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碎碎念:语文家庭教育的反思,也许看似慢的路是最高效的路(一)
发布于 2021-03-25 15:16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孩子低年级的时候,我有点傲慢觉得所谓语感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落实不到实处。现在六年过去,再回头看,当初想法过于片面,很多家长说语文是玄的,可是一路走过来,我最初认为适合自己的训练,都没脱离语感训练。
不知别人孩子学语文如何的状态,我孩子小学阶段是挺不轻松的。我一直处在一个发现她现阶段问题的立场上陪伴着她,不过我不觉得这和相信孩子矛盾,因为那的确是学习上的问题也肯定是正常的,这和努力去解决问题也不矛盾。从二三年级写文章没有主题,口语严重,后面写东西落不到细节,到高年级的容易假大空,哪怕平时说话,我也经常发现她会语序混乱,褒贬不清,逻辑混乱,我能理解她想表达什么但不代表她说的语言是好的。听我说话也不太理解言下之意,还经常答非所问,与我鸡同鸭讲。这些当然都是孩子的必经之路,所以才需要学习嘛。
语文学习是难的,主要它是一种领悟运用文字的能力,否则也不会有吕叔湘之问,为什么语文学习效率不高?更奇怪的是很多人读书时候语文并不好,反而后面自己突破了,而有些人读书时候语文不错,但是成年后说话写东西都体现不出语文能力高?我挺支持现在中小学教科书总编温儒敏在他的书里提出的理念,摸爬滚打地读,各种各样地读,抓住读书二字,去执行,是正确的。但回归到家庭教育里,需要家长的坚持和相信,因为这个过程绝对不是即时生效的,也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是日拱一卒不求回报的考验。就比如我女儿,阅读理解和作文这些在考试中体现出来的技能一直比较弱,可不代表我们平时做的读写训练就是无用功,等到高年级就能体会积累和突破的关系,在生活学习中,发现她慢慢脱离幼稚了,能进入文本分析和书面语言交流的阶段了。可能我们属于前期很辛苦的,陪着孩子磨了很多,但是慢慢彼此磨合默契了也就顺手多了,到初中可以一起在难度上干下去了。
长期以来,课堂上也好家庭也好,对语文的学习是从分析研究语言的角度的,这好像是近代开始受西方文化影响建立的各个学科都是以分析为主的,就像我们学语言,离不开对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的分析,我肯定不能说这样学是错的,就是分析的角度重在语言知识,培养的是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也有人把语文的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知识,也就是人文教育看得很重,这些我也挺重视,但是目前在孩子小学初中阶段,时间不能耗在过多地这些衍生出来的任务上,就是这些是派生的任务,不是根本的任务,而根本的任务是能驾驭语言。
很多事都有树干和树枝,就是有本和表面。音乐课如果不训练旋律,发音,大谈曲子的赏赐,审美,那是空泛的,美术课没有画画的实操训练,一味欣赏,怎么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不运动在教室里学习运动知识,是不是本末倒置呢?语文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可能会急于教孩子掌握各种语法知识,各种表达方式,这样他们就会写出符合规范的语言了吗?就会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了吗?教会他们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他们就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学过到熟练,知道到做到中间地带就是练习,各种练习,听说读写的大量训练,阅读和写的有机结合。前几天女儿写了一篇作文,语文老师在文字开头结尾都写了评注,女儿说我写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么多,我说是的,我们学写作不需要记住那么多怎么写,能写出来就是自我训练的结果,就像阅读理解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分析,和作者怎么想并无绝对关系,老师所做的评价就是阅读理解。你的真实的语言能力就是驾驭文字。从这一点,我以前觉得温教授的教材有点忽略孩子语基训练,但是现在还是认为他编教材的理念不错,也很想改变一些现状,是值得肯定的。
家庭教育还是要避免家长讲太多孩子听太多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我认为家长是在代替孩子学习,家长不是老师,不需要把老师那些技能都琢磨透,家也不是讲堂,学习的主角是孩子,听说读写也只是表面的基本体现,背后是积累感受领悟,学英语也是如此的,学语言不是分析语言,而是学加用。下一篇接着聊吧。
个人观点,谢谢你看到这里。
推荐一本书,洪镇涛和青年教师谈语感教学,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翻翻这种学习语文的思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