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高考作文究竟有套路可循吗?
发布于 2021-04-16 11:4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每一年的高考季,作文题作为“人人都看得懂的题目”,往往受到议论最多。而在中学课堂,一些老师在教作文时,往往要求学生熟记素材、论据、好词好句,学会套题,甚至一些语文老师常常会在教学时提到高考命题老师最乐见哪类素材,或者最倾向于给哪类作文高分。高考作文,究竟有套路可循吗?
作文与其说考的写作能力,不如说是考对话能力。高中写作的文体教学重在议论文。其命题形式多为给材料作文。近年来,相关考试的命题材料往往隐去倾向,由“请你证明(材料观点)”演进为“你怎么看”。这种“论题型”的作文,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论述空间,对学生的“对话”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以对话的态度作文,便不是仰视材料,而是平视乃至俯视材料,以平等的姿态同材料论题展开讨论,肯定其正确,否定其谬误,补充其不足。唯有如此,方能完整践行新课标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要具备这一态度和能力并不易。造成这一不易的重要原因在于应试思维,即误以为考场作文要揣摩命题老师意图并曲意逢迎。殊不知现实却是常因逢迎而曲意,落得个铩羽而归。所以,打破应试思维便成为首要任务。
应试并非贬义词,相反,应试作为能力,在个人事业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都不可或缺。高考是,求职面试是,工作也是。具备这一能力的人,不仅目中有考核你、选用你、给你更大发展舞台的“他”,还善于在有限制的考核中有针对性地展现“我”,从而脱颖而出。也就是说,“有我”但不“唯我”才会收获青眼。这种态度,是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围绕对方感兴趣的问题应对,又不俯首低眉,而是以平等的心态充分表现自我。具体到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谓“应试”能力,是让人“对话”时有棋逢对手的欣喜
作文中,这种“应试”能力可以归为“对话能力”。
所谓对话,是就某一共同话题展开讨论,明确共识,表述己见。作为能力,我把它总结为三个要素。
一是让评阅者明确读到你对材料的准确理解,这是展开对话的基本条件。
二是让评阅者看到你对其论题所含倾向的肯定和阐释,这是展开对话的心理基础。当然,其前提是材料倾向正确,而目前更多的命题材料若有倾向,往往比较正确。即便材料没有倾向,所列出的几种看似对立的观点也各有其合理性,所以肯定并阐释之并非向材料投降,而是向真理俯首。但是,仅有这两个要素的对话并非命题者和评阅者所欲知晓的全部,作为对话,既非真正平等,亦非切实有效。
只有具备了第三要素,才是真正的对话。这一要素可称为补充和深化,这一层面上的论述,才见出“我”的殊异,甚至可以说,才可称为对话。试想,在生活中,遇到只会说“你说的真对”的听者,你除了虚荣的满足,还有什么?而遇到会说“你的意思是……、你说得有道理、但我有补充”的对话者,你是不是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欣喜?
简言之,具备“我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这样说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我的补充是什么”三个层面,就可以称为基于对话的写作了。
这三要素,不是行文结构,更不是作文套路,而是写作思路。它是每一篇作文写作前必须思考梳理的内容。落实到成文,哪个一笔带过,哪个详细论述,哪个点到即止,根据的是材料,更是自身写作进行时的思考和认识水平。但要成就一篇佳作,第三要素总该有所体现。
对话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贯穿阅读过程的质疑
可以说,对话能力,首先是阅读理解能力。
以某年上海某区的模拟考作文题为例:
你最近,在忧心什么?
事业止步不前,工作上不顺心,和老公吵架了,和家人闹矛盾,还是孩子不听话……感到疲倦、压抑、迷茫、恐惧吗?
那就来这里说说吧,本平台特设情感聊愈社群。
情感困惑|职场压力|生活烦恼
耐心聆听,为你排忧解难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