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论起步:如何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

发布于 2021-11-29 21: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今天,我们聊一下写作方法论。

大部分人写作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无论是给一篇命题作文还是自选题目的任务,憋半天写不出几十个字。

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过这个坎。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遇到要写点什么,大家就到网上去搜索范文。

糟糕的是那些范文基本上没有思想,和计算机自动产生的文章没有什么区别,把它们抄下来改几个字交上去,既不可能得到好分数,也不可能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

一个熟练的书面写作者,通常都会经过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再从“天天想写”到“不轻易落笔”这样两个过程。

结合我的体会,我们谈一下完成写作的第一个过程——也就是从害怕写到想写——的5个进阶步骤。

按照这五步练习,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书面表达的高手。

写出一篇好文章,和发一个广受大家点赞的朋友圈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要很好地表达自己。

第一步:找个有趣新鲜的题材,开始写

这个阶段写得好坏并不重要。

我们在小学时都被要求过写观察日记,把每天看到的事情随便记录一些下来。

但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很多小学生其实写不出来,憋半天不知该写什么,从哪里入手。如果读别人观察日记的范文,就更气馁了,觉得自己的差距大,却又无从入手。

其实,写观察日记就像用手机拍张有趣的照片,然后加一句文字说明那么简单。

拍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拍的,而且要说清楚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拍它,就可以了。

比如今天一个孩子去动物园玩,看到了食蚁兽,这可能是之前只闻其名未见其物的哺乳动物。这时候如果手机在手,肯定会咔嚓一下就把它记录下来。

把这些发现都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观察日记。

任何一个让我们感觉到“原来如此”,或者“原来不过如此”的见闻,都是很好的写作题材。

第二步:让主题画面突出出来

写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主题。

就好比如果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朋友在评论区问:“你照的啥?”那就算是拍失败了;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一样,人没有机会辩解。

你不妨用这个标准去过滤一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表达的主题是否突出,是否参杂了太多没有用的信息,以至于别人看了之后不知道在说什么,或者即使知道在说什么,却觉得没用的内容太多。

其实,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做一次裁剪,把没用的画面裁掉,这样得到的图片可能像素并不高,但是你表达的目的能达到。

第三步: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

按照美国私立高中对作文的要求,一篇合格的作文需要有轮廓、细节和故事情节。

轮廓很好理解,对于细节的选择就有讲究了,它们需要支持主题和故事情节,和这个目的无关的,哪怕自己再感兴趣,也不要选择,除非打算更改主题。

当然,堆砌细节并非就能写好文章,还需要有一条线索把它们给串下来。

注意,线索替代不了主题,这是两回事。

不仅记录一件事情(记叙文)要有线索,说明一个观点也要如此,我们会有一个整体的看法、态度,这是轮廓。

然后有支持它的证据,这是细节。这些细节不是以清单的方式罗列,而是要根据一条线索展开。

达到这些要求,就能写一篇合格的高中作文了。这样的作品,多少就会有人来点赞。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做到想写随时就能写。

第四步:让读者产生共鸣

人在高中以前,写作常常是文笔练习。但是到高中以后,不管是申请奖学金,还是要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写作常常是有现实的目的的。如果目的没有达到,就是失败。

为了达到写作目的,挑选素材很重要。

要让读者或者观众的心随着一同震颤。如果观众主动转发,说明他产生共鸣了。达不到目的的素材,你再喜欢也没有用。

为了让对方和我们一起产生共鸣,写东西的时候还要看对方是谁,还要以对方的认知体系为前提进行交流,做到有的放矢。

如果是一份申请研究生或者奖学金的材料,系主任看到后觉得,如果不把你招进来,就是系里的损失,这个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五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是对专业写作者的要求。

贝聿铭的建筑、夏加尔的绘画、鲁迅的杂文、张爱玲的小说,一看就知道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自己的风格。

关于风格,还要顺便说一句,不要简单模仿一个人的风格,那样很快就让人看出来是廉价的复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了解很多人的风格。

