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45期
发布于 2021-04-16 01:07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这首诗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首联即突兀不平,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经常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 司马谏议:司马光,字君实,北宋著名史学家,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编撰有《资治通鉴》。
3. 某:自称。
4. 启:写信说明事情。
5.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6.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
7.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8. 游处:同游共处,即交往的意思。
9. 操:持,使用。
10. 术:方法,主张。
11. 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12. 略:简略。
13. 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14. 重念:思虑再三。
15.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16. 反覆:指书信往来。
17. 卤莽:简慢无礼。
18. 具道:详细说明。
19. 所以:原委。
20. 冀(jì):希望。
21. 儒者:这里泛指封建士大夫。
22. 名实:名义和实际。
23. 怨谤:怨恨,指责。
24.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xū)。
25.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26. 修:修订。
27.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28. 举:推行。
29.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30. 难(nàn):责难。
31. 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32. 固:本来。
33. 前:预先。
34. 恤(xù):关心。
35.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36. 上:皇上。
37. 抗:抵制,斗争。
38.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39. 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40. 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
41. 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42.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43. 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44.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45. 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46.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47.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48.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49.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简析】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并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进行了论证。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是一篇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40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39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8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7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6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2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1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0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