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吕剧唱腔咬字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于 2021-05-13 10:02 ,所属分类:戏曲剧目学习资料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

【编者按】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


吕剧唱腔咬字问题是吕剧发展的一个大槛,几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模式,但从吕剧发展的角度还不够成熟、完美。主要表现:不规范、不统一、略显土气,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固有的理论体系。原因很多,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又不能说透,每一个事物要发展首先要否定,否定!轻了说叫改革,重了说也叫革命,否定要得罪人,谁也不愿得罪人,因此谁也不敢斗胆发表理论观点,官方也没有专门的办法和措施,所以至今吕剧的声腔咬字理论几乎是个空白。由于缺少理论依据所以再大的专家讲课也总感觉多数是流于形式的套话和官话,基本听不到实质性的技术或依据,个别的专家连一个丹田气的概念都讲不清楚,有的专家竟然把"归韵"说成“归阴",如何咬字更是五花八门,当然本文绝对没有贬低他人之意,所说的现象也只是极少数。

吕剧的发声、咬字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依据。现在个别专业人士的发声有误导之嫌,不会用气,上下忽闪,故意拿捏,声音不通透,不自然,没有线条感,特别是咬字随心所欲,各持己见,使吕剧声腔优雅不足,土气有余。个人认为,吕剧咬字首先要把唱词和念白分开论,二者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唱词的标准和要求:一是"清",二是"正"。清:简单的讲就是让看戏的人听清你唱的是什么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正:就是口型到位、规范、有层次、有过渡,更重要的是便于发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正腔圆。要达到上述两个标准,最科学的办法就是依据我们国家规范的声母和韵母发声理论,我研究了豫剧、黄梅戏、评剧,包括我们本土的梆子、山东琴书等大小剧种,他们很早就以声母和韵母的发声规律咬字行腔,其实省吕也是这样做的,只是没有大胆地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念白:在不失本土语音特征的前提下,必须艺术化,保证韵味美而优雅,不能以某个地方语言为标准,吕剧念白应该是以山东语音特征为基调经过艺术化的舞台专用语言。

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先生(右一)


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先生



全国各地认知山东人、喜欢山东人,这要感谢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先生,是他用语言艺术塑造了山东形象,由此,吕剧念白应该借鉴山东快书的韵辙,山东快书成宗成派,是山东话的活标本。高元钧并不是山东人,他是河南人,五六十年代他却成了山东的形象代言人,他的语言不失山东语音特征且把山东话注入了艺术色彩,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成的艺术成果何而不为呢!"山东官话"这个说法在某些意义上有些空洞没有实物感,缺乏参照性,很难产生指导作用。
此文有感而发,仅供参考,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孙升铎,男,1963年出生,莱州人,大学毕业,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

1981年应征入伍,先后考入军校、山东大学学习深造,烟台大学法律函授本科毕业。曾任济南军区通信团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文化干事、俱乐部主任、济南军区司令部演出队队长,对作词、作曲、配器、指挥、打击乐演奏、坠琴演奏、舞台音响配置、戏曲声腔及实践应用等专业均有专门的研究。至1990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建国以来民间流传的近400多个吕剧精典唱段,为吕剧文化的传承及民间吕剧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2015年以来他又将全省各个地区热传的精品吕剧唱段再次校对整理编辑成册,虽是业余爱好但从骨子里深爱吕剧、情系吕剧,为吕剧的传承发展付出了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编辑:鼎佳传媒

地方戏APP:戏曲互动情景创造者,山东首个“互联网+戏曲”平台,是看戏、听戏、唱戏的掌上地方戏舞台,集经典大戏、名家互动、戏曲短视频创作、戏曲社交为一体的互联网戏曲综合服务平台。

下载方式:苹果手机App Store,以及安卓手机各大应用商店里搜索“地方戏”,点击安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