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指向思维的道德与法治课堂③】以两难问题促进思维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环保教育教学例谈
发布于 2021-05-23 10:21 ,所属分类:政治考试学习资料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环保教育在各个学段都有所体现。“环保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问题。”而环保生活方式的建立必然伴随着儿童对环保问题的认知、理解、分析、判断等思维过程。当学生真正思考其所面对的环保问题,反思自身的行为并作出道德判断时,才能真正建立环保意识,逐渐养成环保生活方式。其中,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设置了“从‘白色污染’说起”这一学习环节,包括了解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及其原因、认识塑料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为减少白色污染想办法三个内容。旨在引领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环保问题,充分认识塑料的利与弊,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主探索“减塑”策略,指引自身的环保生活。其本身便蕴含着用还是不用的“两难”意味,具有很好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价值。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塑料制品习以为常,处于“无意识”状态;知道环境受到污染,但对其危害并没有具体的认识,很少去思考相关环境污染问题。这造成学生在面对塑料制品的危害时,其思维容易陷入非此即彼、不好就不用等简单的是非判断的困境。对此,我们尝试拓展教学素材,梳理教学逻辑思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这一“两难”情境,展开深度思考与辨析。
“道德两难问题”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也称“道德困境”或“伦理困境”,以其强烈的认知冲突而广受,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常用的情境创设方式。但是,小学生的道德理性有待形成与发展,其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因此,教学首先要通过对塑料优点的认识,唤醒与拓展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从而思考、理解其生活应用为何如此广泛。如此,实现其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学会辩证认识塑料,才能避免其作出“用”或“不用”的简单判断,真正发挥本课所具有的“两难”德育价值。
在学生认识到废弃的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就是“白色污染”后,教师出示课件:
观点一:塑料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观点二:塑料袋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师:看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有什么想法?
反差巨大的观点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自然会产生质疑,进而展开思考。由此,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究观点一“塑料为什么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看一看、问一问等方式,探究塑料的优点。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往往比较浅显,需要教师的切实引导。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们针对探究重点——塑料“多变”和“绝缘性”两个特性,梳理了探究思路(见下图),以帮助教师厘清教学思路,从而通过追问和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和深化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
[教学片段一]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A组汇报:
生1:我们发现塑料颜色有很多,红的,白的,绿的,等等。
师:塑料可以变成这么多不同的颜色,除了变色,还有什么变化?比如形状、软硬程度?
生2:变方形,圆形,薄的,厚的,软的,硬的,等等。
师:这么多变的塑料有什么用呢?
生1:我们用的笔,铅笔盒,尺子等都是塑料做的。
生2:我家的脸盆、花盆等也是塑料做的,可以用来装东西。
生3:塑料还可以做成各种乐高、积木、玩具手枪等。
B组汇报:
生1:我们发现电线的外壳是塑料做的,爸爸说说它有绝缘的特点。
师:在咱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电线塑料皮的绝缘特点?
生2:插座,拖线板等。
生3:插头,我家里还有电笔,爸爸用过它。
师:是啊!塑料像个魔术师,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东西都是它变的,那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塑料,会变成怎样?
生1:学习用品得用金属代替太重了,那我们的书包会变得很重,背不动了。
生2:家里的脸盆等用玻璃代替,很容易敲破,太不方便了。
生3:插座等外壳不用塑料就容易导电,使用起来太不安全了。
师总结:看来塑料的这些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好地保障了我们的生活。怪不得塑料被称作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这一探究过程重在激发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梳理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塑料的认识。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追问启发,引导学生不断观察、询问家长等,充分了解塑料的特性,认识到塑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及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塑料与“我”,激发其在之后“白色污染”的探究中,深度思考“用”还是“不用”背后的原因,展开价值辨析。
通过探究“塑料为什么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学生对塑料的应用价值有了深度的理解和思考;进而通过探究“塑料为什么被称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学生将充分“认识、体会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危害”。这一探究问题相对比较抽象。塑料之所以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因为其处理比较困难,其中涉及诸多技术问题,小学生难以理解。基于此,我们梳理了相关问题的思维过程(见下图)。
这一教学思路围绕“感知塑料危害”这一目标,立足学生熟悉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展开层层追问,帮助学生梳理日常垃圾分类的生活经验,深化对塑料危害的认识。
[教学片段二]
师: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这么多便利,是21 世纪当之无愧的伟大发明。但是,它也被称为20世界最糟糕的发明,为什么呢?
