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三怕,拥抱高考
发布于 2021-08-08 12:02 ,所属分类:高考数学学习资料大全
在语文学习中,有句老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些年倒是听的少了,但综观2019—2021年的几套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就会发现,“三怕”从未远去!且威力大有增长之势!
今日之高考,语文学科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对于阅读的重视日益凸显,对于综合写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好像越来越难了,“难”则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研究,就会发现:这阅读内容,似在悄然发生变化,学生们普遍惧怕的“文言文”,不仅分数不减,反而神奇地出现在各个“非文言题”中,甚至“非语文学科中”;写作的综合性提升了,但细致梳理发现,无外乎能力叠加,逐层攻克、强化练习,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至于“鲁迅先生”,倒是此三类中在高考试卷上出现频率较低的一个了(不过2019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水》也恰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作文为什么格外重要?60分呀!毫不夸张,作文写失败了,基本上就等于语文考砸了。来核算一下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分数吧!有同学可能会说,不就是19分吗?当然不是!它的分值超乎你想象,高至不可测(详见第二部分)。
所以,在一套150分的语文试卷中,与写作和文言文阅读相关的部分甚至接近100分,如果再出一道鲁迅先生的小说或杂文呢?一句话,如何决胜语文高考,首先必须踏平“三怕”!
这几天重新回顾了近年的多套高考真题,现结合近三年的高考真题试卷,由中学生的这“三怕”说开去。
一、高考语文:整体把握
(一)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
“一核”:考查目的——为何考;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
“四层”:考查内容——考什么;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
“四翼”:考查要求——怎么考;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
(二)试题构成
二、高考语文:研考分析
(一)三个明显讯号
1.对阅读品质的重视
①阅读量,阅读面,阅读品质。如图,近三年试卷看,家庭伦理、数字科技、民族灵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音乐、篆刻艺术、植物生长、日常养生、水利工程、科技创新……应有尽有。
②从内容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和流俗文化保持距离。如2018《赵一曼女士》革命文化,2019《理水(节选)》歌颂“中国脊梁”,2020《“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中国传统美德,2021《秦琼卖马》涉及中华历史故事等。
③从设题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和浅阅读保持距离。如2018《赵一曼女士》“历史”与“现实”交织,2019“故事”与“新编”结合,2020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021“心理变化”“原因剖析”等。
某种意义上来,高考是越来越公平了,对那些踏踏实实付出、长年累月积累的同学越来越公平。
2.生活情境的设置
小至名篇名句的情境性默写,再至高考作文的写作情境设置,甚至一道数学题、一道物理题也开始加入生活场景,这是由考查学生“解题能力”到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以作文为例,如2017年关键字“介绍中国”,2018年“时光瓶”,2019年“劳动”,2020年“班级读书报告会”,2021年“自身发展谈理想”。今天的“语文”不再只是一个个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是“大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
3.教材内容的回归
还以学生认为最难的文言文为例,其实有非常多的字词知识点都来源于课本中的经典文句,所以:盲崇套路,不如咀嚼文本;机械刷题,不如深悟教材;由教材而试题,从语文到生活。
(二)两个绝对重点
1.写作能力(60分)
2.文言文阅读能力(19分以上,高至不可测)
①固定19分。(试卷10—13题)
②关乎古诗歌阅读题(9分)。本身文言文和诗歌题就同属于“古诗文”,两道题同学们最大的难关就是“读不懂”,文言文且不说,诗歌题就有很多同学因为被某个文言字词绊住而曲解了诗意,所以,这9分与文言文命运与共。
③关乎论述类文本(3—9分)。按理说论述类文本属于“现代文阅读”,可近年偏偏有这样的文章里甚至是选项里直接出现了文言语句,读不懂?只要有一个选择题与之有关,就有可能丢掉3分。
④关乎作文材料解读。在作文这道生死攸关的大题前,同学们最怕的莫过于“审题偏离”(即跑题),为什么会跑题?因为材料没读懂。材料没读懂的原因可能有多条,而看一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可能同学们就要大呼“天哪,为什么作文材料也是文言文”,看一看2019年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看一看2020年的“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看一看2021年的“扬雄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就什么也无需解释了。
⑤其他语言文字运用题。不再举例。
⑥以上五种情况尚且还在“语文试卷”里,在全国上下强烈呼吁回归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且不说文科的政史地了吧,大家且看两道数学题:
显而易见,连数学题也开始和文言文扯上关系了,同学们若学不好,后果真有点不堪设想了!
三、高考语文:难点攻克
这里的难点主要指“三怕”(尤其是作文、文言文)。如何克服“三怕”?简而言之:
“鲁迅作品”:借助必修选修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在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完成,一步步引导同学们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对话鲁迅、接受鲁迅、敬仰鲁迅、研读鲁迅作品,把握作品特色,感受作品价值。
“作文”:三年一贯制的系统大工程,有计划、分专题,难点攻克,螺旋上升。
“文言文”:掌握方法、持续积累,厚积薄发。
下面以文言文阅读为例,谈一点自己的心得:攻克“三关”,夺取高分。
(一)心理关:了解它、爱上它
为什么会“怕”?我认为无外乎两个主要原因,要么因为“未知”,要么因为“畏难”。所以,要想赢得高考,必须要了解它、亲近它、“爱上”它,彻底从心里接受它,并下定决心去攻克它。
刚好高三开始的第一个专题复习就是文言文,我给了同学们两个文言文“值得被爱”的理由:
1.分值高,高至不可测。(见上)
2.最公平,不负有心人。
任何一道主观题都有可能因为一些外在因素而影响发挥,而这一题,只要你平时功夫下到家,平时不偷懒,不心存侥幸,广泛积累、勤奋复习、牢固掌握,厚积就一定可以薄发,不会因为你那天没睡好、心情太紧张、周围环境太嘈杂,空气不清新等等,就突然不知道哪个字是什么意思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把这段话讲给同学们听后,从同学们放松和喜悦的脸色中,我觉着他们内心中“心理”这一关应该是没问题了,至少他们不再那么“讨厌”文言文,反而有点觉得它“可爱”了。
(二)方法关:研究它、把握它
在乐于接受的基础上,再带领同学们去研究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考什么(位置、分值及试题构成)——学什么(知识体系一览表解析)——怎么学(建立自己的符号系统,高效批注积累),就顺利闯过了第二关。
(三)坚持关:积累它、运用它
剩下的,就是不断地阅读、积累、运用,老师一是要做好引导、答疑与补充,二是要做好过程中的督促、加油打气(毕竟这是个比较艰辛、漫长的过程),然后就是:等待胜利!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