有阅读的冲动,依然会有激励的作用。一生是读不完好书的,一生也读到的好书不会太多。唯有孩提时读的书,书不见了,文字还存留在肌理里,镌刻在骨髓里,今天还记着、用着。毫无疑义,童年、少年,青年时期读书的每一个小小的收获,会让你受用一生,。

小学读好上初中,初中读好上高中,后来就上了大学。无数的书本,无数的文字。关于学习,或者未来的学习,记住的是《伤仲永》,在聪明和金钱之间,选择什么很重要,选择错了就是天才也无用,所以需要终生学习;关于虚荣,《我的叔叔于勒》是不可忘记的教训,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启发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才可心安理得。至于童年的记忆,《故乡》《社戏》,足以让你寻到自己顽皮的事件,顽劣的经历。好文章哪,委婉的述说,出奇的情节,多元的忠告,都是由文字慢慢铺陈的,铺陈是在还原生活本身的多种意义。

生活啊,总是有着唤醒心志的力量,启发我们去认识自然,认识自己。老师啊,总是有着教化的本领,帮助我们看懂纸背后面的隐喻。童年、少年的做人做事内容的无痕植入,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是潜移默化。文字还原生活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功能里,一直透示出生活的教育意义,就看你有无兴趣去接受。想到这,就想起了柯罗连科的《那一星火光》,西伯利亚的河流前面有一星火光,火光无言,但一直在招邀我们过去,此时的你只需划桨,因为火光在前头,希望在前头想来想去,有一本好书在手头,有几篇美文在心里,人生也就有了灯光,而阅读是船桨

本文选自《教师报》

1.解释第一段中 “乾坤”在文中的含义

2.“而阅读是船桨”一句运用了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阅读全文,请概括书本给我们带来的“不灭的光芒”的几件事:

1

2

3)

4)学了《伤仲永》,明白了需要终生学习;

5)《我的叔叔于勒》启发我不能虚荣,凡事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才可心安理得;

6)《故乡》《社戏》给了我童年的记忆。

4.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却走在羊肠般的小路上”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A.当时上学的路是“羊肠小路”,但我们心里很高心。

B.“嘴里却高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表示我们内心充满阳光,充满热情,充满向上的渴望。

C.歌词的意境和现实的路境形成对比,衬托了哼着歌曲去上学的小伙伴们的愉悦心情。

D.讽刺了当时的落后。

5.请说说文章结尾作者概述《那一星火光》的意图:

6.结合全文,请说说标题“不灭的火光”的含义。

011留住一只燕子窠

高明昌

前几日回家,看见二妹家阳台的水泥地上,铺着一只蛇皮袋,袋的两边都用花盆压着,盆里的花是月季花,一盆盛开着,一盆花苞刚形成。两盆花南北距离在一尺左右,花枝对望,却不碰撞。中间的袋面上堆着一堆鸟屎,灰里有白,白里带黑,顺势微微隆起着,在灰青的地上,硬是显山露水,有点不和谐,便问:好好的水泥地上放这个干什么?二妹呵呵,又笑笑:有鸟粪。

鸟粪?我突然下意识地想到了燕子,想到了燕子窠。

抬眼寻去,就一惊,我看见了一只燕子窠。燕子的窠,离地三米有余,贴着弯转而垂落的水泥墙壁,顺着壁檐,鸟窠就贴在壁檐上面,像是切了两次的西瓜截面,一面紧挨着墙壁,一面悬空在墙壁的外面,利落、孤寂、宁静,很像墙上雕刻出来的灰白浮雕,沉稳里夹着苍老。

一只燕子飞了过来,也没有盘旋,直接飞进了窠里,慢慢地露出半个头。我看见了燕子的尖喙,尖喙如钩,十分硬派。它朝我望望,我朝它看看,大家都觉得面熟陌生。我没有笑,没有出声。燕子的头不断地旋转,像是环顾的样子,居然没有一记叫声。它有些警觉,开始狐疑:下面怎会有人?我等着它开口,等了几分钟,没有听到。后来燕子飞出去了,从楼房的檐底飞出,再朝上,再朝南,几秒钟里,我看见的只是天空,天空碧蓝,燕子去了哪里,我无法知道。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看得最多的不是燕子,而是麻雀,麻雀满天飞。

麻雀是不愿意衔泥式地劳作的,这个活儿太艰苦,麻雀比人懒,喜欢在茅草屋的檐口钻个洞,就当作生儿育女的窠了,再龌龊也不管。燕子爱清洁,是劳碌命,从不喜欢现成的东西,总要寻一个地方筑窠,后来就在我家屋梁的第二根梁柱上做起了窠。燕子喜欢夫妻同劳动,一只飞出去,一只飞进来,一天天过去,窠中从几根草,变成一堆草,变成了一只窠,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粘上房梁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不会脱落坠地,燕子有时衔回来的是虫子,是给它们的孩子吃的。大人们也从不向我们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大人只告诉我们,燕子是好鸟,不要惊扰,不要嫌弃它们落下来的草草泥泥,更不能将窠撬落地面。燕子也懂事,要尿尿了,就飞出去。后来我们家造了楼房,没有了三角屋面,燕子的窠没有地方筑了,燕子就到对面的大树上去,挑了一处枝丫相碰的地方筑窠,虽然风吹雨打,毕竟有了家。我那时会问,窠会湿掉吗?母亲答,当然湿的,天晴了就干了。

天晴了就干了,天连续几天下雨呢?