当初徐悲鸿先生对他学生的要求,是需要了解至少500个艺术家的风格,这样才会产生自己的风格。

很多人读有关作家三本以上作品,应该能体会到他的写作风格,但是要知道他自己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多少作品。

当然,这是对专业人士的要求了。

从找到新鲜题材写起来、突出主题,到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让别人产生共鸣,最后进阶到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持续进阶的过程。记住,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可以互动一下,你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在朋友圈发观察日记:

把自己这周自己拍的,发到朋友圈的照片写成观察日记,说说自己为什么要拍它,在按动手机那一瞬间自己的感受。

对这一周自己发的朋友圈,或者看到的朋友圈中的照片做一个点评,看看哪些照片重点不突出,杂乱无章。

下次再拍照,发朋友圈之前,考虑一下用一些照片构成一个故事,而不是照片的罗列。当那些照片构成故事后,把故事写下来。

针对某一个群(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些照片和自己的文字描述,打动读者,看看是否有人为你点赞,或者回应你。如果有,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别人产生了共鸣。

。。。。。。。。。

●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创作文章”的第一步是“写”。

随便找一个有灵感的点开始写,注意这一步重要的是“写出来”,而不是“一次写好”。

● 到此,“写”这个步骤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改”。

这样,一个“从写到改”的「好文章行动指南」就诞生了。有了行动指南,从“怕写”到“想写”再到“去写”就不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了。

● 另外,在开始写作前,想着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就会大大降低提笔写文章的心理阈值。如果一开始的目标是“我要把它写好”,可能久久都无法动笔写作;但是如果一开始的目标是“我先把它写出来,之后再慢慢修改”,这样子就会很容易地开始一篇文章的写作了。

写不好没关系,改就是了。

希望这条方法,能帮助看到这里的你,提升下提笔写作的行动力。

。。。。。。。。

关于写的感悟是:

首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感而发。

然后呀,下笔之前先把思路理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分别用什么素材和例子去支撑论点。

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趣事见闻,能引起别人的共鸣。

一头一尾要有金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平时注意收集素材,等到需要炒菜时拿出来加油加醋加高汤,半小时出锅。

层进写作的指南:观察、主题、动感、共鸣与风格。

一篇文章,轮廓清晰来自观察、侧重细节而有主题、故事情节丰富动感;选对素材则能共鸣、群览百家方有风格。

概括来说,五步之首在于观察,不论写作、摄影、音乐和绘画,要能打动人必须先打动自己,因此,发觉生活中的美丽事物,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素材来源于兴趣,日常生活中吸引自己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创作灵感。

写作需要训练,明确、细化目标+关键结果,可以是每个季度、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在实现每个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优化,匹配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最终形成习惯和成就感。

Stephen Guise的《微习惯》中有这样一句话:“把长期的目标简化成每天一个小动作,在不给自己造成负担的同时,又能带来正向反馈。”

写作方法论!

第一,主题

第二,重点

第三,故事

第四,共鸣

第五,品牌

坚持写作,是开始写作的第一步,当然是要先开始写起来。没有东西可以写的时候,粥左罗讲过一个办法,就是找一本书你想去研究的书某一个话题,然后展开写。

写作之前当然是要会去观察!《精进》的作者采铜在文章中写了一个关于铅笔的故事,一个小小的铅笔居然可以有那么多话题去写,真是引发我的好奇心。

另外,当写作到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慢慢就有了用户思维,也就是大师们所讲的共鸣。

品牌是什么,就是自己写作的风格,长期积累后优化出来结果。

1.

对练习写作,首先要去除一点对写作素材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非要遇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或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者刚刚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等等才会想着写下来,夸张一点说,总想等到仅靠写作素材就有人找你谈写成电影剧本。这种机会普通人一辈子都难遇上几次。

我们要想每天练习写作,普通的事和物,某一瞬间的情绪情感,所思所想,其实都可以写。

我们学过的朱自清老师的《背影》,父送子的情况是很常见,但作者描写情节生动,刻画人物心理到位,父慈子孝,掺杂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感激感恩之情等等,就成了经典作品。

2.

