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煜明:漫话听说书_评书学习资料

发布于 2021-06-17 15:24 ,所属分类:评书学习资料大全

漫话听“说书”

潘煜明/文


“说书”,实际上就是“评书”“唱书”。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听“说书”是西乡人的一项热门的娱乐活动。


乡下“说书”,不像城里有固定的书场,需借用学校的教室作为书场,而且只能星期天或晚间开场,因为要等学生不在校时,教室才能变身为书场。


那年头,喜欢“说书”的人比较多,从事“说书”的艺人也比较多。“说书”的艺人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只要有点文化、记性好、能说会道、口齿清楚、声音宏亮,加上会一些小口技、小演技,就能从事“说书”。他们把从书上看到的一些经典,或从别人处听到的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熟记在心。开“说”后,再在故事情节上“添油加醋”,并在表述中加上一些特殊的语气、表情、动作和声响,就把“书”“说”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说书”不但要靠嘴上的功夫,而且很清苦。“说书”人得备一身像样的行头,还要梳上大包头,戴上平光眼镜,显出与众不同且有艺术气质,平时吃住在外、四处为家,经常赶场子,有时一天“说”好几场。然而,收入并不多,只能够勉强养家糊口,想靠“说书”发财是不可能的。


我第一次“说书”,是叔伯舅舅带我去的,台上“说”的什么我听不懂,只知道书场上人多热闹。大人们在场内听,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场外疯玩。偶尔,我也会坐在叔伯舅舅身旁听一阵。记得书场正前方有一张围着布帏的小桌子,“说书”人端坐在桌前,手持一把纸扇作为道具用,桌上摆着“惊堂木”,时不时拿起来拍一下。“说”的过程中,还运用口技发出风声、雨声、雷声、枪炮声……那些声音十分逼真,特别是老虎、野狼等凶兽的嚎叫声,会把我吓得直往叔伯舅舅怀里钻。


我上小学后,能够听懂了一些“说书”的内容,一有空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听“说书”。虽然那时“说书”的内容很杂,但都是健康向上的。“说”的都是《杨家将》、《武松》、《三打白骨精》之类,也有一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的战斗故事,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奇闻趣事、名人轶事。


每一场开“说”前,会在书场外贴《告示》,告知所“说”的书名、内容简介等,相当于电影院门口张贴的海报。一场书大约两个小时,结束时正好是故事的最精彩之处,听众此时听得最尽兴,“说书”人却卖关子,突然停“说”,并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而结束,弄得听众心里痒痒的,迫切想听下一场。很像现在的电视剧,一集接着一集,衔接得恰到好处,观众会忍不住一集接着一集地往后看。


过去,喜欢听“说书”的人多,原因是文化娱乐活动少,加之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低,看书读报机会少,听“说书”自然成了人们获取知识、享受娱乐、陶冶情操的最佳选择。

如今,在西乡,已看不到这种娱乐活动了。



作者简介

潘煜明,1953年出生于如皋西乡张家垈,高中毕业后,分别在如皋师范、扬州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学习深造。从教四十年,先后在全国各地的多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千余篇。当下,采写西乡乡土文化是退休生活中的一乐。


《西乡情韵》温馨提示

一、所投稿件必须是本人原创,并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由作者自行负担。

二、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三、平台编辑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可能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如果您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

四、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投稿时请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可含生活照一张)。

六、投稿后三日内如无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安排。

七、投稿前,请务必添加主编。号h625518wl;邮箱:631927364@qq.com.


《西乡情韵》欢迎赐稿交流合作,主编号h625518wl,投稿邮箱:631927364@qq.com。可直接在中搜索《西乡情韵》,点击并!文中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