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数学教育“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布于 2021-04-02 16:47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基于2020年《小学数学教与学》“学生”专栏的分析

         张定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黄劲(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成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研究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权威期刊,专门开设“学生”专栏以荟萃全国小学数学教育期刊的精品佳作。下面基于2020年《小学数学教与学》“学生”专栏转载的论文,在回顾梳理的基础上展望学生研究的前景。

一、“学生”专栏转文概述

2020年《小学数学教与学》“学生”专栏共转载论文21篇。分三个栏目建构,“学生研究”栏目9篇、“学生培养”栏目10篇、“学法指导”栏目2篇。

21篇转文来源于13种期刊,出自《数学教育学报》4篇,《小学数学教师》3篇,《小学教学研究》、《教学月刊》、《江苏教育》各2篇,其余8篇出自其他期刊。21篇论文中有8篇属基金项目论文,其中国家级3篇、省部级5篇。

21篇转文作者群中,“学生研究”6篇出自高校教师,1篇出自小学教师,2篇出自教研人员;“学生培养”2篇出自高校教师,5篇出自小学教师,3篇出自教研人员;“学法指导”1篇出自小学教师,1篇出自教研人员。可见作者从事工作的性质不同,研究的议题大相径庭,高校教师是“学生研究”的主力军,而小学教师则是“学生培养”的中坚力量。

21篇转文中引用文献163篇,中文124篇,外文39篇,篇均参考文献约为7.76篇,且篇均外文参考文献约为1.86篇,主要引用于“学生研究”栏目,引用作者主要为高校教师,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小学教师的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

二、“学生”专栏研究热点回顾

学生是数学教育关注的核心,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及心理发展规律等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小学数学教与学》“学生”专栏就此转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现就本年度其转载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回顾与述评。

1.学生研究:基于知识掌握、能力建构、观念提升。

(1)研究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是带着已有经验走进课堂的,因此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研究者候正海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对三年级学生认识小数的已有经验和对小数的概念表征进行了课前调查,并建议教师教学尽可能地发挥现实原型对于概念理解的支撑作用和突出图形表征对概念理解的助推作用(《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7期)。研究者巩子坤、李冬冬等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最主要的认知误区是“一条平的线”,对此,研究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以及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7期)。学生不仅要能够理解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研究者黄兴丰等对上海市二年级学生就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多半学生对常规的连加运算能够简便计算,有30%的学生能自觉运用交换律进行推算,间接表明学生只是在行动中运用了交换律,尚未达到概念化的程度(《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12期)。数学的学习少不了数学工具的辅助,然而在“角的度量”学习中学生因工具所困而成为学习的难点,研究者罗永军、姚以婵等设计了界面清爽、规则统一的“单圈双面量角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工具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掌握测量知识(《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9期)。

(2)研究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程度。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者李怀军、张维忠以图形的周长为例,对三至六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存在着阶段性且四年级为发展的“关键期”,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结构复杂性品质缺失,基于此,研究者从课标编写、教材编写、教师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2期)。研究者邓海英等对四年级学生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调査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解决数学情境问题能力偏低,城市与农村学生解决数学情境问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学生的成绩和解决数学情境问题能力密切相关。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研究者建议重视解决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加强数学概念与现实情境的联系,在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11期)。研究者马建霞、张晓丹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不平衡,年级和地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明显(《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5期)。研究者李化侠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调查了学生统计思维的发展状况,发现学生统计思维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五至六年级学生发展速度快,不同维度、不同内容的发展速度也不相同(《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4期)。

(3)研究学生数学观念提升策略。

数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数学影响深远,关乎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和质量。研究者张辉蓉等通过实验验证数学文化教学对学生发展良好的数学观念有促进作用,从数学的对象观、价值观、学习观三个维度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从数学文化教学的素材选择、目标确定与过程实施三个方面给出了培养学生正确数学观念形成的策略建议(《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8期)。事实上,数学文化不仅要深度融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之中,而且透过数学文化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观念。