其次,不要总想等到“灵感如泉诵”、“下笔如有神”那一高光时刻才动笔。这可遇而不可求。

刚开始也不要苛求作品质量(当然需要持续改善),本来就是练习,最重要是能每天拿起笔,写下去。

很多著名作家,都把写作当成例行工作。比如村上春树,也会遵循严格的日常训练:每天清晨起床写五到六个小时,一定要写满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如果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好,就写眼前的风景。

自己没有开始写作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没有认识到写作的好处。以前认为写作与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没有关联,所以不重视,不会刻意训练。随着工作年限和接触内容增加,意识到作为职场人,至少基本的商务写作能力是必要的。比如项目申报,产品设计方案、说明书相关的文档,与人沟通的邮件,工作周报、月报和总结,这些都离不开写作。

二是想刻意训练写作却不知道写什么,所以之前订阅过一个职场写作课,先从职场中最可能用到的开始,这是特定套路的训练。写作五个步骤,是提升通用写作能力的方法论。通过学习,自己平时应多留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细节,注意积累不同的观点,如果留下思考题或者思考的方向,自己会相对容易写出内容来。写作训练是长期的过程,能够坚持并做针对性的训练才会有收获。

要想写出动感的故事,让别人产生共鸣,选择的素材应该先感动自己。生活中能够感动我们的事很多,一句话、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本书、甚至是一朵花……看看我们的朋友圈,大家发圈最多的是花儿的照片,从冬天的兰花、梅花,春天的玉兰花、桃花、海棠,夏天的荷花,到秋天的菊花,就连小小的多肉大家都不肯放过。可见大家对花的喜爱。概括来讲,美丽的鲜花时刻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好的素材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否则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雾里看花。

书写的练习,是整理观察和思考的表现形式。透过书写的练习,逐渐在克服自己的写作恐惧症。

一,不要怕文字的表达不够丰富,写着写着心中会涌出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慢慢的整理成文字,逻辑会渐渐的清晰。

二,不要怕被同学们笑话。只有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才能得到检验。

三,练习书写与口语表达形成正反馈。平时把一些念头想法,整理成文字。发觉在有用到需要的场景下,口语表达相对流畅了很多。

上面的练习方法,更是提供了练习方向。

练习写作,在路上。

前两步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后面三步,越来越不容易。

日记是练就写作的基石,每天将自己所观察、所想的内容做记录,基本可以实现第一步。而且会爱上用文字做记录,就像爱上拍照、画画一样。(拍照,现在大家都喜欢,甚至成瘾;而身边几位艺术老师则喜欢用画笔记录生活,有时简单几笔素描比拍照更有韵味)

其次,对自己的日记做提炼和总结,突出重点,找到有共性的地方,基本能训练很好的“突出技能”。

对于之后几步,之前是自己有一定的不足:没更进一步扩展写作思维和提升写作目的,导致时好时不好,成了不可控、碰运气的过程。接下来,按照方法去实践,进一步改进自己。

写作训练,捕捉动人瞬间,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写作。

练习4步说明:

1)用自我视角:打开感受、留心生活

2)用客观视角:强化感受、自我反馈

3)结合自我和客观的视角,练习表达

4)获取外部反馈,分析优化动人触点

把自己这周自己拍的,发到朋友圈的照片写成观察日记,说说自己为什么要拍它,在按动手机那一瞬间自己的感受。

(用自我视角:打开感受、留心观察)

.

对这一周自己发的朋友圈,或者看到的朋友圈中的照片做一个点评,看看哪些照片重点不突出,杂乱无章。

(用客观视角:强化感受、自我反馈)

.

下次再拍照,发朋友圈之前,考虑一下用一些照片构成一个故事,而不是照片的罗列。当那些照片构成故事后,把故事写下来。

(结合自我和客观的视角,练习表达)

.

针对某一个群(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些照片和自己的文字描述,打动读者,看看是否有人为你点赞,或者回应你。如果有,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别人产生了共鸣。

(获取外部反馈,分析优化动人触点)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