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戏剧单元案例

发布于 2021-05-13 10:12 ,所属分类:戏曲剧目学习资料


一、经典戏剧语言排行榜 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选出你认为最为精彩的戏剧语言,制作“打榜卡”,用你觉得能够引起的方式摘抄并评论,张贴到班级展墙。(这个学习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戏剧语言的独特之处,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剧本,了解戏剧语言的共性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投票,将精彩的戏剧语言分类,帮助学生认识对白、独白等语言形式,认识潜台词特殊的表达效果等,初步建构戏剧语言的知识框架。)
二、戏剧创作中的“人物小传” 戏剧创作中的“人物小传”涉及两个阶段,一是剧本创作阶段,编剧用人物小传的形式呈现故事梗概、人物名字、人物背景、人物经历、人物关系、人物结局等基本信息;二是剧本排演阶段,导演或演员用人物小传的形式分析形象,说明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请你选择一种身份,选定一个人物创作“人物小传”。(撰写“人物小撰”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熟悉剧本内容,解读人物,体会戏剧冲突,是理解戏剧内涵的重要环节。)



三、呈现个性化的“当下内心” 学生从以下两个视角的各三个题目中分别选择一个,完成写作。视角A:1.以临刑前窦娥的口吻,写一封给父亲的信。2.以鲁侍萍的口吻,写一篇日记,记叙课文节选部分中她的经历和感受。3.以哈姆莱特的口吻,写一段自白,向父亲倾诉他在丹麦宫廷里的感受,特别是面对奥菲利亚试探时的复杂心理。视角B:1.以监斩官的口吻,写一段见到血溅、飞霜时的感想。2.以周朴园的口吻,为自己三十年前的所作所为写一段辩护词。3.以克劳狄斯的口吻,写一段独白,叙述他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疯言疯语。(上一活动的写人物小传,对于梳理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是有效的,不过,未必能触及戏剧语言的细微之处。以人物的身份撰写内心独白,摹写人物心理活动,能够导向对戏剧语言的仔细品味与深入挖掘。)


学生部分作业展示:

周朴园的口吻—— 当年我赶走她,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里人的心意我并不是情愿的,如果她跟我一直在一起,家里人的反对我们,我们也不会幸福的。更何况,三十年来我一直呵护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将来能继承我的事业,也让侍萍的血脉得以传承,这也算我最大的心意和对当年赶走她的事做出的赎罪吧!


鲁寺萍—— 或许是天在戏弄我,我又碰到了那么个王八蛋!为了所谓门当户对的媳妇,大年三十把我赶出了家门,留给我刚出生三天的大海,逼得我跳河白杀!可恨!用什么假支票愚弄我的感情,践踏我的尊严。好你个周朴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初应该早早看清他的嘴脸,和他一刀两断。孩子们啊,你们的父亲是个浑蛋,你的母亲漂漂泊半生,你为什么就走上父亲的老路,被利益吞噬了心灵了呢!醒醒啊!两千冤魂正盯着你们父子俩啊!



克劳狄斯的独白—— 哦~上帝!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局!他没有赢,他不过是多杀了几个人,他自己也被自己复仇的火焰烧死了!哈哈活该!

四、做一个内行的观众

组织学生观看三部戏剧(或其中之一)的演出(全本、片段皆可)或演出的视频。这种观剧活动是一种教学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看戏”有所不同。在观剧前,教师要提示学生尽量做一名内行的观众。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剧本,带着“前理解”去观剧。只有这样才能看出导演的把控是否到位,演员的表演是否传神,各种舞台设置、音乐音效是否妥当,才能看出演出和剧本之间的张力。 2.以看人物为重点,不是泛泛地“过情节”。戏剧的中心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观剧时可以重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边看边理解,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深化对剧作的理解。 3.既要投入进去,又要跳脱出来。在观剧时受到感染和触动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作为教学行为的观剧还需要学生与舞台表演保存一定的距离,赏析评判演员的表演,并不断思考“我可以怎么演”这个问题。 4.观剧结束后适当写一点小文章,相互交流。尽快把观剧心得(主要是关于表演的印象、评价)变成文字,相互交流,为下一阶段自己表演做准备。 5.排演戏剧,以“排”为主(在这一环节,“排”是中心,通过“排”能够帮助表演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角色的内外特征,促使其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加深对文本的细读与探究。)

五、做一个研究型的观众
1.组织学生围绕“悲剧性”展开研讨。如讨论剧作如何彰显悲剧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又是如何渲染“毁灭”的惨痛和悲壮,或交流“毁灭”带来了怎样的心理震撼,又带来了怎样的情感反应与理性思考。 2.比较研究《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故事结局。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的结尾显示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论睁了眼看》)的自欺欺人心态。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可以让学生在比较剧作故事结局的同时,也比较各家说法,学习进行比较研究。 3.将小说改编为剧本。选一篇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篇幅最好较短),将其改编为剧本。
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综合的语言能力。在戏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包括对剧本的理解和具体的表演行为。同时,在编排剧本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编写剧本中各个角色的台词、情节设置以及评价同伴表演等,可以很好地锻炼文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感谢这51位同学的倾情参与!他们大半从未参演过戏剧,但每位演员都很投入。在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让理特版《茶馆》成功绽放于凤岭之巅。台上,是百年裕泰茶馆,老北京半个世纪的市井烟火。台下,是全班同学的互助与互爱。两者相互映衬,最终成就了这部最具烟火气的经典大戏,也照亮了每一位参与者的人生。我想戏剧之美,在于蕴藏其中的精神之美。而精神之美的秘密,在于生命得到持续的滋养,更在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绝对是一次精神之旅,更是一次自我挑战与自我超越之旅。每一点对自我的突破,都是最值得嘉奖的成长;每一份爱的付出与收获,都是更美好人生的明证。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