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评书】科学随笔的作文指南 医者必备的撰写技巧_评书学习资料
发布于 2021-06-17 15:08 ,所属分类:评书学习资料大全
《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
撰写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游苏宁
作为医务工作者,除去日常的医疗任务,经常遇到的事情就是申请科研基金、进行学术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及科普作品,而这些都与科学写作息息相关。平心而论,我们在大学中接受的有关科学写作的教育非常有限,缺乏科学写作应如何选题、报道和撰写的基本技巧。
尤其是在大力倡导医学人文的今天,科学随笔的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成为一位优秀医学工作者必备的文章撰写技能。
由于临床工作的繁忙,如何才能快捷高效地学习到有关的知识并掌握其精髓,窃以为阅读美国作者米歇尔·奈豪斯的《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一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选。奈豪斯是一名资深自由撰稿人,她是科学写作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践行者,经常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撰写科普文章,曾两度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的Kavli科学新闻奖。在本书中,她全面总结了自己和他人的创作经验与写作心得,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讲道理,循序渐进、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科学随笔创作与发表的经验和技巧。
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科学随笔的明确定义,但通过排除非科学随笔和展示相关的经典佳作,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相对完整而清晰的画像。即科学随笔就是用随笔形式写作关于科学的内容,尤其注重采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性与读者形成互动,这也是本书最终定名为《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的原因。
作者坦言:科学随笔应该是带着好奇心,秉承科学的怀疑精神,同时怀着对读者的责任感去创作。笔者以为,对于科学写作的初学者、自由撰稿的起步者,这本书都将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潜心阅读、认真领会其实质,必将有助于我们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老游评书 #
科学随笔的写作原则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笔法灵活,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可描写,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作者在书中分七个章节详细讨论了科学随笔的写作原则,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的写作秘籍。首先介绍了科学随笔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她心目中的典范作品入手,带领读者初识科学随笔这种文体,并随之溯源散文与科学随笔,探讨科学随笔的边界和分类。
她指出,科学随笔是探索科学故事的故事,凸显个性化表达风格,其中包含着一段或多段历程,并且它是关于我们的世界,与作者和读者都发生关联。在第二章“捕捉点子、形成想法”中,作者撷取身边同行的创作经历说明,并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子都能成为随笔创作的素材。随笔文章必须具备的三要素为个性化表达、历程以及作家和读者的相关性。写作时效性较强的随笔文章时,科学论文是获取触发性问题的可靠来源。第三章为“篇章结构”,实际上是讲在创作中如何找到方向并坚持原则。作者认为,科学随笔创作需遵循“发生、发展、结局”的三段式结构,她通过经典名作对这一原则进行了标准又不失曲折剧情的示范。在第四章“科学随笔的报道与研究”中,探讨了如何通过调研丰富随笔写作,并传授行文技巧及研究策略。作者认为,出类拔萃的随笔在研究深度上至少能与同类新闻和深度报道比肩,要写出重大意义的科学随笔,需有严谨的研究作为支撑。第五章“科学随笔的写作”是相关经验分享和个案展示。作者强调,写作首先要定位写作风格,风格有助于将自己和想法展示给读者。在第六章“科学随笔的修改润色”中,作者倾己所有地传授了自己实用性好、可操作性强的经验,涉及如何编辑自己的作品草稿,如何与编辑、事实核查员协作,从而使得文章思路更清晰、可读性更强、准确性更高的技巧,包括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从整体到细节的审视、推敲字句、核查事实等。第七章“作品的出版:时下与未来”中,详尽分析时下各类媒体青睐的文章类型,传授找到合适的发表平台、恰当投稿的实战经验。
作者坦言:尽管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感觉到自己已经被大众文化中的海量数据、随机信息和无价值之物的洪流所淹没,但大家都异常珍惜能够让一部分混乱产生意义的良知,导致科学随笔仍与当今的数字时代实现了完美的契合。毕竟科学随笔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只有它们被意向中的读者所接纳,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
#老游评书 #
医者必备的撰写技巧
科技工作者是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实践者和亲历者,对本领域的科学知识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有直接的体验和感悟,对本领域的未来发展有理性的认知和展望,具有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天然优势,是联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的核心群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体健康和医疗保健知识的需要日益加大,这就需要医生具备更多的人文知识和更高的科普写作技巧,而本书中作者的许多心得体会值得我们借鉴。
如作者指出,优秀的随笔作品与优秀的科研成果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要通过筛选证据来寻求答案。科学随笔就是讲好一个故事的过程,创作需遵循“发生、发展、结局”的三段式结构,内部历程和外部历程是一种既灵活又稳定的线框图,在科学随笔创作过程中可以进行改造,灵活运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细节,善用比喻表达,要具有洞察事件背后之深意的能力。
作者还强调,调查研究要在伦理道德范围内,切莫捏造事实,对待消息人士要合理合德,要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科学随笔的起笔、收尾皆无定法,但总有可借鉴且通用的技巧。开篇需留有余地,不可和盘托出,要吸引读者读下去;结尾要提炼出对作者和读者都具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引导人们在科学探索的路上继续前行。
文章主体部分最难写,要注意展示和讲述两种方法运用之间的平衡,要保持起笔时的活力。作者建议人们要学会以质疑的方式生活,希望所有人都是从新闻角度,秉承科学的怀疑精神,同时怀着对读者的责任感去写作。她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写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准确无误且引人注目的科学随笔。
依笔者愚见,放在中国的科学传播语境下,本书中的科学随笔确实很难归类。与科学小品相比,它没有那么强的知识性;与科学新闻报道相比,它虽然有一定的报道性甚至时效性,但又更强调个人风格与观点;与科学故事相比,它又绝对是非虚构的。因此,对作者的经验和写作技巧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必将有助于我国医务工作者科学写作水平的提高。
#老游评书#
医学相关的经典佳作
从本书的书名来看,似乎作者主要阐述的是科学随笔的写作,但仔细阅读后可见,书中涉及医学相关的精彩片段俯拾皆是,尤其作者介绍的许多医学名作中的点睛之笔。针对2009年的大流感,短篇随笔集《免疫》一书揭示了人们所持有的“所谓现代疫苗存在危险”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有力地证明了免疫是对个人健康和公共利益的一种义务。
作者指出,历史上有太多的理由让人们对公共健康措施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我们把是否应该接种疫苗的辩论描述成一种战斗,那么它或者是“无知”妈妈和“高知”医生之间的战斗,或者是有爱心的妈妈和“没良心”的医生之间的战斗。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很少会承认,所有参与者其实都被同样的恐惧和共同的希望所驱动着。或许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所处其中的、人人都是非理性的理性人的世界,却无法想象一场到头来我们与自己为敌的战争。尽管时过境迁,但针对目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作者的观点仍具有针砭时弊之功效。
先哲曾言:将你知之甚少的东西简化很容易,而将你知之甚多的东西简化则需要选择先后的天赋,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尤其是敏锐的感知力。
作者指出,最喜怒无常的实验室设备将永远是人类的大脑。出自科学家和科学作家的随笔作品能让他们检验自己的思想和内心,并与之对话。随笔可以把影响世界和被世界影响的人类行为纳入其中,而不是简单地解读科学研究的发现和结果。随笔是以个性化表达的风格写就的,读起来让人感到满足和惬意,写起来也是一种愉悦。当前,我们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人们对健康相关知识的迫切需求,医学科学传播与普及也肩负着更神圣的使命:让公众理解医学,让医学惠及人类,以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构筑理性、和谐、美好的未来,从而真正实现以大众健康助力全社会小康的目标。
责编:任嘉霖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10期第24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