现在看到了燕子窠,就觉得自己心善,心善要坚持下去。二妹说,留下这只燕子窠。我说,是的,必须留下这只燕子窠。

留住一只燕子窠,就能在家里看见飞燕,飞燕能勾起对自己美好的童年想念;留住一只燕子窠,就是想象茅草屋的逼仄与温暖,能够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知足就有了依据,有了根基;留住一只燕子窠,就可以在窄化生活里去菜园锄锄草,去花圃看看花,闲适就有了田地,有了话题;留住一只燕子窠,就可以让燕子归来时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园;留住一只燕子窠,就可以在蒲公英花絮里听见孩子们天真的笑声,长大的蔬菜里闻见田园丰收的气息;留住一只燕子窠,就能看见湛蓝的天空,就能懂得飞翔的壮观;留住一只燕子窠,就能看见天伦之乐的表达;留住一只燕子窠,就可以常常看到燕子,常常想到自己。

燕子窠悬在头顶,就像头顶悬着的一盏明灯。

燕子窠里空荡荡,没有燕子的燕子窠是冷清的,冷清是暂时的。燕子出去飞翔了,飞翔就是劳动,劳动终归有收获。燕子一定会回来,如同我一定回老家一样。我到老家就是串串门,烧烧饭,说说话,随意随性,母亲从不说我,母子连心,说什么不说什么,都能知道与理解。燕子还没有到我这个地步,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先善待它,认识它,保护它,先给它微笑与问好,等到相识那一天,我相信燕子一定会仔细看着我,看了几秒后,会对我微微笑,会对我轻轻说。

我估计我可以听懂燕子呢喃的意思。

选自《新民晚报》

4.第一段中“显山露水”的在文中的意思是:

5.熟读第三段划线的文字,回答如下问题:

1)说明了燕子窠的什么情况:

2)强调了燕子窠的什么特点:

6.第6段,作者写燕子的时候,也写到了麻雀,这是运用了比较的写法,请你说说,它们在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的?

7.第9短文,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主要强调了留住一只燕子窠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留住一只燕子窠,就能看见天伦之乐的表达一句话与文章中哪一个事例相关:

8.文中有“燕子窠悬在头顶,就像头顶悬着的一盏明灯”,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比喻意义非常多,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出“明灯”的一二含义?

012篇:回家,回家

高明昌

①我总是在母亲重复了几次“你回家吧”之后,才走离老家的。此时,天色已经大黑,门口亮如白昼,黑夜在路灯的照耀下,宅前依旧是黄昏的光景。母亲说,车子慢慢开。我说,一直开得很慢的。母亲笑笑,顺手递来一只大花袋,里面全是水落小菜,有茄子、黄瓜、豇豆,还有红色的秋葵,以及一小包装在保鲜袋里晒干的蒲公英草。母亲说,隔开你上次吃已经一个星期了,现在可以吃了。我诺诺——母亲是算计好日子的。母亲看着我坐上车,看着我开灯,看着我发动车子,看着我倒车,看着我转过车身,向北一路驰去。

②我再也没有侧转脸看老家。看什么呢?母亲一个人的身影。下午三点半,在南桥,把“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句唱完,后三字改成“回家转”,再唱一遍,感觉韵脚收得好,气也倒得转,味也真切,想来汤老先生不计较。嘚嘚笃笃,下楼,像个小年轻。开锁,上车,手握方向盘,心念海边村,12公里,25分钟,途经环南路、环城东路、平庄路、金海路、金海支路、奉柘公路、海边村路,七转八弯,很费周章,但总是向南、向南,向南总会到老家。老家在奉贤的南方,莫名的骄傲与欢喜。就在老家,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

③母亲永远在田里。

④为这件事情,母亲与我最小的妹妹争论过。一个不让去田里,一个非要去田里; 一个为身体,一个也为身体。没有对与错,爱的世界里,争论是无效的,我们让步了。去吧,有个意思就可以了,早去早回吧。去了能早回? 田地是母亲的世界,去后,一切都由不得你。做儿子的我明白。那日回家,又不见母亲身影,不知道她在田里忙什么。我不去田里,去了后面的叔叔家、西边的阿娘家、东边的婶母家,说道季节和农事。回到宅前,井里打水洗车。洗着洗着,母亲回来了。

⑤后来,母亲每日下午三点过后总在家了,但她依旧没有倚门而待。

⑥看见菜篮里拣洗过的菜,有鸡毛菜、扁豆,还有褪去皮的土豆。母亲问,烧哪个? 答,全烧,少烧一点。母亲笑笑,她打理过的菜全部派上用场,这才是本愿。荤菜呢? 是儿子的任务。母亲知道儿媳会买好,儿子带转家;偶尔没买,儿子看一眼碗橱,便去钱桥镇买。母亲拦不住,便有了谈资——与我的姊妹们买重复了,母亲会说浪费,但语气已没有了我们年少时的较真。上灶烧饭。母亲问,好烧吗? 我说,好烧,我烧。母子争执几下,争执里,母亲的脸上充满惬意。白天的日子更长了,打理蔬菜得在向晚。我到家,母亲要我换鞋(鞋子已经放好),娘俩就一起去看菜园。傍晚的阳光还亮堂着,缓缓地滑过身上,刚落过的雨水已经钻进了土里,土地上飘着些许白色烟气,水洼里的积水冒着泡泡。母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母亲说,当心水。又关照,此地好下脚,此地要绕过,把我当不会走路的孩子。也是,不管怎么说我都是她的孩子,虽然年过六十。母亲走路,像一艘小船平稳地驶在河面上,菜园地上的脚印很浅、很匀,一如母亲轻盈的身段。母亲悠悠地给我说着蔬菜的事情。

