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的一点经验

发布于 2022-06-09 11:43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收录于话题

#高考成绩#高考#易学习




近几天,全国各地的高考,

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家长关心的问题。


高考填志愿,一般来讲,主要是中等生有这个需求,尖子生就报清北985,差生看看挖掘机、厨师班就行了。只有不上不下的家长才焦虑这个事情。




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你只是想毕业后能尽可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不允许做出太多冒险的选择,那么填报和你理想中的赛道相匹配的对口专业,来提升进入赛道的几率,才是最适合你的选择。

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与专业特长,考生该怎么选专业?

高分考生该不该选金融专业,如何逃脱“高分诅咒”?

科技热替代金融热是否已成趋势?

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怎么选?

全球疫情大背景下,学生获得国外高校录取通知书后要不要去?




填志愿有几个流派。


一是工作流,这个比较讲究。我推荐的办法是,你希望进什么单位,就去找个该单位的熟人问问,他们招聘的学校一般是哪几个?以我所知,好单位招聘,80%集中在两三个学校,20%是杂色。码农首推华中科,银行一般是本地几个财经大学,建筑一般是老八校。


二是结婚流,这类人群是非常多的,他们希望通过合法结婚,解决一系列问题。女生可以考虑本地的师范,男生可以考虑本地的医学、法学院校,都有机会进本地大单位,而且进去后,同学多,不孤单。


三是城市流,因为某种原因,你特别想去某个城市。例如,姐姐在深圳,我就想去深圳找姐夫借钱,那你就考虑本城市的大学,深大不是985,但在本地还是很出名的,不比武大差。


如果对包邮区感兴趣,建议考上师,然后去嘉兴考个大单位。海宁皮革城的丈母娘可喜欢大单位了,萧山太卷了,已经不爱你了。


四是专业流,如果你是为了学本事,就不要考虑城市,学校了,你家开了一个机器厂,你就报个机械系,踏踏实实学本事。


五是出国流,建议报个外语学院,现在外语学校分数不高,你去抄个小底。


六是看房子,如果你家是男娃,没有200个打底。如果是光溜溜的只能出个儿子,建议成都重庆,那里比较实惠,也不要彩礼。




高考了,看似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方式之一,但作用已经越来越低了。


现在通过高考,能够实现阶级跨越的是少数人,比如高考的精英,这个比例很低。如果大多数人无法通过高考去改变,这个作用就是在下降。


很多大学毕业出来,收入还不如父母辈的,是经常现象。


父母辈经营一家卤味店,或者经营一个多年的小生意,收入要比白领高很多。


高考真正的作用是逼你去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没有上过大学和上过大学的区别是上过大学,你系统性的学过一个专业,这个学习的过程,让你知道世界运行的方式,你的视野会更宽广。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高考之后,或者是大学毕业之后,就丢掉了学习。


而真正的学习,其实是大学毕业之后,那才是最需要学习的时间段,去补足象牙塔与实际社会的偏差。


高考,只是一个人学习旅途上,很小很小的瞬间而已,把视角放长,心态就会更平静一些。



高考考得好或不好,上了一本或二三四五六本,在进入社会后,除了真本事之外的一切都不算数。


考试时轻松一点、投入一点、享受一点,十几年之后看高考就是人生中很轻的一点,虽然也是难得的体验,但真正宝贵的体验都在学校之外。


胜败都是暂时的,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有一席之地。






选专业应基于兴趣和能力,没有特别的兴趣与明显长板的学生,建议选择基础性学科。此外,高分考生不一定都适合学金融专业。

近年来,金融专业热度有所下降,而科技热开始上升,“热门专业”更加多元化,这或将破解“高分诅咒”——越是高分考生越容易错配进入不适合自己的专业。

没有明确兴趣的学生,

可选择基础性学科专业


高考结束后,考生们都面临选专业问题。当年你是如何确定自己要读的专业的?关于选专业,你对考生们有哪些建议?

