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永远无法翻越的山!

发布于 2021-04-20 00:5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就是山,一座永远无法翻越的山!父亲离开我们已有26个年头,但我们对他的思念却与日俱增,从未断绝。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会浮现在眼前,他仿佛并未走远,他仿佛正向我们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父亲吉品先(原名吉育乾),19152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台头佛堂后。幼时家境贫寒,祖父祖母吃苦耐劳勤劳创业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坚持供养父亲兄弟四人父亲排行老二读书识字。在兄弟四人相继成家,祖父病故此后家中由大伯父主事,三叔四叔种地教书,各得其所。为了生活,父亲先在皮革厂做工后又到私塾学堂当教员。当时抗日烽火已燃遍祖国大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年轻的父亲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很快加入牺盟会。除了打鬼子保家乡,父亲还为共产党传递情报

1945年日本投降,共产党的队伍不断壮大,为了培养自己的干部,办了一军政大学学员是从部队里挑选的条件是年轻有文化觉悟高。分行政管理财经管理两个班,每个班30人左右,我父亲被选入财经管理班这个班计划三年毕业,1947年因革命形势变化,组织决定这批人随刘邓大军南下到湖北大别山打游击。就这样19476月,父亲不辞而别,离开家乡和亲人,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它揭开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开辟了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为扭转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局,加速全国解放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湖北英山和安徽霍山一带,带领当地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解放英山县,赶走了国民党建立了红色政权同志任县委书记峰同志任县长我父亲副县长,管理英山财政解放英山很不容易,共打了三次仗,第打下后,又被还乡团占领了,当时共产党守城的只有30人左右,只好转移到大别山打下后,又被敌人占领,第次才真正解放。父亲当时负责财经,在县城工作,县城有一个排的部队保护机关。在三次解放英山的战斗中,共牺牲了八个南下干部。父亲曾给我们讲过两次最难忘的经历:一次是区长到县城开会返回途中遭到敌人的伏击,壮烈牺牲。还有一次县委领导到孔家坊乡开会会中突然有人报告敌人已包围了这里,我父亲他们从后门儿跑到大山里,国民党残匪在后面拼命追赶,并用机枪县委书记谭同志肚子上打了一个大洞,肠都流出来了,边用手捂着肚子一边后来实在跑不动,大家藏起来,用军大衣盖上面,并放上树枝,等大家再返回时,谭书记已牺牲了。大家选了一个地方,把谭书记的尸体掩埋了,并用一个牌子做了标记。英山解放后政府建了烈士陵园,谭书记的遗骨迁葬回烈士陵园,供后人纪念

刚解放的英山,由于国民党的残酷摧残,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父亲同全县干部群众一道,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恢复生产和建设。为更好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经常和同志们一道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白天工作,晚上开会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服务在这种艰苦环境下,父亲工作了六年之后调武汉交通厅工作,一年后因机关干部压缩,父亲再次选择回英山工作。

1954年至1957年,父亲英山县县长,工作兢兢业业,广受好评但天有不测风云,当时的政治空气云谲波诡,后来父亲因牺盟会期间历史不清,以莫须有罪名免职。这对父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消沉。在悲愤之中,他依然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他被安排到黄冈地区南湖农场任副场长一职。

当时南湖农场刚成立,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生活环境极差,芦苇丛生,一片荒凉。湖水还常常泛滥,每到雨季到处都是汪洋。为了尽快改变荒凉面貌,父亲带领全场干部职工,人工挑堤,开渠道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一起抓。此后农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经过近十年改,南湖农场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成了九个农业队,还建成了机务队基建队畜牧队水产队农科所林科所医院学校小型轧花厂轧米厂油厂等农场做到了经济自给自足,土建道路四通八达。家家住上了红砖瓦房,队队通了电灯电话。职工的娱乐生活也有了极大改善,由每个单位文体爱好者组成农场文艺宣传队球队等,经常回表演、比赛,给大家带去了无限欢乐……农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候,父亲突然病倒了。1966年,父亲经地区转院到武汉协和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住院半年。由于疾病和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摧残,特别是对大脑的影响,父亲只得长期病休,直到退休。

大病过后的父亲,身体和生活都发生了改变,身体出现很多不适症状记忆力减退耳聋耳鸣浮肿消化道不适等。经过母亲的精心调理,他的身体才渐渐有所恢复。不能工作的父亲,每天看报成他的头等大事。1980年左右父亲终于被平反补贴了大概八百元钱父亲的一生虽有不幸,但他老人家对生活却非常满足,且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党和国家无比热爱的身上总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单位新任领导或同事遇到麻烦或困惑,经常找帮助解决。

