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糗事|02.初试专业课的逻辑

发布于 2021-04-02 01:5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坚持关注 ⬆️ 谈谈一横,定期接收我的推送 


01/
从来没想过我会写上岸经验贴,因为我去年备考的时候,就是不相信任何人的经验。

原因是大学前三年,尝过了世界的精彩,觉得自己比起同龄人算牛逼的(也没有)相信靠自己的小脑瓜,区区一门英语、一门政治、两门专业课,搞定不了吗?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心态,那你肯定也还没有搞懂考研的逻辑。

大多数人经过大学三年,已经不知道「努力」为何物了、已经很难平心静气等待一个漫长的过程、已经很难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了。

尤其如果你在小组里划水了一学期,最后成绩还不错;玩手机了一学期,最后通宵背资料也及格;四六级吃老本,最后也过了。

但考研绝对不是这种「一招过关」的逻辑。



02/
专业课的逻辑是:
找到资料——开始熟读(最好不要默读,也不要试图理解)——疯狂背诵。
结束了。

也许你不信。就这?这么简单,为什么每年那么多人都没上岸?
因为这简单的三步,能坚信并且坚定做完的人太少太少。

第一,找资料。
这个阶段的盲区是,不断地试图寻找「最优」的资料,而不敢轻易去装哪怕一个知识点。
第二,熟读而不要默读、或者纠结理解。
这个阶段的盲区是,默读最容易自我感动自己。因为你会因此坐在桌前很久,但常常理解也没理解了、记也没有记住。
第三,背诵。
这个阶段的一种盲区是,大多数人会等到开学,甚至10、11月之后背诵。这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你能做到每天把该背的背了。

但其实大多数人都觉得「时间还长」「还有时间」,结果到了12月,不到一个月就考试,也没背几遍,就会傻眼。

另一种盲区是,常常第二阶段也没有做好,只是把书都过了一遍,觉得自己很辛苦很厉害了。如果再加上觉得自己是「牛逼」的人,想「上考场我也能编出来啊」,就会导致考前书一遍都没背过。

可是上了考场,一下子要你写3个小时,你觉得不积累点东西,写得出来吗。



03/
考研最大的逻辑在于,它并不期待你的过程多么高明,它期待一个结果的完整。即「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考研不是比拼谁更「聪明」,而是比拼谁装的知识更多;
考研并不在乎你过去多牛逼,它在乎你在这个领域,可以输出多少专业的内容。

也许你不服,每年也有3个月上岸的,那些人不就是走了「捷径」的人吗?
是的,但是那些人的逻辑也是上述的逻辑:找一份资料——然后读——然后背。

他们厉害在,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不会花时间纠结在任何一个环节,也不会想着时间还很多,知道前期自己啥也没做,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于是他们可以比别人更加专注、更加心无旁骛、更加have nothing to lose。




04/
最后,这次的标题依然是「考研糗事」,并没有写错,原因是我去年这个时候翻了很多错误而不自知,导致我最后一门专业课只有两位数(45个进复试的人里的唯二)。
在这里,我想真诚地写下来,希望你不要犯:

1.觉得自己开始时间早,先把书慢慢读了、理解了再说;
觉得自己只有理解清楚之后,才能背诵,不然就很抗拒。

——如果你真的抗拒,那也不要默读(真的不会进脑子的!),读出声音,勾勾画画,开始有意识地把知识装进脑子(我不喜欢背书这个字眼)。
记下来的,都是考场上可以用的。

2.扣书本的字眼,经常觉得「写得前言不搭后语」,「ta怎么能这么说呢」。

——多半是因为你背景知识不够。资料不会写「错」的,放心记好了。

3.以时间为单位,而不是以章节或者是考点个数。

——要求自己今天把这一章读三遍,才能休息,而不是给自己一个小时,因为你可能只能翻两页纸,然后还觉得自己很累很辛苦。

4.总觉得时间还早,就是不「记忆」,觉得「背书」是傻子的行为。

——错了,真正沉迷地背书,是因为足够相信知识、也足够信仰知识,在浩瀚的知识面前,把自己忘却。



05/

最后给大家分享两个神帖,都是我去年12月才看到的。

你会发现,她们考上的逻辑都是:在考前尽可能多的装知识,越不怀疑装得就越快越牢固,然后再考场上输出。


【四十天考研成功】 废柴学渣最后10天如何突击的

最近有一些学弟学妹向我咨询,感觉大家多少有点焦虑和害怕。
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
并不是相信你们比别人聪明,而是相信你们可以早日看清考研初试专业课的逻辑,走上「信仰知识」「知识大过智商」的道路。





End








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这里有更多我的故事!

近期更新:

1、考研糗事|01.初试的前一晚是怎么度过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