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苏东坡
发布于 2021-04-20 02:37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必备常识
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深度解读
苏东坡何许人也!不说国人对他的评价,法国《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选出十二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没有人比他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园林幽雅的三苏祠,供着苏家三父子的塑像。1963年,朱德、陈毅到眉山,激动不已的总司令挥笔写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而陈毅元帅也曾说:“吾爱长短句,最喜是苏辛!”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这事儿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是假。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轼家境不错,早年幸福。母亲程氏有佳名,原系大家闺秀,知书识礼。她对苏轼的教导,史书多有提及。乳娘任采莲,几十年慈眉善目,以七十五岁高龄谢世,苏轼为她撰写墓志铭。及至成人,先后又有三个女人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他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王弗、王朝云,惊人的美丽,无论是他们的外貌,还是他们的内心。母亲、乳娘、妻妾,环绕着苏东坡。有趣的却是坡翁一生以豪放著称。女性的慈爱与温柔,给了他一颗异于常人的仁慈之心,但并未使他的性格有丝毫走样。他是男人气十足的。他悲天悯人有如杜甫,却比杜甫更快乐。他有很好的遗传:性格像父亲,而父亲又像祖父。祖父苏序,是眉山街上出了名的怪老头。酒量极大,着装古怪。他最大的爱好是打抱不平,官府不讲理,他会冲到府衙去,有理有据批评州官、县官,好像他是上级。他还喜欢在丰年积谷囤粮,灾荒时拿出来救济灾民,这些史料都有记载。过了30余年,苏轼在杭州办“永安坊”,是为中国第一家公立私助的慈善医院,看病不收钱。祖孙二人行事,仿佛商量过,其时苏序已死去多年。
苏轼祖上五代人,没有一个当官的。北宋文气大盛,文坛巨人、学术泰斗纷纷进入权力的核心层,创下历史之最。科举之风劲吹,两宋三百年,单是眉山这样的小地方,就有进士八百余名。苏轼的父亲苏洵却不喜欢科举,他喜欢趁年轻到处走,“游荡不学”。家里有祖田,有经营绢帛的小产业,为他提供游荡的盘缠。27岁他忽然发愤读书,埋头苦干了,六年不抬头,也不写一个字----他写的文章曾被人看不起,于是发誓,不读透经史绝不再提笔为文。此时苏轼两三岁,家里忽然有了许多书。而苏洵的远游,何尝不是很好的学习?他游到成都,结识了益州太守张方平;游到京师,进入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超级沙龙。这个沙龙里有梅尧臣、曾巩、张先、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是北宋政坛文坛响当当的人物。苏洵的发愤和远游,为大儿子苏轼提供了两种财富:书籍的氛围,世界的广阔。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弱冠之年的苏轼进京应考,一考就拿了事实上的状元:主考官欧阳修,因猜测封闭试卷出自他的弟子曾巩之手,为避嫌,才把苏轼擢为第二。苏辙也考上了。两兄弟金榜题名,京师轰动。
三父子在汴京得意了,老家眉山却传来噩耗:程夫人因病去世。也许她至死不知道两个儿子双双高中。苏轼、苏辙匆匆办理了在籍进士的手续,回老家丁母忧。
苏轼进京前已有妻室,不然的话,婚期要推迟到三年以后。
夫人王弗,青神县人,那地方山清水秀。王弗是小城孕育的佳丽,秀外而惠中。她具体长什么样,史料只略有提及,称她面目姣好。其实即使她相貌一般,她也是古代最美丽的女性之一。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献给她的。从古至今,悼亡之作,何止亿万,苏轼此词公推第一。它能表达所有人怀念亡妻的感情。
丁忧结束,再赴汴京。这一次是举家迁徙,苏轼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又考了第一。这第一叫做“制科三等”,宋代开国100年,考上三等的,苏轼之前仅一人。一二等皆虚设。苏轼在皇帝的御座前写下5000字的文章,又直接面试,对答如流。
苏轼后来以京官大理评事的身份出任凤翔签判是,任其三年,有签署公文和断案的权利。凤翔在陕西,距京师1200里。嘉祐六年(1061年)的冬天,他走马上任,老父与弟弟留在汴京。
