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MBA 的那点儿事
发布于 2021-04-18 11:1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文后所附的三张图片就是1986年第二届中欧联合培养MBA的招生简章。
这份招生简章是如此的简陋和不规范,若不是我从系办公室看到,还以为是骗子广告呐。首先专业名称就不对,应该叫工商管理硕士,而非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其次括弧中应该写出正规的英文专业名称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而非写成“国外叫MBA课程”。这也太不严谨了吧。不过我们若换个角度思考的话,说明当时国内还没有MBA这样的专业课程,写招生简章的招生单位也不知该叫什么,我们考生更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了。当时最吸引我的就是有“毕业实习到欧洲半年”这一项!
这份招生简章虽然简陋,但若你仔细看它报考和学费等各项要求,就会发现其对考生的要求还是十分严苛的。首先,它要求考生必须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因为全部是英文授课;其次是必须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那时大学生本来就很少,能有这么长工作经历且年龄还不超过35岁的就更少了;第三,每年的学费(代培费)高达3300元,三年下来就是9900元。若不是公家支付,当时应该没有几个人能付得起的;第四,上学这三年都要由原工作单位开工资,一般的工作单位领导少有长远眼光和宽大胸襟去花钱培养新生力量的。
第一次看到这份招生简章是1985年底在系办公室的通知广告栏上。当时只浏览了一眼并未多想,因为我刚大学毕业,哪儿来3年工作经历呐。寒假结束不久,同时进教研室的马老师央求我帮她去系里领这个报考申请表。我好奇地问,你也没3年工作经历怎么可以报考?她跟我解释说,因为报考的人数太少(据说欧方要求百里挑一),所以就把工作经历要求降低为2年了。我说那也不够呀。咱们是85年7月毕业,现在才是86年2月初,连一年还不到啊。她便神秘地笑笑说,招生办的主管老师是咱们黄老师(当时的外经系主任),他说可以就可以的。这样我就听她指使去系办公室领表了。
正巧新调到旅游系的习书记也在办公室坐着。听明我的来意,便问我为何不报考。还没待我解释,他又接着说,你们这些新分来的老师里,只有你是学管理科班出身的,你为何不去考呢?考上了,学校给你出学费出工资;若考不上,你还是教你的课,编你的教材。什么都不耽误嘛。书记的这番话在我听来,好像是我怕自己露怯不敢去考似的。所以被他这一激,我就说好,那我也领一份报名表吧。结果后来马老师因故却没有参加这次考试。
那时离初试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新学期我要给本科和大专班两个班授课。当时上课所需的教材《管理学基础》都必须自己编。而且同时还计划编写《旅行社管理》教材。当年我一个年仅21岁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不仅要给大三学生上课而且教材都是自己现编,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经营管理类的师资力量是如何极度缺乏的。
根据招生简章,将进行政治理论、工业企业管理、英文和高等数学四门考试。这么短的时间内(白天还要上课备课)全面复习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只准备英文和高等数学。英文记得看的是许国璋英语,高等数学就是只做习题。(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同教研室同事,也是我日后MBA的同班同学梁明英。没有她无私和耐心的讲解辅导,估计我数学考试成绩会更糟以至根本考不上MBA的)。
犹记得当时的考场还象个建筑工地,考生们都高高低低站在土堆或石料上,等待入场参加考试。碰到好几位考生都带着厚厚的眼镜片,一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神情。心里不免有些发怵。可没想到复试时,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大哥哥并未出现。
两天考试下来感觉考得很烂,估计没戏。却没成想初试居然通过了!这不仅令我感到兴奋,而且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件事情取得成功,往往不在于你多优秀,而在于同你一起争竞的人如何。所以许多时候多一些坚持和耐性就好。
复试是六月中旬在同一个考试地点举行。共有三场依次面试,每场约20分钟。顺序应该是中文的企业管理,英文和综合能力。记得在参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综合能力面试时,庞老师象妈妈一般待我们。每个考完出来的,庞老师便拉住人家,让他给我们讲讲考官都问什么了,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现在尚记得庞老师那关切和热情的面容。是她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鼓励。
又一个考生出来,与大家匆匆敷衍了几句就离开了。我见他穿着白色军服,便紧跟其后低声下气道:“海军叔叔,能跟我说说,都考什么吗?” 只见他不屑地上下打量了我一下,然后冷冷地说:“首先我要纠正你,我是空军不是海军。其次,要考什么,你进去不就知道了?” 亏得我后来考上了,否则得埋怨他一辈子!而这位仁兄就是我日后的同班同学好朋友李昭。
本人报考MBA的经历,印证了圣经中所说的:“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传道书 9:11 )
(感谢廖新春同学提供这份珍贵的招生简章)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