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那条小河
发布于 2021-04-20 02:3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我不知道它的源头,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知道,它是故乡最美的一条河,它流在我的心底,永不干涸。
----题记
我八岁离开故乡,但故乡的山水已在我的心中扎下根,再不曾远离。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此时特别想说一说那条从老屋坡下流过的小河。
这条小河大概有三四百米长,通常情况下是干涸的,河床上能看到许多鹅卵石和青石。大雨来临的时候,雨水夹杂着泥沙顺着河道汹涌向前,大雨过后自然会留下一条小河,持续一段时间就干涸了。河水先是由北向南,然后在老屋的坡下拐个弯向东流去。河水上涨时,一路向下狂泻,发出巨大的声响,那咆哮的气势让人非常震撼,从老屋的坡顶向下看,就更为壮观了。雨水过后,在低洼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个小水池,而那些比较大的水池就成为我童年的乐园。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中午不想睡觉,我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跑到水池边,把裤衩背心一脱,纵身一跃就跳进水中。刚开始时根本不会游泳,水池的水也不是很深,就用手托着地找游泳的感觉,慢慢地学会了狗刨。炎热的夏季,既免去了酷热的煎熬,又能在水中嬉戏,真是一件特别快意的事。当时年年夏天都盼大雨来,那样我们就可以在水中尽情的玩耍了。
在小河北面一两米高的地堰上有一大片菜地,每年夏天,这里会被大片的南瓜秧覆盖,中间点缀着些黄色的小花,看着就有一种清凉的感觉。从河边走过,可以清晰地看到瓜秧下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鲜嫩的南瓜,非常可爱。傍晚时分,圆月升空,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故乡》中所描写的场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小河南面坡上就是我们吉氏家族的聚居地----“佛堂后”,它原本在一座佛堂之后,据说佛堂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我小时候还见过佛堂残留下来的一些砖瓦的痕迹,后来就完全消失了。佛堂后距离河底的垂直距离有一二十米,西面坡体由大块的青石砌成,直上直下,犹如绝壁。而东面的坡体则自然形成,草木茂盛,能清晰地看到“之”字型的蜿蜒小路连接着坡上坡下。小路很窄,只能容一两个人通过,从“之”字型小路走下去,经过一小段河道,向北走100多米,有一个水井。记得我稍大一点的时候,经常沿着河道到井上去打水。井很深,需要用绳子把桶先送下去,碰到水面的时候,用力把绳子一抖,水桶会自动地倾斜,注满水后再用力把它提上来。然后再沿着曲折的河道和“之”字型的小路,把水挑到奶奶家,把水缸注满,这是我当时特别愿意做的事。
小小的山坡留下了我太多的童年故事,我印象中山坡上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泡桐开花的时候,那种紫白色的花朵开满枝头,和大片的桐叶互相掩映,是我特别喜欢的颜色。另外在山坡上还有一棵梨树,至今让我时时想起。那颗梨树是黑色的树干,有碗口粗,它是斜着长在山坡上的。每到梨子快成熟的时候,我就惦记上了,我到现在也不知那是谁家的树。那些低处的,我就爬上树去摘,那些高处够不着的,我就拿石头去砸。每次通过自己努力得到一颗梨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第一口咬下去的时候,那梨子甜脆爽口,梨汁溢出嘴角,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现在想起来,真有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味。
顺着那梨树,再往东稍微走一走,在小河的南岸,有一大片果园。里面种满了苹果树和葡萄树。我记得每年暑假回老家,走过那片果园,看到青翠欲滴的葡萄时,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果园是被篱笆围着的,但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串儿葡萄伸出了篱笆,便顺手摘了一串带回家和小伙伴们分享,结果被一位长辈发现了。她训斥我说:“那是队里的葡萄,不能随便摘,一会儿人家就找来了!”当时我真有些害怕,但还是和小伙伴们分吃了。当时那葡萄还没有完全成熟,颜色还是绿的,吃着又酸又涩,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味道别有滋味。
故乡这条小河没有名字,因为它常年都是干涸的,在河两边有绿树环绕,青草蔓延。小时候我经常爬到河边的树上去捉知了,我脱掉鞋子,轻轻地、一点一点地爬上树干,快看到知了的时候,动作更加地轻,我能清晰地看到知了轻薄的翅膀,以及翅膀上美丽的花纹,还能看到它鸣叫时轻轻起伏的腹部,我屏住呼吸,慢慢伸出手去罩,可是当我举起手准备罩下的时候,知了常常迅捷地飞走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我终于可以很轻松的捉到知了了。现在城里已很少能听到知了的叫声了,农村虽然还能听到,但是它们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
初中毕业以后,我回老家的次数就很少了,这些年回过几趟老家,小河早已面目全非,鹅卵石的河道已完全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硬化的水泥路。河道已经完全被堵塞,原来的大片果园也被填平,成为人们经商的场所。当年我和小伙伴们在坡上坡下来回奔跑,在河里河外追逐玩耍的场景,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原来的河道看不见了,但它早已填满了我的记忆。小河无名,但在我的心中,它早已留下烙印;小河无水,但在我的心中,它早已一片汪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