⑦今年的秋葵是红色的,母亲说,好看是好看,铁锈红,看久了,像是血水,气息沉稳、浓郁,一煮后泛绿又泛白。这秋葵高挑细长,可产量很低哎。母亲又讲起,你忘记了去年的秋葵,天天吃也吃不完吗? 红秋葵只在干上长,枝上不长,明年不种了。说完,母亲用剪刀剪下一根秋葵,第二根让我来剪。我剪秋葵,风吹草动,母亲剪秋葵,却像是人的胳臂被蜜蜂蜇了一下,秋葵树一动不动。轻手轻脚,我是在城里开会的会场学到的,母亲是在田野里学到的。

⑧我惊奇于眼前的一切,变化只在刹那间。

⑨那日下午,二妹根据母亲的想法,将种西红柿的土地翻了个个儿,把发酵的鸡鸭狗粪全部深埋了下去,再晒了几个钟的太阳,而后盖上碎泥,削平。现在的西红柿便一溜溜挂在枝上,风一吹,窸窸窣窣地晃动着,母亲说,连生吃的味道都不一样,你先吃吃。我没有吃,这待遇应该让给母亲,尽管她可能吃不掉一个西红柿。蔬菜的丰收、轮作是必须的,但轮作是不够的。母亲经常告诉我,人吃的物事是人做出来的,不做,坐吃山空。以为这是老套话了,不加评论,母亲则不管我们听不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着她的想法。

⑩每天,母旁都去田里手工除草,回到客堂,手里捏的总是一把青草,像是捏着一把人参一样高兴。菜园里的草,永远喜欢与蔬菜长在一起,蔬菜长高它长大,今天拔掉了明天又长出来,永远拔不完。这也是对的,蔬菜在,草就在,草在,蔬菜在,母亲就永远有事情做。但有一种草母亲从来不拔,而且还好好地护着。

⑪菜园里的无花果实已经如麻雀蛋一样大了,又一个夏天如期而至,晚饭已经摆在场地里。刚吃完,来家里陪母亲说话的人都到了,摇头电扇对准了他们,他们说不热。母亲说,人凉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多看绿色。大家觉得对,就一起眼望菜园,议论菜园。有人说到一半,就与母亲一起走进菜园,她们站在曾经出产过不知多少蔬菜的地上,开心地比划着。一阵风刮过,蔬菜地里发出了声响,蔬菜顺风偏了偏身体,那些大如蒲扇的蒲公英便露出了身影。它们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无声无息。我知道,蒲公英不是母亲种的,是母亲特意留下的。

⑫蒲公英将自己白色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又牢牢地掌控着地间的缝隙,枝节朝四面八方伸展。它们不打算离开这里,这里是真的好。这里有丰腴的粮食,这里还有一位善良的母亲。

(《解放日报》2019.7.18)

9.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0.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11.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12.文末写“蒲公英”很有韵味,请分析作者写此的意图。

013补锅子,过日子

高明昌

农家用的许多东西坏了,过去都是采用修或者补的办法。炊具类,大的如铁锅、广勺、铜勺、铲刀,小的如面盆、饭碗、汤碗甚至调羹,坏了,都是洗净后收好,等货郎担子吆喝过来,请师傅修补后继续使用。

农具也是这个样子,铁鎝的耙缺了一根,锄头的柄断了一截,扁担裂缝不受力了,畚箕、簸箕的竹板、竹片少了几根集结,甚至凉帽的边沿口毛了,都是修补的——修修用用,用用修修。农民穿的衣服也是如此,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一直记得,家里的十五支光电灯不亮了,父亲将灯取下来后,将灯泡横竖倒过来倒过去,让灯丝相互叠起来再装上去,再撑着用一段时间的。这样的节俭,我家如此,家家如此。

记得最清楚的,是补锅子的情景。

我是家里的老大,七八岁就烧得一锅好饭了,可以做到软硬干湿都能随父母心思、爷爷心思。可有一次,饭是熟了,气味从锅盖里飘出来了,闻闻也是香喷喷的,一吃却知道这饭彻底烧僵了,米粒还没有涨醒,有些焦黄。将米饭放到嘴里一嚼,硬邦邦,有点涩,有点火冒臭的味道,难吃。父亲说,你水头放得太小了。我说照平常的。父亲说,那肯定锅漏了。

锅漏了?我怎么不知道?父亲说小漏,眼子小,粗看是看不见的。父亲叮嘱:晚上烧饭时喊他,他有办法让我继续烧饭烧菜。

我盯着锅子看了半天,才看见半当中确实有个小洞,米粒般大小。父亲拿来蘸湿的棉花,塞住了洞口,说这就好了。我后来才晓得,这棉花球的塞法很有讲究,先要团成一个线,在线的当中捏个米粒粗细的球,这个球正好扣住漏水处,但不能过锅底的面,这样火就烧不着棉花,即使烧着也因为水的浸润不会燃穿,待米粒涨醒后,这个棉花球有与没有都没有关系了。

父亲说,可以烧了。我就真的烧了,饭也烧好了,也确实好吃的,但是总有一点点火星臭的味道,大概是心里面的感觉不太对,觉得这只锅子还是换新的好吧。我建议父亲换一只,父亲说,换,钱呢?还是等修锅子的人来补一下吧。

家里当时的经济状况我也知道一些。平时烧饭烧菜,都被父亲反复叮嘱少用铲子,即使用,铲刀下锅也要轻一些,更不可以将铲子的尖角对准锅底铲,得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锅子的损害。这实在是买不起锅子才想出来的办法,延长锅子的寿命就等于节省钞票。