在父亲一生中陪伴他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父亲1915年出生,母亲1932出生,两人年龄17岁,但他们没有因为年龄差异影响感情。父母非常恩爱,不管走到哪里,生活环境多么艰苦,他们总是相濡以沫母亲,她小时候家里穷,兄妹八个,住在与安徽交界英山县石镇区,家里本来给她包办了一门婚事。解放不久,母亲向往自由婚姻,选择抗婚,结果差点闹出人命,男女双方对阵,引来很多围观。正巧父亲和县工作组遇上冲突才得已制止。为保母亲安全,父亲安排到县城暂住,并在县招待所做杂事在父亲的关照下,母亲夜校。她学习很用功,一年多识文断字,写一手毛笔字。1951年经组织介绍,父母喜结良缘。

来母亲在县印刷厂工作过一段时间。1952年大姐出生,从此母亲在家料理家务,接二连三养育了八个孩子。三个姐姐在英山出生,条件还可以,能请人帮忙看护。我和四姐是双胞胎,1960年出生,这一年全国上下物资紧缺,非常困难。奶不够吃只能靠米糊维持生命,可见母亲哺育我们吃了多少啊!后来哥哥从山西老家来到我们家,给家里很大帮助哥哥很能吃苦,我们也相继长大,可以帮母亲分担家活了,这以后母亲就轻松一些,笑容也多了起来。有一次我和母亲聊天,我说:“妈妈你好幸福呀!一生没在外干活,在家里我们都听话,家务活都由我们分担了,爸爸从不让你生气,你说是吗?”母亲是你们长大了,我这才轻松了,想当初你们小的时候,日子真苦呀!做月子三天就自己动手做事。有一年闹麻疹,你们姐妹几个同时得病,发高烧几天,我从早忙到晚,忙着喂药照顾,忙完一个又一个,小的哭大的闹我几天没合眼,后来眼睛像是要瞎似的,又痛又不能看光……”听到这里泪水夺眶而出,原来母亲为我们吃了这么多苦,她太不容易了。我从没见过父亲在家做家务,回到家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老人家永远是动的,不过他做得一手好面食,那爽口的味道我们回味不尽

母亲一生操持家务,子女的教育上主要父亲,他的教育方法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作为子女,我们也深感荣幸。我们的为人处事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家兄弟姐妹没有一个大学生,但每个都人品好能吃苦,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是父母的好孩子。

哥哥和大姐为家里付出的最多,吃了不少苦。当时哥哥放弃学业,在武汉医院精心照父亲,得到医生、护士们的交口称赞和帮助。也就是从那时起,哥哥爱上了医生这一职业。我哥虽然是我三叔的亲儿子,但在我们家人心里,他就是我们的亲哥哥,他一来到我们家就特别受欢迎。一是我们家没男孩,初到南湖感觉很需大哥哥保护,而我哥对妹妹们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听说大姐小时候很哭,后来我们问她,她说可能是新环境的原因总是有害怕的感觉,而哥哥这时就给了她很多的关爱二是我哥能干能吃苦,有一次集体分红薯,别人看他力气大就开玩,你能把这两个筐装满红薯挑回家,就送给你我哥看了一下,真的把满满两筐红薯挑回了家,并对我妈说大人们和我打赌,能挑一担回家就不要钱了。后来这事成笑话了哥哥当年十二岁左右,据说一担红薯有一百来斤,走了有里地呢!

父亲当过教员,子女教育很重视,姐都是黄中毕业,他们是老大,父亲对他们要求很严,希望也很高,他们是我们弟妹们的榜样。记得小时候我们做妹妹的都怕哥哥,但又都喜欢他尊敬他,我们做错事他要批评的。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别的女孩儿打毛衣做针线,我也学着做,哥哥“你做的是无用功,你长大要做职业女性,看书学习是正事儿多读几本书吧”还有一次,二姐在黄高读书时哥哥去看她二姐告诉他自己的钢笔掉到厕所了,哥哥马上买支新的送给了二姐。我们弟妹们有事都找他,哥哥在家是父母的好帮手特别是父亲病我们都很小,哥哥在武汉黄州两地来回跑,照顾父亲,哥哥在我们兄弟姐妹中付出得最多

哥哥在事业上做得也很出色,方圆10多里他的医术都是一流的,他是南湖农场医院院长,全县业务比赛,他的理论实践分别获得第一名和哥哥每次坐诊,患者们排成长队都找他看。哥哥业务能力强,曾多次医院评为先进个人跟父亲教育有关。哥哥曾多次县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进修。记得到省人民医院进修前,父亲跟哥哥说: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你要珍惜,不要经常回家,一个月回来一次就行,家里的事儿由我们大家照顾着,你只管好好学习,通过进修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我和哥哥感情很深,我们同在一个医院上班,家也挨得很近,工作上生活上都相互帮助,有什么心事都互相理解,和哥哥在一起上班,我很幸运。我很享受和哥哥嫂嫂一起上班的日子。工作时各自忙碌,下班后吃过晚饭,我就到哥哥家玩。哥哥做的饭菜好吃得出了名,我经常在他们家蹭饭吃,哪怕是吃过了,也要再加一口。在工作中哥哥对我很关照,和他一起上夜班,心里很踏实。不管遇到多难的事,我对哥哥很有信心。我们在单位既是兄妹关系,又是领导和同事关系,但我们和同事们相处得都很好。有一次单位评“文明家庭”,就一个名额,我哥把我提名了,后来我觉得不妥,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好就是好,这是事实!”对事不对人,这正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他是拼命三郎,2005年,哥哥因病去世,时年58岁。他的去世对我们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几年来我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特别是嫂子一家悲痛欲绝,真让人心痛啊!