王弗27岁就走了,不知得的什么病。时在苏轼从凤翔返回汴京的当年,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的五月二十八日。王弗嫁给苏轼,刚好10年,从活泼的少女到贤惠的少妇。这么好的一个人却突然没了。王弗去世不久,苏洵病殁于京城,享年五十九岁。短短几年间,苏轼的父母,妻子相继逝去,最疼他、也最理解他的人从身边消失了。
苏轼葬父亲和妻子与眉山城之东,今天的土地乡苏坟山。苏洵、程氏、王弗均葬于此,青山绕陵墓,万松伴英灵。
熙宁八年(1075年),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写下了《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熙宁初年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他。王安石,是北宋的一个奇人,大苏轼十五岁。王安石是个政治家,他善于等机会,更善于制造机会。仁宗后的英宗,身体不好意,意志力上不来,曹太后权同听政。英宗在位三年,王安石“按兵不动”。他辞官,他越辞声望越大。治平四年(1064年),英宗从政治舞台上神秘的消失了。神宗继位,改元熙宁。这好学的年轻人身强体壮,意志力远胜于诸皇子,并且越过前朝,直追宋太祖的时代。
苏轼从凤翔回汴京,升大理寺丞。父丧,回眉山守制定丁忧三年,还京,任职于史馆。英宗、神宗都曾想重用他,宰相韩琦几次加以阻止,理由是年轻干才需要历练。为此朝廷有议论,认为韩琦行事过于老成。苏轼倒显得十分豁达,对安慰他的恩师欧阳修说:“韩公,乃古之君子爱人以德者。”
王安石推行新法犹如暴风骤雨,一个新法未见成效,另一个又来了。苏轼以民为本,王安石以国为本,二者矛盾了。苏轼官小,王安石官大,但小官处处反对大官,弄得大官非常头疼。苏轼认为,国家是得变,但欲速则不达。苏轼、苏辙的政治主张高度一致,兄弟始终共命运,价值观的相同可能是首要因素。
后来苏轼做了杭州通判。通判这个位置蛮有意味,既不是副职,又不是部属,它是宋庭特意为节制、监察太守而设置的官位。
熙宁四年(1071年)7月,苏轼携家小离京赴任,继室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以及苏轼的乳娘任采莲。有学者猜测,任采莲可能是苏洵的妾。苏轼视同生母。
苏轼刚到杭州,就接到画家文同写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诫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而苏轼既要问事,又要题诗,两者都给他种下了祸根。苏轼通判杭州三年,虽有新法之苦,却不是愁眉苦脸过日子。此人先天快乐,后天快乐,要让他不快乐,除非阻断他的呼吸。今天他的故乡眉山市有个口号:“东坡老家,快乐眉山。”
苏轼茶瘾大,一次能饮七盏。可能相当于今天的品茶客一次喝七碗茶。苏轼酒量小,平生引为憾事,于是专心茶道。日本人善茶道,也曾受惠于他。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升密州太守。密州是今之山东诸城。苏轼上任就忙着治蝗灾,马不停蹄奔走各县,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密州赋税。次年秋天,政务忙出个头绪了,他率领当地驻军进山打猎,左手牵猎犬,右手擎苍鹰,锦帽貂裘,宝马利箭,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在密州城造超然台,亲自绘图并参与取材、施工,他对建筑颇有揣摩。台成,在济南做官的苏辙寄来《超然台赋》,苏轼写《超然台记》。中秋节,在部属的簇拥下,他登楼畅饮,大醉。月亮在天,人影在地,他思念阔别五年的弟弟,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宋人说:“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
熙宁十年,苏轼迁徐州太守。上任两个月,碰上八月大洪水。上游的黄河决口,徐州城南清河水一夜暴涨。灾情危机,苏轼反应迅速,措施得力。9月下旬,洪水归于黄河古道。宋神宗闻奏大喜,下诏嘉奖。苏轼成了大英雄,全城百姓欢呼他的名字。事业的高峰连接着艺术的高峰,苏轼知密州也是这样的情形。有个叫周济的古人说:“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这话讲到点子上了,细品苏东坡,方知什么叫举重若轻,什么叫随意而为,什么叫天纵大才雄视古今。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迁湖州太守。6年做了两任太守,政绩斐然。他动用一点官场智慧,稳扎稳打,做宰相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他个性太鲜明,压抑性情,伪装起来迂回前进,对他来说太难了。苏轼赴湖州的途中,按惯例写《湖州谢表》,这种例行公文到他的笔下竟然惹出大祸。
