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贞:飘香的粉蒸肉

发布于 2021-11-29 18:2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飘香的粉蒸肉

安徽 文贞


  张爱玲曾经在她的首部小说《沉香宵》里面,用一道粉蒸肉来形容女人,说:“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乍一看,还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吃过这道菜,你就会明白,用粉蒸肉比喻上海女人的特质:白、糯、香、甜。正是这样的比喻为一道不起眼的粉蒸肉,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联想起我喜欢吃的一道菜,那是母亲做的粉蒸肉。也是母亲的拿手好菜。每逢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时,母亲总要做一道的粉蒸肉招待他们,品尝之际,众口称赞。困难时期,平常人家一年半载难见荤腥,吃一顿粉蒸肉是一种奢望,母亲做的粉蒸肉,味道酥烂鲜香,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老少皆宜,时常飘香在我的记忆里。
  母亲做粉蒸肉,前者在炒制的米粉上下功夫,先将粳米淘净,晒干,同八角、山奈、丁香、桂皮等佐料同米一起入锅,用小火将米炒至焦黄色,冷却后,磨成粉(粉不宜磨得过细)。
  后者采购猪肉,挑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而且瘦肉相对多一点为宜,这样吃起来不油腻,口感好,还有蒸肉用的器具一一窑锅(一种用磁土经高温烧制成上方大,底盘小的圆形蒸菜容器),母亲将切好的五花肉块用调味品腌渍半个小时后,均匀的码在窑锅里,放在蒸笼里,铁锅加水,蒸笼放在水上,大火蒸煮,随着锅里水温上升,锅沿四周氤氲大量的雾气,锅里的水烧开沸腾时,随着热气高涨弥漫开来,灶房里飘散着浓浓的粉蒸肉香味,勾起肚里的馋虫,顿时让人垂涎欲滴。


  商品短缺凭票供应的年代,正是我们长身体的时期,吃肉成了一种奢望。记得有一年中秋节,父亲领到了几斤肉票,凌晨四点多钟,骑着自行车赶到食品站排队买肉, 买肉的人很多,父亲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才买了几斤五花肉。回家后,母亲将肉精心打理,做了两窑锅粉蒸肉 ,看到蒸笼上散发出的热气夹杂着粉蒸肉的香味时,一旁等候的我们兄妹几人, 迫不及待地想夹一块粉蒸肉尝尝,当肉熟之际,母亲将粉蒸肉从锅中端上餐桌时,兄妹几人围着饭桌, 也顾不上热气多烫手,随手夹起一块,送到嘴里,烫得舌头直哆嗦,那种大块朵颐的感觉特解馋!咬一口,满嘴流油,口感润滑,嫩、香、粉、糯交织在一起,回味绵长,再摇上几勺米粉拌着饭吃,那味道甭提有多鲜美了!母亲看到我们兄妹几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打心里感到欣慰,露出会心的笑容。她和父亲只是尝尝味道而已,却舍不得多吃!那时我们兄妹年龄小,不懂事,没有充分理解父母亲不吃肉(懂事后,才知道其实父母亲舍不得吃肉)之意。


  后来,我们兄妹几人相继长大成家立业,市场经济活跃起来,猪肉随买随卖。母亲经常做一些米粉肉,晾晒干,便于贮存,让我们兄妹几人带回家中慢慢食用。
  刚结婚那些年, 回娘家时,都是母亲大秀厨艺的时候,粉蒸肉成了餐桌上当仁不让的主角。因此,成了我家待客的特色菜。
  如今生活条件提高了,粉蒸肉可以天天有。或许是吃腻了,或许是无荤不餐的日常生活已经饱腹了,总是抹不去母亲做粉蒸肉的味道。
  时代在发展,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人们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肉再也不用排队购买了。老百姓餐桌上菜肴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饮食结构也与时俱进。
  可我无法忘怀母亲做的粉蒸肉和那满屋飘香的情景,还有父亲起早去食品站排队买肉的经历。那些过往的岁月,温暖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也温暖着我的心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无论何时我眼中有爱,笔下有情。
  母亲做的粉蒸肉是独一无二的,那粉蒸肉的味道寄托着我对母亲美好的回忆。儿时的我们,胃满足了,心也就满足了。每一道满足味蕾的菜肴背后都是母亲在厨房里倾注了爱的时光。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文贞,作品有散文,诗歌,游记,杂文百篇,散见于《作家联盟》《作家故事》《皖人春秋》《鸳鸯河畔》《安徽工人日报》巜安徽青年报》纸媒及各大网络平台,代表作品《理想生活中的“给予”》《潮爆时趋摆地摊》《晒秋》《雪中赏梅》《小米线做出大文章》等

本刊启事

 一、本微刊只对原创首发文章支付稿费。投稿邮箱:605262707@qq.com,诗词投稿请加:wuyichen20090606。

  二、稿费和赞赏款分开发放。稿费发放:xxy082003,赞赏款发放:ds4978800。如联系不上作者,稿酬和赞赏款视作放弃。

  三、阅读量300,留言15条以上,稿费20元;阅读量1000,留言30条以上,稿费30元;阅读量2000,留言50条以上,稿费40元。赞赏超过10元,80%归作者,20%留做平台运营维护费用,低于10元不发放。(发稿后的第二个周末统计)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