补锅的人都是外来人,而且来的日子是不多的,差不多一月一次,能看见一次就很幸运了。他像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担子的一边都是竖着的铲子、钢精锅、铜勺,坛坛罐罐的东西相互撞击,走一步响几响;另一半就是一个像拉风箱一样的箱子,比较短,这里藏着什么不知道,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个装钱的小柜,很精巧。

补锅的人来了,一方面是担子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在召唤,另一方面补锅人自己也在大声喊话:锅子补哇?盆子补哇?啥人家需要补哇?一边喊,一边走,一边走,一边喊,喊声打破了乡村的单调与沉闷。补锅人走路,步子不大也不快,这也是存心的,可以让人家看见的时间长一些,容易招揽到生意。只有有人家呼应,他才小跑步过去,轻声问:“东家想补啥?”来了,活儿干好,就走了。

补锅很有看头——补锅人先从箱子里拿出一小块锡块,再一只正方形的铁盒,再用酒精点燃铁盒。过了几分钟,铁盒慢慢烫了,他就把与火柴头差不多大小的一点锡放进去,锡立马熔化,变成了几粒水珠子,晶莹,灰色,在里面滚来滚去。补锅人用钳子轻轻地夹起珠子,再用一块铁反扣锅底,一只手将夹住的锡水放进锅子的洞眼,然后吸气,向锅底的洞吹气,要吹几次。最后用手摸摸洞口,齐平了就不吹了。如果凸起的,他还掰掉锡块再来一次。但是,我看到的总是一次性就好了,而且只有几分钟时间,精准度确实了得。

补好后,补锅人是不会急着收钱的,他还会笑嘻嘻地问,东家,我一样来了,你家还有其他要补的物件吗?那个时候,如果家里有碎掉的饭碗,母亲也会拿来请师傅看看,师傅认为好补的就补,不好补的就顺手还给家里人了。

离开时,补锅人对我们说:“好了,保证用几年。”几年后,锅子又漏了,但并不是他补过的地方,说明他的技艺是精湛的,承诺也是可靠的,但是,世界上总有别的意外的情况啊。

那个师傅走了,一走就是几十年,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补锅子的人。现在家里还烧着锅子,饭碗也是过去的样子。锅底总有穿的一天,饭碗总有破的日子,但是我们都不补了,都学会了换——现在,锅子有个小洞了,钢精锅脱了半边了,饭碗跌出缝隙了,马上去换新的;衣服有点旧了,还没有破,也要换新的;皮鞋的鞋身走样了,皮面光头不足了,也换,因为样式过时了;家里的冰箱不肯坏,就说冷藏室太小了,要调个大尺寸的。

物件如此,人也一样了。过去东西坏了,靠修、靠补,现在坏了,靠调、靠换。人呢,老夫老妻,磕磕碰碰,感情有点问题,以往也是靠修和好的;小夫小妻,大闹三六九,小闹天天有,支撑下去有点难度,靠的也是修,都是信奉床头吵架床尾好的原则的,修修补补就好了。现在大家不愿意修了补了,说时代不同了,换是干脆,是清爽,是实惠,一闹一吵就散伙就换人的,屡见不鲜。

其实,当一样东西取代某一样东西时,连带的部分内容都是很难处理好的,一个人换来换去,自己惬意了,但有几个人始终不能换的,比如爷爷奶奶、父母亲。比如孩子——换了,他们怎么过日子?

反正,我挺怀念过往那种靠修靠补的日子的。看人补锅的机会没有了,但那个喊声,那个货郎担的声音,却好像还依稀听得见。

选自《文汇报笔会

1.本文以为线索,讲述了煮饭锅漏、、锅坏换锅的故事(3分)

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划线句子里加点的妙用(3分)

1)平时烧饭煮菜,都被父亲反复叮嘱少用铲子(加点词是:反复)

2)现在大家都不愿意修了补了,说时代不同了,换是干脆,是清爽,是实惠(加点词是:清爽)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6段的划线句子(3分)

4,文章以“补锅子,过日子”为题,有何用意?

5.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014篇:种芦粟,吃芦粟

高明昌

①最小的妹妹打电话给我,说:“哥,芦粟好吃了,你们回家来拿吧!”

②其实,我对芦粟的期待,比起妹妹的电话,要早好几个月。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粟秧苗的时候,我就开始期盼了。

③四十多年前,海边村的几十户农家,不管是西高家,还是东高家,没有不种芦粟的。勤谨的人家一般都在五月的开头就开始下种落籽——先用铁鎝翻转土地,过了几天,那块地被太阳晒得熟了,再敲碎泥块——要敲到泥块像沙土般细碎为止,然后开始匀匀地落籽。落籽的那天,如果不下雨,还要用粪桶浇上一些河水,有的甚至还在上面放上一层薄薄的稻柴,这过程叫作培育秧苗。过了二十来天,秧苗长到半尺高了,就拔出秧苗,开始插种。宅前宅后凡是有空隙的地方,包括田头田埂之类的角角落落,还有什边地上,都要种的。种得最多的,是河浜的斜边坡地。

④与任何一种作物一样,芦粟下种以后的管理也是重要的。落籽后的那块地,母亲时不时走过去看看,有时还会蹲下身,翻开稻柴看。种田人都知道,往往该长出来的苗儿还没有出现,这杂草倒先长出来了。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拔了草还要浇水——五月天气温差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掀掉盖在土上的稻柴,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气的脸色。待秧苗露芽、露头以后,母亲去看地的次数更加多了,待秧苗长到了四五公分长,就会叮嘱父亲施肥去。那时施的肥就是粪坑里人出恭留下的东西。母亲叮嘱父亲,一要捣碎,二要加水。母亲担心浓了会营养过剩,秧苗会只长叶,不长根,所以要父亲慢慢地加大浓度与次数。待到秧苗长到半尺高,第二天要拔苗的时候,当晚父亲还要去浇一点水。这水是用来松软土地的,因为明天要起秧头了,不蓬松土地,秧苗要拔断的。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

