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亦要见微知著(63分)
学员倪圣磊
居里夫人在矿渣中大浪淘沙,提炼新的物质,而当代科学家仅从一段引力波中便开启寻找物理原理之路。
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科学家们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既要从有庞杂的信息中总结原理的能力,亦要从细小线索中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事件,乃至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理论发现,无一不唾手可得。但信息终究只是提供了一扇窗口,要真正发掘其背后的原理,是总结的能力——于科学研究,它是严谨的实验设计,理论推导;于日常生活,它是发现不同事件间的异同,进而终由理性思辨而总结经验。孟德尔在无数次杂交实验上再加之推导才发现了遗传定律,帝王反思过去王朝的覆灭和兴盛的异同点,才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训诫。那些理论与经验的发现者无一不遵循着总结的能力。
而发现新事物,则来源于细小线索,经由独特的眼光——即科学的灵感,或是认知的独到性而达成。屠呦呦从古籍记载中发现青蒿素,天文学家在极小的轨道异常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他们从极小的线索中合理推断,猜想,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当前假设发现新事物。
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在于熟练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还应将其结合。认知的过程,不能仅仅只是灵感,只是发现。没有理论依据,科学论证,再精妙督导的灵感,前所未闻的信息,都只能是空谈。曾记否,“民科”盛行的年代,多少人剑走偏锋,抛却正确总结的方式,网图在孤证或是空洞的理论推导中,仅凭借“灵感”一意孤行。恩格尔似乎是预见了这种现状的到来,在其辩证法著作中早已批判了这样的“机械论者”——过分强调矛盾的一方以期达成目的。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其实也颇有意义。人的局限性使其视角和经验的局限性成为必然,因为,不论其认识世界的原理和灵感都只是主观认识,只有接住更多的事件和信息,并加以总结,才能使认识世界向客观靠拢。
大浪中淘沙,亦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并将理论论证、总结、灵感浇铸成可信服的实体,认知客观世界——而非“主观世界”——的大门才会向我们开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