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数学诐到高考语文

发布于 2021-08-12 15:50 ,所属分类:中考数学学习资料大全



今年中考数学卷是“难”出名了!我就好奇地打印了一份,咨询了一位资深又权威的初三数学老师,她给出很详细的解释。然后呢,我就想到了今年的语文高考卷,想到了明年的语文备考。

新中考,新高考,新在哪里?这个一时半会很难说清楚,但核心一点就是“没有考纲”,所以从考什么到怎么考,都释放了大量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我们只可能从现实中的考卷中去揣摩。

首先,难度系数变化。以前中考数学的难度系数一般为6,和谐点可以到5.5,但今年可能到7.5。虽然官方仍没有数据出来,但我们可以看到难度系数始终是个变数。今年语文高考题也是如此,去年的新高考I卷第一篇现代文阅读,谈论“历史地理学”“沿革地理”“现代地理学”的概念辨析,主要围绕“是什么”,内容抽象理论性强,难度系数就高;而今年考“诗画异质”是谈“为什么”,内容具体还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帮助理解,所以文本相比就容易多了。今年新高考I卷文言文翻译和去年的相比也是容易得多。但问题是,明年可能是今年的难度,也可能是去年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明确现在中高考的难度系数有个弹性,必须适应这种弹性。而且职高比问题,也可能是促使中高考提高难度的出发点。

其次,今年中考数学卷第4题,有一定难度,而且它出现的位置比较微妙。平常试题顺序难易设置是从易到难,让学生在考试时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而今年早早就在第4题突然来一道难的,学生不仅会被“卡住”,而且会感到压力。尤其是平时老师都会要求,在多少时间内就完成所有的选择题。这种“顺序”的调换,很考心理素质。虽说“先易后难”是解题规则,但是一些学生还是难免会“慌张失措”。同样,高考近几年,第一道大题19分,但是解题时间总是超过19分钟,能够25分钟解决的,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原因也就在于“难度”。如果有注意,就会发现衡水中学的语文模拟考、平时的练习,喜欢把这道题的位置放在后面,把后面语言文字运用题提到前面来,估计是想让学生养成“从易到难”的解题顺序。所以,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形成作战策略。

再次,今年数学中考卷中的第1017题两道几何题,没有提供“图形”。学生完全要靠文字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去精准构造图像。这对于习惯“捡现成”的学生而言,无异于中途被人撤走了梯子,感觉进退两难。不过,考核文字理解能力,让学生更明白“语文的基础性”不行吗?考核“图文转换”能力,让学生更明白“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切换不行吗?同样地,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都对学生讲“高考语文卷里,一般都有幅图,要么在阅读中出现图表做数据分析;要么在语言运用题中做图文转换;要么在作文题中考看图作文”,然后去年我的话就被高考题啪啪打脸了,不过今年,新高考I给了一幅可有可无的“雕塑图”,新高考II考了看图作文,全国乙卷考了实用类文本的图表分析(还一次性用了三个图表)。看起来,高考还是“不能无图”的。所以,学生还是要学会“图文转换”,形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转换的能力”。想想,爱因斯坦擅长“理想实验”,也恰好与兼善这两种思维,能够自由切换的关系。

此外,还有23题,这道中考数学题与往常相比也显得有难度,但关键就是“没有分成两个小题”。分两个小题,学生自然就有了“第一步完成什么,第二步完成什么”的思路。因为“第一步是第二步的铺垫”,等于是明示解题的步骤。现在没有了,学生就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步走”的问题。这就在分析、综合能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今年的几套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看起来还是材料作文,而且也不再要求应用文写作,不设置诸多任务条件。但是基本每一个题目都涉及多个“关键词”,提出论点必须尽量把关键词都统一起来。比如新高考I卷,包含了“新青年”“体育之效”“由弱变强”。全国甲卷除了主题规定的“可为与有为”,材料中还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滋养和激励”“我们(新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分析之后,必须综合为“新时代(新征程)大有可为,新青年大有作为”,而且这一论点还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学党史,接受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滋养和激励,这样“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很明显,是需要精准的“分析”和强大的“综合能力”。看看今年“‘南方传媒杯’粤港澳大湾区高考语文‘下水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就可以知道:老师们的题目,基本都是对偶句,一个题目两个句子组成,就是为了尽量在题目中,呈现多个关键词的整合!

最后,中考数学24题的证明,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解答,就是因为脑子里浮不起关键的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而这个定理在旧版初中教材,甚至旧版小学教材中就有。按定理而言,并不复杂,但是缺乏这样一个“拼图板块”就难倒学生了。但其实,如果能够用初中教材中的“平行线等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也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就是需要一些灵活的处理。这个和今年语文的新高考I14题一样吗,“君者表也,臣者景也”,关键是“景”难以理解。但其实高中教材《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一句相同,“景”通“影”。所以,要么得熟悉教材,上课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要么得灵活,懂得“通假字”的“音近形近”的特点,变通思考。也就是说,新中考新高考,对于知识点的考核,还有能力的考核,都更上一层楼,真正体现“筛选性”功能。

所以,应对新中考新高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观念上,必须产生转变!


2021811日《潮州日报》教育版发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