朝廷有一帮小人一直在他。其时王安石已经二度罢相,伤心地回老家打发余年。安石培养的新法接班人。未得吕惠卿,为得宰相位,反口咬他。双方斗争激烈,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也卷进去了。结果两败俱伤,王安石死了儿子,吕惠卿贬出京师。但吕惠卿这种小人在当政时起用了一批小人,势力扩大到朝廷各个部门。苏轼惹祸,根源在沈括。几年前,沈括从杭州带走了苏轼的诗集,回汴京仔细研究。称苏轼“词皆讪怼”,恶意攻击朝廷的新政。后来又有四个新进小人宋史留名:李定、舒亶、张璪、何正臣。中间两个还是苏轼的朋友、同窗。《湖州谢表》中有两句话,令小人蹦起来了,苏轼对神宗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信手一笔讽刺朝廷的“新进”,祸惹大了,追陪新进,指入京与新进供事。牧养小民,指太守牧养一方。老不生事,则暗讽新进们生事扰民。
苏轼5月到湖州任,7月下旬的一天,他在官府后院晾晒网友文同的书画,文同是去年病故的,英年早逝,苏轼三天三夜不能睡觉。文同以画竹称雄当世,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为之折服。苏轼也画竹,得文同真传。苏轼黯然铺开文同的遗作……忽闻前庭响起急促的脚步声。黄甫僎到了。几艘官船戒备森严,押送苏轼赴京。苏轼与长子苏迈在一条船上,夫人王闰之及其余家小在后面另一条船里。行至宿州,大批兵丁“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记载了当时的恐怖情形。兵丁撤走后,王闰之又哭又骂:“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七八矣。”可惜了,王闰之一把火,烧掉了多少国宝。王弗若在,岂有此举?许多人猜测余下的小部分文稿及书画是王朝云给藏起来了。此间她十七八岁,长成亭亭玉立美少女。除了琴棋歌舞,她的书法也大有长进。跟随苏轼六年,王朝云有三向:向学、向美、向善。
苏轼被押至京师,关在乌台,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是关押要犯的牢狱。有深井一般的牢房,狱中有大树,栖息着数百只乌鸦,早晚呱呱乱叫,扑动它们黑色的翅膀。乌台二字源自这些乌鸦,也含有黑狱的意思。苏轼入狱,遭狱卒毒打、诟辱通宵。“乌台诗案”牵动四方,杭州、徐州、密州的百姓纷纷为苏轼祈祷,后宫内,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都为苏轼求情。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来讲话,他就是闲居金陵的王安石。他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乌台诗案结案:苏轼以团练副使贬黄州。从案发到结案历时120多天。苏轼携长子离开京城,赴湖北黄州。
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在大江之滨,地势高低不平。苏轼暂居城内寺庙定惠院,开门见山。他念佛,沐浴,梳头,钓鱼,采药,投身于日常生活。他研究梳头与睡眠的关系,兴致勃勃地向别人推广他的成功经验。他采药,尝百草,攀峭壁,后来与人合著一部颇有价值的医书。他的烹调手艺更不一般,将孔圣人的教导抛在脑后,君子不妨近庖厨,发明的美味佳肴数不清。今日尚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泡菜”,他还收集沙滩上的小石头,或因形状,或有色泽。
一个人,如果他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于周醉心于周遭,纵情于生活,那他就跟神仙相差无几了,东破生前已被人呼为“坡仙”。苏轼有七律《初到黄州》,前四句云: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于元丰三年的二月抵黄州,五月,苏辙带着一支队伍过江来与他汇合。这支队伍主要是女人和孩子。眼下的王朝云19岁,艳光四射。过了十几年她30多岁了,苏轼还写诗赞美它的容貌:“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志存高远,心情豁达豪放,本“不昵妇人”,却与王朝云两情缱绻,它滋润了这朵鲜花,鲜花又催生了他的艺术灵感。他们年龄相差28岁,苏轼当时已47岁。
黄州五年,他留给后世的艺术瑰宝,真是数不过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念奴娇》豪放词中推第一。苏轼的书法珍品《寒食帖》,是他随意而为的巅峰之作。襄阳米芾慕他的名,不远千里前来拜访他。为人、为官、为艺术,苏轼皆随意。赋体散文《前赤壁赋》也是巅峰之作。
黄州的朋友越来越多,造访的客人走两个来三个,家里的开销捉襟见肘。苏轼又最怕朋友少,即便是乡野之人、农夫、白丁,只要上门了,他必定留客吃饭。有一天他在雪堂忙碌,等客上门,忽然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上下几千年,能出此语者,恐怕只有苏东坡。
苏东坡贬黄州五年,快满50岁了,否极泰来,宋神宗起用苏轼的心思由来已久,宰相王珪几番阻挠,未能如愿,王珪是个史家公认的小人。他以见风使舵出名,巴结术炉火纯青。
元丰七年,神宗不与执政商量,直接下令复起苏轼,复起的第一步,授苏轼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汝州今临汝,离边境很近了。苏轼一生宦游四十余年,足迹半中国。