⑤移种拔苗的手法也很有讲究。母亲左手轻轻荡开秧苗,右手的三根手指头捏住植株离地最近的地方,这样拔就不易弄断,或者少断。插播是在另一块地里,不是力气活,但也要用心。母亲先用插刀插入地里,握住插柄左右摇晃几下,扩大洞口,洞内的土蓬松了,再将一棵秧苗放入、扶好,泥土往根部送去,用掌心压,劲儿不重也不轻。一棵种好了,离这棵半尺左右的地方再来一株。这半尺是距离,更是道理。待所有的秧苗插光了,母亲会用粪桶在每一棵秧苗的根上浇一点点的水,再带着笑意离开,像是看到了秧苗的成长。

⑥其实,不是所有的成长都能如人所愿的。芦粟苗从此地移种到那地,是真正的连根拔起,再人性的拔也是伤筋动骨,所以插种后的开头几天,叶苗总是耷拉着叶片,一副恹恹的情状。如果叶片焦黄、打卷,最后垂落到根部,这秧苗就死了,就需要补种。所以母亲在移种的开头几天,早上总要去看看望望。补种也是移种,也是一样的繁琐。不过补种的苗儿成活率很高,因为原地的土松了,移种时受的影响小。而一旦成活,苗儿们的生长速度也是惊人的,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分分钟在成长。母亲也还会去看一看,在秧苗的下面除除草,除好草后再请父亲浇点粪。那时母亲最担心的是芦粟是否生虫,如果看见青虫就捉掉,如果是蚜虫,就要用药水喷了——蚜虫是一团一团的,像涂在叶片上的污泥一样,掰也掰不清爽,必须喷药才见效。一般喷一次就够了,喷过以后的芦粟像清水清洗过的一样,叶片儿绿得哑静,茎是根根绿里带白,且笔直,直抵天空。

⑦半月不见,它可以长得和你一般高了,一月不见,它比你高出一头了。那时的芦粟不是吃的,而是用来看的。那矗立在路边、岸头的一两排芦粟,就像竖插了一面面绿色彩旗,在风势的鼓动下,飒飒招展,叶片儿随风摇动,击碰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像在奏一部田间的交响曲。河斜边上的最好看,排排对对,对对串串,风吹过顺势此起彼伏,像一波波的绿浪,再倒映在河里,就像镶嵌了一大块碧玉,灿烂至极。到了这个时候,各个人家就被芦粟包围了,耳听的是芦粟的声响,鼻闻的是芦粟的清香。乡下说,只要农家的宅前宅后种满了芦粟,人就不生毛病了。到了这样的地方,糊涂的人会变清爽,清爽的人更爽朗。这个话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看了芦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

⑧看归看,芦粟毕竟是拿来吃的,到了七月份,芦粟就熟了,可以一直陆陆续续吃到十一月。判断芦粟好吃不好吃要看穗头和节秆。熟透了的芦粟,穗头已经由青色、淡红色转为黑色了,而且黑得发亮,秸秆也已经长到三十来公分的长短了。剥开秆皮,会看到一层厚厚的白色黏粉,手一撸,粉就会脱落。这些都是成熟的表征。其实,芦粟熟不熟还可以通过闻香来知道——如果闻着有幽幽的甜香味道,这芦粟肯定很甜了。

⑨我们管芦粟熟了叫甜了。芦粟甜了,就要去攀芦粟。这个“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镰刀直接割起芦粟的根,还有一种是用手拔,先将芦粟的头抓到手心,整体弯起来,在顺势朝外推出去的时候一个向里摁,一摁一“啪嗒”,芦粟就连根拔起了,就可以扛到屋里来,或者成捆地放在场地上。先用手剥掉秆上的皮,再用菜刀按节切断。

⑩吃芦粟的“吃”和吃别的不一样,吃别的都是吃下去,吃芦粟呢就是咀嚼——用牙齿把芦粟的秆皮咬掉后,一段一段吃掉节秆,把甜水吸干,再把渣吐出来。这个过程是动牙的过程,牙齿很辛苦,嘴巴却很甜。

⑪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芦粟甜了的时候,妹妹也就有理由打电话喊我回家看看。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

首发《文汇报笔会》)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第①段妹妹的来电与第⑪段的“吃芦粟”形成首尾呼应,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

B .文章第④段,作者把母亲管理芦粟苗与养育小时候的“我”进行类比,表现了母亲对芦粟的细心呵护。

C .父母栽培芦粟的过程遵循了芦粟的生长规律,启发读者遵循规律做事方能接近成功,反之则事倍功半。

D .文章第⑦段,对一代代传下来的芦粟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说法,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态度。E .芦粟熟了,妹妹就来电让我回家;芦粟甜了,村里人就聚集在一起吃、聊,表达了人间美好的情感。

19.第④段写了父母对芦粟的管理过程,请分析这与⑪段中“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之间有什么关联?