2.学生培养:基于“四基”“四能”、数学思维。

(1)培养和提高学生“四能”。

研究者邵爱珠通过比例的前测研究得出学生在学习比例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三至五年级学生策略更丰富,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更规范,且提出学生比例推理发展的一般路径(《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1期)。低年段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数学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对此研究者魏琼、汤骥提出教师可采用图形代数的教学形式代替大量同类题目的练习,以逐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10期)。研究者罗玉提出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在学习概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8期)。教师的提问是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的重要手段,研究者袁敬丰提出教师要善于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追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6期)。提出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研究者吉智深在“预想与现状”、“不能与可行”、“多样与唯一”、“形式与内容”、“现在与过去”五个角度的比较与对比中探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8期)。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线上教学迅速成为一种教学方式,研究者徐建林提出以自我控制力、自主探究力、自我反思力、自由独创力为四个学力要素,以共享学习目标、自评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成果为主要培育路径的线上学习,以此助力学生的学力生长(《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9期)。

(2)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低年段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研究者张越莹提出可以借助阅读有针对性的数学绘本,并釆取亲子共读、全班共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5期)。研究者苏明强提出“三教”课堂,即通过“教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表达”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3期)。研究者陈小彬提出教师基于HPM视角,帮助学生建构包含系统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在内的全景式思维(《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6期)。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者梁培斌、张先锋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量的深度体验和对单位量的感知,加强学生对叠加量的感悟,促进学生形成具身经验和单位量感,精准完善量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11期)。

3.学法指导:基于关键环节、重要活动。

(1)学法指导要基于关键环节。

小学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是课前的阅读与作业完成、课中的互动与思维碰撞、课后的反思与提问活动等,研究者周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提升获取数学信息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在阅读、观察、思考等关键环节和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探析培养学生获取数学信息能力的方法,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基础(《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3期).

(2)学法指导要基于重要活动。

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干预,研究者陈静选取“数困生”作为干预策略实施的对象,首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方式对“数困生”在解决问题困难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分析,然后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数困生”解决问题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其元认知知识、增强元认知调节的教学干预策略,以提高“数困生”的解题自信和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年第10期)。这样的研究对于提高“数困生”学业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三、“学生”研究前景展望

基于对2020年《小学数学教与学》“学生”专栏所转载论文的分析,进一步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将会是“学生”研究的主旋律。

1. 基于课程统整视野下的“学生”研究。

课程统整是时代对数学课程发展的迫切要求,STEAM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案例就是课程统整的代表,这是以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发展的实践尝试,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探析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特别要围绕小学数学中的大概念与大单元进行课程与教学研究,探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如数感、测量、方程、运算、模型等大概念、大单元并结合STEAM教育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获得范式,从而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新的数学天地,围绕现实情境,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来形成新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嵌入作品实物、书面报告、表演操作、制作发明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在课程统整视野下开展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数学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研究的系统性。

2. 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学生”研究。

为学而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体现,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全面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束缚。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就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成长并获得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是学习者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高度投入地学习,能够基于理解与批判而启动高阶思维和复杂的认知能力,在新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整合、应用迁移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深度学习的要义,对此开展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机制与属性、技能与方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关系研究等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现实,从而提高“学生”研究的学习性。

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研究。“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范式,是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深度耦合,相互渗透的产物,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惯性、支持系统等因素的影响,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还没有进入到实质阶段。虽然2020年教育系统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重大成果,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普遍开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基于学生现实进行研究。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互联网+数学教学的体系、互联网+数学学习机制、互联网+数学教育体系重构、互联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达成、互联网+学生数学思维方式优化策略研究等就显得极为重要,从而提高“学生”研究的联通性。

总之,“学生"研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需要我们用系统的观念.执着的精神深入细致地规划“学生”研究的路径,采用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析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牟永存)

文章转载于《小学数学教育》

美编:向召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