客观来说,选专业是一件挺难的事。我想,原则上,

第一要基于兴趣,如果有明确的兴趣,选择起来相对简单。

第二是基于能力,不管是选文、理科还是工科专业,它跟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基础能力都是有关联的。

第三,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兴趣方向,专业能力上也没有特别明显的长板和短板,那就选择大类的基础性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学好之后,即使以后转专业也可以发挥基础学科的优势。例如学数学后如果发现自己对经济学感兴趣,可以相对容易地转向经济学等其它专业方向。




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专业的利弊就说到这为止,


下面给大家灌一些鸡汤。


每年高考季,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人说“上大学有什么用,不如到社会里先熟悉行情”、“大学生太多了,上大学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且不说这中间有幸存者偏差,从统计学来看,学历和收入有一个很强的正相关性。而且我觉得金钱其实衡量不了上大学的意义。


对我来说,上大学本身就比功成名就来得更快乐。


平时和室友在宿舍开黑,因为输了生气地大吵大闹。

周末参加社团,去周边的山上徒步野营,放飞自己。


组游戏战队和其它学校的比赛,和其它系打篮球比赛,踢足球比赛。

期末考试前因为没复习急得团团转,焦头烂额的跑去咖啡馆通宵复习。


其实现在看看,开黑游戏输了,一次班级比赛输了,一次期末考试没考好有什么关系呢?当时有必要紧张悲伤吗?


但就是因为那时候不懂,会因为一些看起来蠢蠢的目标快乐悲伤,才会开心啊。




科技类专业热开始代替金融热


近几年高考志愿填报中,科技热在渐渐代替金融热,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从这几年招生情况来看,确实有这种趋势。最近几年,经管、金融类专业对高考高分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金融不再是高分学生的第一选择或唯一选择了。

现在有不少高分考生可能会选数学、计算机、物理这样一些理科或工科专业。金融类专业热度下降这一趋势非常明显。


为何会出现这种趋势变化?

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中国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劳动力优势、低成本优势,走的是模仿跟踪+迭代升级的增长道路。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的硬核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和地区发展。


现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单有钱、单靠融资已经不行了,要依靠科技创新,金融与科技硬实力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科技创新成为下一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意味着金融行业将被重构,学生选专业、毕业就业去向都会跟这种经济转型有很大关联。

过去学金融很热,是因为过去经济当中套利的机会多,你能融到钱,就能去投资房地产或者一些制造业,较稳定地赚更多钱。

最近芯片热导致很多学生开始选跟芯片有关的基础学科,这其实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

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来临,让大家意识到与数据科学、算力算法有关的,包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顶级名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

从去年开始,北大内部一直在讨论人才培养问题,经过梳理和反思,关于优秀人才应具备的品质,我们提炼了8个字,也即4种素质——科学、创新、实践、情怀。

科学即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训练、前沿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创新即要求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要独立思考,敢为人先、与时俱进。

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即要知行合一,要扎根中国、了解中国实际,跟上最新的前沿实践,且有问题意识。

情怀即希望学生有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有乐观自信的健康人格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科学训练,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家国情怀,成为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过去,我们把“专业”排在了最后(对于优先级排序,我最早的看法是:名校>城市>学校(非名校)>专业),而这种把专业放在最后的排序方式。



城市>学校>专业




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人,大学里学什么专业根本不重要,因为这些人有极强的综合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在工作实践中把自己培养为跨界的复合型人才


大牛在人群中毕竟是少数。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有钱途”的工作,才是最实际、最核心的需求。


大牛的经验其实不一定适用于普通人。


对于天赋和家境都处于常规水平的普通人来说,在规划职业生涯的时候,最重要是什么?


我目前的看法是:对于普通人来说,选对赛道最重要


进入像华为、阿里、腾讯、美团、头条、拼多多这样高速发展的公司,是普通人成为高收入群体最容易的一条路(在这些公司,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收入,要比在其他赛道容易得多


尤其是当你进入这些公司的时机足够早,甚至可以直接晋升高净值人群。


举个近期的例子。


蚂蚁集团(支付宝母公司)宣布将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


“那也意味着,只要一个管6-7个人的小团队组长,手里的股票(解禁后)价值就接近1000万人民币。”


而越是早期加入的员工,不仅入职更容易,级别和持股比例往往还更高,上市后的身价就越高。



类似的故事也早已在小米、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上演过。


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近几年一次又一次“造富运动”的孵化器。


通过十年甚至仅仅是几年的努力,就能获得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积攒不到的财富。


这就是选对赛道的价值。


那么相应的,如果你想进入这个赛道,你在填志愿的时候,就应该选择相对口的专业(计算机、软件工程还有新兴的人工智能等等)


所以,你还觉得“专业”在优先级(城市、学校、专业中一定是排在最后的吗?