20.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21.本文题目《种芦粟,吃芦粟》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作者说,“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生活中,像这样需要遵循规律而做事的例子很多。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举例谈谈你对“遵循规律而做事”的认识体会。要求80字左右。

015篇:你只管善良下去

高明昌

有一次,在人民路一家餐厅吃客饭,对面小学的学生也来吃饭。一男生被一女生挤翻了饭碗,男生哭了,我见状,觉得自己应该善良一下,就对孩子说,伯伯给你买,说罢就给孩子买饭了,买好我们各在一边吃饭。老板娘走了过来,朝我看后问,爷俩吃饭还分开?我告诉她,不是爷俩,我不认识他。老板娘说,稀奇了,不认识也买饭?是的,买了不穷,不买不富,无所谓。好人,看不出哎。我不回应,老板娘自知无趣走了,但眼睛老是盯着我们,直至孩子吃好后一个人走了,老板娘又摇了过来,俯下身子对我说,大兄弟,我看见了,你们真的不认识,大兄弟,我告诉你,今天你买彩票去,一定中奖。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你好心。我当然没有听她建言去买彩票,因为善良一次,与中奖毫无关系。人生多舛,做好事有时别人也不相信,你只管善良下去。人向善、从善,与别人无关,你喜欢就行。

有一次在环城西路开车去上班,看见一辆桑塔纳轿车,开得很快,一根长约五米、很粗的麻绳从后车厢里逸出,麻绳像一条龙,在车屁股后歪东歪西,确实很危险。我拼命追了上去,追了好几分钟,硬是开到了桑车前面,停下,再招手,那车停了下来,问什么事?我告诉他,车后有一根尾巴。那人一看,马上将车尾巴塞进了车厢里,说,师傅人好,并作揖而去。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只是表现出一点点善良。善良就会想到别人,而想到别人,自己心里也开心。开心是善良送来的,因此我需要善良。

善良真的会让你开心,我有一次去海湾,走近了大海,大海的浪潮一排排地滚动而来,颜色乌黄,就像老家的土地,浪潮冲到了脚后跟后,仔细看,发现其实大海的水是白的,而且白得晶晶亮,比井水还清澈。这事实震撼了我,许多人一直说杭州湾的水很黄、很浑浊,到浪潮边掬一把水在手心看看,才知道自己说错了。看到大海,我每一次都想到自己,我希望自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也希望与大海一样永恒,但这肯定是痴人说梦,能做到的就是善良,看水也一样,唯有善良才能看得见清水,才有可能看到大海的仁慈与胸怀。也在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自己真的很渺小。我不善良,我还能算什么!

最近应一家电视台邀请,做了一回嘉宾,与主持人对聊了一个小时,讲的都是家风的内容。节目播出后,有人看见了,就问,高老师,高作家啊,这次出场费是多少?我告诉他,一分也没有。那人直摇头,我也只好摇头,大家都有些小失望。是的,家风体现出的是“出必告,反必面”的道理,讲的就是门风,好的门风,比如少一点索取,多一点奉献。说的就是善良,不拿钱很对呀,可是怎么会不相信呢?那个时候突然觉得,善良有时是沉默,是勇敢,有些可以让人理解,有些可以让人不理解。想起了善良理解的难度,善良的人一直希望得到善良的理解与支持,其实这已经有索取的味道。这样一想就通了,你只管善良下去,别人怎么说,确实与你不相干。

真的,千万别说别人不善良。别人也善良,只是你没有看见。夜晚进小区,车路狭窄,北面进,南面出,有时南北搞错了怎么办?有一次,开车进来,对过也有车进来,相聚三十米,大家都停了,大家都想退让,都想倒车,我反应慢,让眼前的车先倒了,我只好向前开,开过时将车窗摇下来想表示感谢,那车却轻轻地开走了,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此景真让我哑然。我对许多人说,开车多年,我没有碰到过争抢的人。其实呢,有的,但你不顶着、不犟着、不横着,事情就过去了。善良啊,有时就是让步,就是不争,就是不抢,就是推却,就是礼让,有时是有点窝囊。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过去了,就觉得自己做得很伟大。

我们这等人的善良,无法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比如上电视台捐一大笔钱给灾区。做不到就别做,挑做得到的做,人间的善良举动,大多出自于小事、平常事、举手之劳的事,值得我们去做。做的时候不问得失,只问自心,默默无闻,像晨光一样,也能一路芬芳。

选自《新民晚报》

1.第一段中作者说男生哭了,我见状,觉得自己应该善良一下”,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善良”的?(2分

2.本文除开第一段,第三段,最后一段,其他各段都写了作者“善良”下去的几件小事,请概述每一段小事的内容,(6分)

3.第三段写的内容看上去与“你只管善良下去”无关,但仔细读了后发现是有关的,如何理解这段文字与“善良”的关系?(2分

4,倒数第二段“有时是有点窝囊。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根据本段内容,这个“窝囊”的具体内容就是:(2分)

5.作者说人间的善良举动,大多出自于小事、平常事、举手之劳的事,值得我们去做。”,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举一个类似于作者所说的“善良”之事:(3分

入选全国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15篇参考答案:

第一篇:《天使的模样》参考答案:

1.