哥哥人好,三个孩子教育好,为人老实,不管在哪里都得人喜欢吉智是市规划局的领导吉慧是县医保局领导,他当选局长时,全票通过嫂子一家很幸福,孩子们个个孝顺嫂子和儿女一个小区女儿一家好,女婿也是领导。哥哥家大女吉媛是1970年出生,双胞胎儿子1975生的嫂子的身体不好,生双胞胎那年,嫂子病重,两个月住在黄冈地区医院,当时我哥在外地进修学习,所以我们帮忙照顾。刚开始三个孩子在家我们带,晚上为两个侄子喂牛奶,大姐在医院招呼嫂子

大姐是我们女孩中的老大,做事最多,帮助弟妹吃苦最多,工作能力最强她在市中心百货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黄州区“十佳营业员”,个柜台效益差,就被安排哪个柜台当柜长。她曾代表市商业局到省里参加技能表演赛,获得数纸第二名、珠算级别二商业局工资加比例3%,姐姐是其中之一。姐姐工作认真不怕吃苦,顾全大局,团结同事领导交给的任务总保质保量完成,同事送她一个绰号----“吉政策

弟弟利锐是家里的老小,父亲曾说过他的成长环境像贾宝玉,是女人堆里长大的,心善良,有爱心,很孝顺母亲患高血压糖尿病近二十年,弟弟坚持每天为母亲注射两次胰岛素,从未间断,真可算得上孝子。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和谐,谁家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一起想办法帮助渡过难关。我们姐妹公婆家关系也都很好,有什么全力以赴帮忙这一切都和父亲的教育分不开。

我们家最令我难忘的场景每天晚饭后,特别是冬天,收拾好碗筷,一家人围坐一起,父亲坐就开始和我们聊天讲故事母亲在洗碗,边做边听,有成语故事英雄故事生活故事,天南海北,什么都有。听父亲讲故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每次都是不知不觉深夜,母亲再三提醒“该睡觉啦!很晚啦!我们这才不舍地散去

母亲总是从早忙到晚,言语不多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是一很幸福的女人,因为有父亲在,有孝顺的儿孙们在。家里只要是母亲的吩咐,任何人都乐意接,母亲在我们家,永远是默默无语甘愿奉献贤惠善良的全能好妈妈。母亲心灵手巧,做的饭菜令人回味无穷。随手剪样做鞋,穿在我们脚上,总是赢得无数赞美。她亲手缝制的衣服,穿在我们身上总是那样色泽亮丽。家是我们幸福温馨的港湾,父母永远在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恩泽。

现如今我们也做爷爷奶奶。这些年来我们更加怀念父亲,特别是年迈母亲,快九十岁了,经常念她一生习惯听从父亲安排父亲临终前嘱咐母亲以后我走了,你要保重身体,住自己家和儿孙一起生活,不能离开任何地方都不能当作久留之地。所以到现在母亲一直住干休所,和儿孙一起生活。在大嫂和姐姐们的带动下,我们吉家儿女,里孙外甥经常回家孝敬老妈妈,陪她聊天开心。母亲现在生活非常幸福,母亲在,家就在。愿天堂的父亲永远幸福!保佑母亲幸福百年!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直是乐天派,虽然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磨难,但他说起来总是那么风轻云淡。他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足,好像没有什么遗憾似的。但细想起来还是有的,当年父亲离开家乡时,把家庭重担压在了兄弟们肩上,两个女儿由伯伯叔叔抚养,而最对不起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年迈的奶奶,听海昌哥讲,解放初,我父亲回过老家,在村头转了大半天没敢回家,后来有人看见觉得蹊跷,就对我奶奶讲:村头有一个人长得像是你家老二。我奶奶听后赶紧过去看,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另一个就是含辛茹苦的崔妈妈,她一个柔弱女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老家度日,盼望丈夫能早日来归,最终却心力交瘁,带病身亡。对老家的思念是父亲永远的心病,1995年冬病重时,他非常想念老家,母亲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安排通知老家人来湖北看望父亲。当时按习俗人去世了才报丧,可我母亲想的是,让我父亲在有生之年再见见亲人,他老人家太想老家人,让他高兴高兴,可谁知就在老家人到来的当晚,父亲因兴奋过度,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我们家过去在南湖的房子北边有一片桑树林,我们家人都知道父亲每天早晨习惯到那片林子旁呼吸新鲜空气、晨练。有时早饭后还不回来,有时回来后感觉怪怪的,还时常对我们说:“奶奶很好!很好!”现在回想起来,父亲那是在想家,北方的家,生他养他的家,终身牵挂思念的家,这是父亲终身的遗憾!

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亲爱的父亲,我们想念您,我们永远想念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