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将至,考生和家长要警惕!
发布于 2022-06-01 02:26 ,所属分类:中高考押题学习资料
2022年的高考越来越近,一些不法分子又开始“蠢蠢欲动”,动起了“歪脑筋”,他们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
各位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提醒一:警惕网络诈骗
莫购“高考答案”
临近高考,网上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高考答案”,有人以“出售高考试卷答案”为名,骗取考生和家长钱财。
教育部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考生及家长不要心存侥幸,购买所谓“高考绝密答案”。
提醒二:考前编发“占坑贴”
考后宣传“押中题”
考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往往通过网站论坛、QQ空间或自媒体建立标题栏,发布空白内容的“占坑帖”并隐藏,考后再将从网上获得的试题内容等重新编辑到“占坑帖”中,以此制造考前获得试题或“押中真题”的假象,并作为噱头进行培训辅导宣传。
教育部提醒,近年来,这类“占坑帖”时常发生。他们通过掌握管理员的权限,制造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假象,以此蒙蔽考生。其背后目的就是实施诈骗,谋取利益。高考试题试卷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广大考生切勿轻信这类虚假宣传。
提醒三:考试作弊断前程
侥幸心理不可有
近几年,作弊器材五花八门:从仿形橡皮、直尺作弊器材到低频隐形耳机,再到调频手表……随着6月高考季的来临,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兜售作弊器材,宣称只花千元就能轻松考过,诱导考生作弊。
教育部提醒,在高考中非法制售和使用无线考试作弊器材属于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提醒考生,高考作弊轻则取消成绩,重则违法犯罪。
提醒四:替考代考入刑定罪
恪守诚信警钟长鸣
随着高考将至,网上开始出现所谓的“替考”“枪手”等广告信息。这类信息声称“有门路”,可以找到大学生或者往届生来替考,需要提前支付“保证金”,成绩出来后再按照“协议”支付款项等。
教育部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提醒五:高考招生有章法
“渠道”上学不可能
高考成绩公布前,一些不法分子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 “低分高录”“补录”等实施诈骗。
教育部提醒,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
提醒六:招生部门网站和gongzhong号遭抢注
“山寨版”以假乱真
近年来,个别地区和学校的招生部门网站和gongzhong号被一些个人和机构提前抢注,假冒、仿冒高校或官方招生机构和学校网站、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教育部提醒,每年具有本专科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进行查询核实,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转载:延边大学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