2(1)一位宁静的姑娘捡到电瓶车钥匙还给我。(2)两个年轻小伙搬走了横梗在大路中间的枯萎的大树,方便路人。(3)小区里二十九位志愿者自愿白天黑夜帮助小区守门口;(4)陌不相识的男女在我不会弄随申码归属地时纷纷伸出热情之手。

3.因为“天使”不在天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他们是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只要大家做好了身边的平凡事,做到别人有事时“伸伸手”,那么你也是天使。

4.运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营造回环往复的气势,强调了志愿者们一个多月里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没日没夜地志愿帮助小区守大门,表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5.不多余不累赘。因为两件事情,虽然都是写人伸手帮助之事,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件事写姑娘送还我丢失的车钥匙,是侧重于个人帮助个人,第二件事是写两个小伙帮忙搬走路障,是侧重于帮助众人,可以更好的表现“好人随处在,天使随处在”这个主题。

第二篇:《相信》》参考答案:

1)①母亲相信找她借钱的懒汉家有难事,借钱给她,并相信她要面子,良心不坏,会还钱;②每个中秋,母亲都让孩子们先给人家送汤圆,并相信自己送出去心是诚的,人家接受也心诚的。

2)在那个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年代,5元钱能买很多东西,很值钱;

作用:①为后文晚上有人找母亲借钱,母亲毫不犹豫地借给了那人一张5元的钞票和几枚硬币这一事件做铺垫;②凸显了母亲慷慨善良,不计得失的品质,体现了母亲“相信”的执著与伟大。

3)①通过写父亲去世后村里人自发到家中陪伴母亲,让母亲开心的事情,表明村里人被母亲的“相信”所感染,并回报母亲;②升华文章中心,与上文母亲相信他人,与人为善的事情形成照应,彰显了母亲善良、信任他人、与人为善的形象,引出结尾“我”对母亲“相信”的接受认同。

4)母亲的“相信”,是一种信任他人、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

第三篇:《把最好的留作种子》参考答案:

1.理解/认同 佩服(意思相同即可)。

2.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爷爷挑选种子的过程,增强语势,表现了爷爷的认真和重视。

3.③段插叙了生产队农作物留种的事情;补充交代了母亲有留种举动的缘由,是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好地突出了以母亲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性格,为后文母亲的精心留种做了铺垫。

4.一方面这个标题指的是母亲在生活中挑选最好的菜留作来年种植的种子,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比喻(象征),指的是在生活要未雨绸缪,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不能只顾当下,留下希望和期待,热爱生活。

5.D

第四篇:《植物都在谢谢你》参考答案:

1.万物生长因了人的伺候,为回报人,长势旺盛。

2.1)玉米因了母亲的蹲肥、间苗、浇水,以好看又好吃来谢我们;(2)落地已烂的茄子,因了妹妹给它们搭架子,烂处收疤了,来谢我们;(3)秋葵因了我浇水清凉,长势旺盛,来谢我们;(5)雪瓜因我们善待其种子,它年年以好吃来回报;

3.划线句从嗅觉、味觉,写出了青皮绿玉雪瓜的香甜嫩脆,表现了雪瓜因我们善待其种子,它年年以好吃来回报。

4.对植物、对人,每一次用心付出都是有回报的。所以要顺应天时,善待每一事物,用心做好每一事。

第五篇:《城里的月光》参考答案:

16.在城市的夜晚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不敢有求更多平常我们用公历不用阴历,和月亮已经疏远,更不敢提要求。(共2分)

17.用词(1)用形象而优美的动词如飘摇、跳跃、拂动,写出月光的动感(2)运用叠词如走走路、抬抬眼,节奏舒缓(3)用同义词如望、看,富有变化。(写出任意点得1分)

句式:(1)句式整齐如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穿-眼老天,看一眼月亮。(2)排比句式如禾苗上飄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写出任意点得1分)表现了母亲和月光的亲近亲密,对月光的喜爱和依恋(1分)。(共3分)

18.部写出月光澄澈空灵的特点(1分)

甲句主要写河用河面的平静澄净衬托出月光的平静澄澈,月光是片片的,令人联想到羽毛或叶子,既有了具体的形象,又给人飘逸空灵的退想(两点写出一-点即可得1分)

乙句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化无形为有形。(写出其中点即可得1分)(共3分)

19.野生是说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乡下的月亮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由率性,富有个性,纯洁美丽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乡下的月亮的喜爱与欣赏(共3分)

20.写乡下的月光,是把现实中城里人能看到的月光和童年的月光、老家的月光作对比,写城里的灯光,是表现城里人已经用灯光部分代替了月光,把灯光和月光作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纯净的月光的期待,也引发人们对城市里真正的月光、美丽白然的月光已经缺失这现象的深入思考(共4分)

第六篇:《芦苇啊,芦苇》参考答案

4.B

5.挽芦苇、做扫帚,芦秸秆用作盖房。(每空1分)

6.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蓬勃的生命力和给村庄带来的环境变化。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父亲动作的细致与熟练。

7.表达了对老家的芦苇消失的遗憾之情。表达了对卢根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与芦苇相关的童年生活和家乡的美好回忆之情。(每点2分)

第七篇:《老师,只有你站着》参考答案

1.本领(本事)。时间。

2.A

3.赞美老师认真教书的神情,也赞美老师的形象美丽。

4.徐老师安慰我,并叮嘱我回座位认真做作业;动作描写,强调了老师细致、真诚、敬业,慈爱。

5.说明只有老师的认真教书,才有学生的认真读书,只有老师的努力工作,才会有学生的成才。

第八篇:《秋日的无花果》参考答案:

1.母亲因了儿子随口说的“喜欢吃无花果”这句话,亲自种无花果树;母亲预知儿子要回家,早早的准备好了无花果。

2.把无花果树根的钝色的纹路比作嶙峋的树干,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无花果树根处的纹路形状及颜色,写出了树根的不好看。流露了作者对无花果根能托起枝条,还能让枝条横生出许多的美丽的果实的敬佩,也暗寓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奉献的赞美。

3.(1)熟的好吃,留到熟了再吃;(2)母亲还想再见到儿子。留得时间长,母亲见儿子的机会就多了;(3)暗寓了母亲对儿女的教育也是遵循水到渠成的态度。

4.母亲对儿子的朴实无华、了无痕迹却又浓浓的爱;对母爱的感激,对母亲智慧的赞美。

第九篇:《乡下的月亮》参考答案:

1.阳光灿烂(意思对即可)

2.1)堂爷爷看月亮是为了算算时间、冷暖,潮汐涨落,以便我摸鱼。(2)父亲看月亮是为了看云彩,以便晒稻收稻干农活。(3)我看月亮是为了摸鱼、捉迷藏。

3.用了富有乡土色彩的口语(或者注重语言的地方色彩),形象的写出了阳光明艳时头顶飘过的乌云的形状,使文章妙趣横生。

4.记得的不仅是乡下的月亮,还有堂爷爷、父亲看月猜天宇天晴后天安排农事,及儿时有趣、美好、纯净的生活。

5.表明作者随着年龄的长大,因了生活的需要,已经再也感受不到生活的趣和美,表达了对儿时有趣、淳朴、纯净、美好生活的怀念。

第十篇:.《不灭的火光》参考答案:

1.深刻的涵义

2.比喻生动的写出了阅读可以给人前进的动力,写出了阅读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旨。

3.1)读了《寒号鸟》,明白了做事比讲话更重要;(2)看了《小猫钓鱼》,让我明白了像小猫一样及时改正小错误;(3)细读《狼来了》,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4.A

5.告诉读者: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对真善美的境界怀有永恒的向往和追求。写出了优秀作品对人的教化作用。

6.儿时的教科书,像不灭的火光,给予了一个时代的儿童少年以成长必须的营养,更指引了他们前行的方向。告诉人们:优秀作品对人具有深深的感染和教化作用。

第十一篇:《留住一只燕子窠》参考答案:

4.在水泥地上堆着一堆鸟屎,灰里有白,白里带黑,顺势微微隆起着。

5.距离、方位、情状;利落、孤寂、宁静。

6.劳动的勤与懒,平时的清洁与龌龊。

7.燕子有时衔回来的是虫子,是给它们的孩子吃的。

8.看见燕子,能勾起对自己美好童年的想念;就能感知有家的温暖;就能听见孩子们欢笑声;就能看见碧蓝的天空等。说到一点就可以了。

第十二篇:《回家,回家》参考答案:

9.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看着”,突出了母亲看着我离开时的情态,只是简单的目光注视。同时与第2段“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形成照应,表现了母亲的质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很具有感染力。

10.第二段划线句写了我回老家的过程,连用多个短句,省主语堆叠动词罗列地名,突出了我回老家的动作的过程性与方向性。语言表达简洁明快,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我”回家过程中欢快、急切的心情。

11.画线句不能删除。第⑤段画线句子与前文“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相照应,反复出现,并与下文母亲展现的生活智慧相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质朴。

12.作者写蒲公英,实则在写母亲,蒲公英是母亲唯一留在田里没拔的草,作者以蒲公英象征母亲,母亲将这片田牢牢地掌控,在这片田,有母亲的家。有母亲的生活,有母亲的智慧,所以母亲深深的扎根于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

第十三篇:《补锅子,过日子》参考答案:

1(3分)果子棉球补锅 匠人补锅(1分)

2.(1)(1分)“反复”意思是一次有一次地,突出父亲十分担心锅子发生损坏(1分)表现出当时家里经济条件的拮据(1分)。

3.(3分)运用动作描写方法(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补锅人修补锅底的过程(1分)表现出了补锅人熟练的手艺和精准的手法(1分)

4.(2分)“补锅子,补日子既是贯穿犬瘟的线索,又概括了全文内容,还设置了悬念,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同时,还寄托了作者对过往那种靠修补的日子的赞美和怀念之情(1分)

5.内容上,直抒胸臆,表达对过往那种靠修补的日子的怀念,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第十四篇:《种芦粟,吃芦粟》参考答案:

18.AD(A.“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错误。由原文“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机会----芦粟给予我们的机会”可知,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应该是亲人聚在一起。D.“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妄听之的态度”错误。由原文“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看了芦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可知,作者应该持怀疑态度的。)

19.母亲虽然上了年纪,还坚持种植芦粟。表面上看,种植芦粟所付出的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从本质上看,在劳动的过程中,母亲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形成积极的心态。由此来看“都起到了“活血化淤”的作用。

20.(1)田间劳作的行家里手;(2)永葆热爱劳动的本色;(3)办事情懂得尊重规律;(4)为家庭和谐默默奉献。

21.寓意:“种芦粟”的过程,是母亲“活血化淤”的过程,“种植芦粟”给了父母健康的身体,给了父母精神的寄托。“吃芦粟”当芦粟成熟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粟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团圆机会,亲情因“芦粟”而更紧密,亲情在。人聚在一起集体吃,邻里关系因“芦粟”而更加和谐。表达效果:(1)“种芦粟,吃芦粟”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芦粟”的种和吃展开的。(2)种芦粟,吃芦粟,这个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种芦粟,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吃芦粟给亲人团聚的机会,让邻里关系更和谐。

22.偃苗助长,农夫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而自作聪明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结果却使得稻子都焉了。不顾事物发展,为所欲为的人,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第十五篇:《你只管善良下去》参考答案

1.用话安慰学生,给学生买饭吃。

2.追车;上电视做嘉宾不拿钱,让车停车,却让别人先让了。

3.善良了,看事物眼光不一样,就会看到真善美,看海水也会看见善良,唯有善良才能看得见清水,才有可能看到大海的仁慈与胸怀。也在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自己真的很渺小(意思对即可)

4不争,不抢,推却,礼让

5.略(只要是写到了自己的善良之事,就可以得分)


高明昌,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阅读推广人。联系13641884477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