生1:被随地乱丢,或丢在了海里。
(师随机出示乱丢在地上,海里的照片)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1:看上去很难看,海滩边的乱糟糟的。
师:是啊,大量被乱丢弃的塑料袋让原本美丽的家园不再美丽,甚至造成了污染,你知道有什么后果吗?
生2:大海变成垃圾池了,海水被弄了。
师:被污染的仅仅是海水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视频,播放《大海中垃圾的危害》。
生3:塑料乱扔危害太大了,对海水,动物,甚至人都产生了危害。
师:不乱扔,扔进垃圾桶,污染问题能解决了吗?
生疑惑。
师:你知道垃圾桶的垃圾最后又去到了哪里?
生4:被焚烧。师(出示小博士讲解塑料焚烧危害的相关资料):焚烧能解决塑料的污染问题吗?
生阅读资料:焚烧产生的二恶英对大气,人体都会产生致命伤害,不能烧。
师:焚烧不行,那就改成填埋吧,还会造成污染吗?
生5:破坏土壤。
师(出示小博士关于填埋危害的相关资料):填埋后污染的仅仅是土壤吗?
生6:塑料垃圾很难自然分解,会对牲口、人类、地下水等造成影响。
师小结:塑料垃圾的危害就在于它非常难降解,危害极大,给我们带来的困扰真不小。难怪它被称作21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小学生对于塑料垃圾的认识停留在要分类丢进垃圾桶,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教师通过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焚烧和填埋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塑料垃圾处理的难度。由此,从垃圾桶——垃圾站——垃圾处理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塑料垃圾的危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走进熟悉却不曾深入了解和思考的世界,深刻感受塑料垃圾不可回避的危害,透过现象深究问题的本质,实现了认识和思考的提升。面对塑料制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塑料垃圾的巨大危害,用还是不用?学生自然产生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的愿望。
经过前述两个问题的探究,充分激活和拓展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学生对于“白色污染”这一两难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思考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不好”就该完全不用的层面,转而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策略。在这一教学环节,教材设置了相关链接,呈现了面对这一“两难”问题,德国、爱尔兰以及我国政府的相关做法。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产生探寻“减塑”行动的实践热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不断探寻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办法,其本身便蕴含的创新、环保等德育价值。基于此,我们尝试拓展教材内容,将科技与环保引入课堂,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化学生的“两难”思维体验。教学思路见下图。
教学片段三:
师:面对塑料的优点和缺点,不用会给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用了会给环境和人带来致命的坏处,用还是不用?如何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生1:少用塑料袋。
生2:重复利用塑料袋。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到用还是不用塑料袋的关键是——“人”。国家也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让人们少用塑料袋。(出示限塑令相关资料)效果如何呢?
生3:应该不是很好,我们平时去菜场,超市等买东西都还在用塑料袋。
师:限塑令最后甚至变成了禁塑令。有偿使用的规定并没有真正改变塑料的危害。这两年从国外到中国都相继将限塑令直接升级成禁塑令,在很多场合禁止使用塑料袋,用法律的形式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出示禁塑令相关资料)
师:我们的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也在积极想办法,比如用可降解塑料和以纸代塑。(出示相关资料介绍)
师引:通过阅读资料,你觉得这些办法解决问题了吗?
生4:塑料即使可降解,也需要特定的条件,不能自然降解。
生5:以纸代塑也许有作用,但是也会耗费大量的森林资源,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师: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能不用塑料袋就不用,买东西时,自己带着篮子或布袋。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前,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请大家积极讨论思考,制定我家的“减塑”方案吧。
这一教学环节从限塑令、禁塑令,到运用科技技术探求解决白色污染的策略,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悟国家政策法规、技术与人的关系,尝试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利与弊等。学生在增长知识与见闻,深度认识环保“两难”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判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在这一过程中,分析、判断、辩证思考等思维发展内蕴其中。而有了如此深度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必将加深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进而指引自身的环保行为,真正建立“减塑”的环保生活意识,用行动改变生活。
学生自主制定的“周末塑料垃圾”减塑方案,见证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他们认真调查,发现了日常生活中常用塑料袋的生活细节,如早餐打包、生活垃圾、早锻炼时的矿泉水瓶、购物袋、家里用完的洗发水瓶等,进而从实际出发,总结了自带便当盒打包、用保温杯喝水等方法,还提出少吃外卖,自带环保袋购物等方法,力求再利用、少用塑料袋或使用代替品等。多维解决方案,充满了思维的创新力。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
本文原刊于《中小学德育》
2021年第4期
扫一扫或长按ErWeiMa可直接填写订单详细信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