不是的。


我们不应该盲从他人的建议(哪怕他是某个领域的大牛),而是先要对自己做一个评估。


要注意的是,举例时提到的赛道,针对的是5G和互联网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核心亮点在于“高薪”。


但如果你无法承受太大的工作强度(996)和精神压力,那么瞄准一个稳妥的、收入水平还不错赛道(比如体制内),然后选择相对口的专业(比如,如果你想进“国家电网”的话,那就应该填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期未来能过上小富即安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学校、城市、专业这三者间的排序时,一定要先问一问自己,你的天赋、爱好、自律程度、承压能力到底在什么水平上,你只有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做出适合你的选择,这是其一。


其二,某些特定的行业,城市和学校的优先级是不一样的。


比如新闻系,城市肯定比学校优先级要高。


互联网产业有很强的聚集效应,在互联网企业聚集的那几个城市(北上深杭等)读大学,实习和入职的机会更多,城市的优先级也比学校要高。


但有些传统行业是认学校的。


比如建筑专业(特别说明一下,建筑和土木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个行业里有一个自己的排名,他们认“建筑老八校”,也就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其三,如果你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有某个特别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那么我建议你跟随自己的内心优先去选择专业(前提是你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困难)


一个人如果走的是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那条路,往往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而且也会更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其四,上面这一条其实要考虑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的家庭背景。


比如某前首富的儿子,他学的是哲学专业(伦敦大学),对于像他这样的富二代,接受博雅教育,提升思辨能力,远比学习某种技能更加有用,毕竟人脉和资源他们家有的是。


但如果你家比较困难,你还非要去读哲学这类不太好就业的专业,那我觉得你应该慎重考虑。


越是资源匮乏的家庭,就越要考虑投资回报率。



相对来说,工科专业是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选择。


当然,工科领域其实也可以再细分为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这个后面再说。


其五,选择专业的时候还要考虑技术进步可能会给行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一些初级的脑力工作可能会被逐步取代,比如简单的图文编辑、病人的预诊断、给律师整理资源的助理、模板化的工程设计图等等,这些工作人工智能应该会做得比人类更好。


当然,由于现在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都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层面(关于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分析,这里不再专门讲了),所以人工智能无法替代高级的脑力工作,专业领域的大牛依然会非常有价值。


但对于那些打下手的助理或者半吊子,他们很可能会丢掉饭碗。


所以像过去那样学一个专业然后干到退休这种事,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想要不被时代淘汰,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是这两年来我基于社会变化、行业发展所得到的一些看法,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补充,但仅仅是从以上5点就可以看出,填志愿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真的很多,而且完全是因人而异、因领域而异的,无法一概而论。


--------------------




祝各位考上,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前途似锦!


---------------



P.s


我同学里真的发展的很好的,还是跳出老本行的那几个。


我班里还有3个创业的,一个是家里有资源的同学A,一个是没资源的技术宅B,还有一个是有资源的技术宅C,公司发展都不错,但差异也不小。


有资源的技术宅C,开了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正好又赶上了网络安全的风口,目前公司收入已上亿。


但他能做得起来,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因是,他自己技术很强,属于稀缺型人才。高中时他就破解了瑞星杀毒软件;有一次去他宿舍,发现他正在和中国红客联盟的小伙伴组织网络攻击,直接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岛国的政府官网。


发展相对慢一点的是没有资源的技术宅B,毕业后去了英特尔,辗转跳槽了几次,四年前与投资人合伙在上海开了一家科技公司,从最初的一个人当爹当妈打理公司大小事务,到如今公司走上正轨,也算小有所成。


(以上这段是我前几年写的,去年B同学的公司倒闭了……)。


顺带提一句:女生学工科,就业上有劣势,但找对象还是有一些优势的(身价上亿的技术宅C同学,他的老婆就是我们同班同学)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