然而朝廷又生大变故,刮起了新政旋风。宋神宗驾崩,小皇帝哲宗,只有10岁,高太后摄政,改年号为元祐。司马光组内阁,推荐人才,苏轼赫然在册。高太后下旨任命苏轼为登州军事州,掌军政大权。走了三个月,登州任上仅5天,新的任命又至,升苏轼为礼部郎中,全家人床还没睡热又启程了。刚到京师,他升为中书舍人,在宰相手下干活。八年后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圣旨的工作,官三品,升迁如此之快,百官为之瞩目。
苏轼回汴京三年多,避小人如碧苍蝇,然而苍蝇一直盯他。当时时局复杂,司马光主政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活出老命要让国家走上正轨,不过他犯了一个走极端的毛病。
掌枢密院(枢密院在兵部之上)的章惇跟司马光正面为敌,毫无示弱。这个章惇,也是北宋一大怪才,有时行事像英雄,有时直接是魔鬼。苏轼章惇是同年进士,凤翔曾有过交游,乌台诗案,章惇在紧急关头呵斥宰相王珪,苏轼一直铭记着。
苏轼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不同意尽废熙宁新法。原则之争,苏轼不让步。王安石人称牛拗相公,司马光又是司马牛,苏轼很难办。司马光执政不足两年,由于过度劳累,几乎是死在办公桌上。欧阳修之后,苏轼又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书画宗师。门庭若市,翰林大学士,如驻春风。公元1087年前后,苏轼在汴京过得滋润。苏轼在汴京的文字佳作不多,他变成了文艺理论家,分析自己的作品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矣,其余虽吾亦不可知也。”这段文字是古典文论的经典。苏轼说:“某平生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吾逾此矣。”
元祐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锦衣玉食的日子在人间天堂得以延续。接下来的两年多,出知颍州、扬州、定州,所谓“二年阅三州”。后苏轼以兵部尚书召还,又兼端明殿学士兼侍读,作哲宗皇帝的老师。此前他已是龙图阁学士,一身而双学士,有宋代的翰林院不多见的。
苏轼晚年的命运被三个人所决定,一为高太后,二为宋哲宗,第三个是大魔头……
乌台诗案之后,又有竹寺诗案:神宗去世两个月,苏轼曾于扬州竹西寺题诗: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皇帝死了,苏轼居然“闻好语”,小人拿这个说事了。高太后直接干预,苏轼才躲过一劫。元祐八年(1092年),谏管黄庆基等,连上七个奏章弹劾苏轼,小人反指苏轼是小人。后来高太后罢免了黄庆基,苏轼苏辙松了口气。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的夏末、中秋,苏轼生命中两个极为重要的女人仿佛携手而去:王闰之病逝,高太后骤亡。高太后临终前安排苏轼出知定州军事州,苏轼在接踵而来的悲痛中启程。
这时候那个大魔头现身了。大魔头不是别人,却是苏轼近40年的老朋友章惇。章惇害苏轼,苏轼可能至死都想不通。章惇做宰相,却把矛头直指苏轼,也许他的动机是除掉这个潜在的政敌、宰相位的竞争者。
绍圣元年(1094年)4月,朝廷告下:苏轼“责知英州(广东英德)军事州”。按宋制,责知某地,马上就要启程的。走出几百里,第二道命令又至:降为从六品官。6月,走到当涂,第三道谪命来了:苏轼,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被降为罪臣,六品官、两学士及相应的俸禄一律取消。三改谪命,都是章惇所为。秦观、张耒、黄庭坚等“苏门学士”均遭贬黜。宋朝不杀大臣,惩罚最重的就是贬到岭南去。
苏轼10月抵惠州,惠州生活艰苦,蔬菜少,肉更少。惠州是个小城,杂居的汉族、客家族,发音奇特,内地人听不懂。但他后来和惠州人打成一片,源于两件事:一是造桥,二是中药。然而一朵鲜花却凋谢在惠州,王朝云死于瘴毒。东坡种了那么多的药,却未能挽救她的生命。且看东坡为朝云写的墓志铭:“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
贬惠州的第三年,东坡在白鹤峰营造新居,打算长住。长子苏迈带着他的三个孙子以及苏过的妻儿到惠州来了。新居落成,官民同贺,一家子其乐融融。消息传到京师,大魔头笑到:苏子瞻还这么快乐吗?贬他到海南儋州去。一纸令下,全家人再次痛苦于江边。白鹤峰的新居刚住了两个多月。
东坡贬惠州,两年零七个月。
朝廷又起变故,宋哲宗二十几岁就一命呜呼。徽宗上台,章惇随之失势,也被贬到雷州去了。弹劾章惇的谏官,是一个叫任谷雨的眉山人。朝廷又想起了苏东坡。
公元1100年的六月,东坡得以奉诏北还,离儋州,黎人数百哭送于海边。
八月东坡走到广西桂林,却传秦观的死讯。东坡最得意的弟子英年早逝,老师欲哭无泪,数日食不下咽。9月抵广州,逗留40天上路。次年四月,抵江西南昌。6月中旬,船行于运河赴常州。官员中也盛传他将出任宰辅。沿途赴宴,回船继续向常州,七月,船舱里异常闷热,东坡腹泻。抵常州登岸,居城里一个朋友的家。现在病转沉重的东坡住进朋友家,三个儿子迈、迨、过,环侍病榻。1101年7月28日,苏轼溘然长逝。
东坡诗存2700首,词300余阙,文数千篇,包括1700封书信。北宋以后读书人,没有不读苏东坡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