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12篇,助力中考!

发布于 2021-08-31 13:24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点击上方“鞍山v教育”我们!

菜单里有免费的英、语、诗词、故事等音频!

【八上必读名著】

一、《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7篇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1)


七十多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的事迹 ,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 (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x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2)


“那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耀整个世界。”这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提出的。在这本书中,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及奋斗,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及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坚定斗争。本书收集与记录了与革命将领等的谈话,以及与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的谈话。他还断言:这根本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丰富而又灿烂的精华。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30多名先遣队员们以不怕牺牲,敢于直面一切困难的长征精神,用自己的钢铁之躯筑成屏障,为身后的队友铺平的道路与希望,可以说红军中的每一个志士,都是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在尚未吹响胜利的号角前,他们绝不退缩。

可以说,这是一部划时代性的巨作。它冲破外界对中国共产主义的负面压迫与影响,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红色中国,而这样的国家与民族却更是不可战胜!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支奇迹般的部队,给予了人民、给予了国家与民族真正生的希望!唯有那不可x共产国际主义,方可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感谢这本名著,它教会了我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赐予了我勇于求实、独立自主的胆识与谋略!

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3)


久闻埃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对红色中国那份历史的把握。《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像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

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可能是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

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

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4)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红军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的起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5)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

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中共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的。更甚者,毛泽东曾被当做“赤匪”的第一号人物被通缉。今天的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重要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长征”之路。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

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中共党人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以上的种种,不得不使笔者在深有感触与热血激情的情况下,去阐发感慨:这是怎么样的党,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这样的党,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但有林道静、保尔以及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血淋淋的人物存在,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倾注一切,就连出身在美国在生活背景、语言、习俗各方面有差异的埃德加·斯诺都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斗争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只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党。

笔者阅读红色书刊并不甚多,但仅凭以上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与牺牲,我们就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

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6)


在老师推荐的书目中,《红星照耀中国》吸引了我。

《红星照耀中国》,一个多么纯正的中式书名,而作者埃德加·斯诺明明是一个地道的外国人。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找到了这本书,认真阅读起来。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该书重印本和翻印本。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先后查禁的这类著作达十几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7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里的青年,阅读这本书,思绪似乎又被带回到那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十几年后,斯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红星照亮了中国,也照亮了世界。从斯诺的描写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今天被我们称之为长征精神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众所周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胜利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斯诺的描述,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物质生活及其匮乏,但人们的精神缺相当富有,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共产党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反思如今这个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喧嚣的社会令有些人的精神匮乏起来,有些人出门开名车,穿着讲名牌,内心却异常空虚,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明星吸毒,娱乐节目低俗等问题,不正是有些人精神空虚的表现吗?一些官员当官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他们也丢掉了长征精神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已经崛起,为了实现中华腾飞的中国梦,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中国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巅峰!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从小人物的小事件中,反映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心理状况,更是从侧面的角度表现出红军以及那些遥不可忘的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毛泽东和周恩来作为党的最高领导者,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和国家,他们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生活朴素,平易近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党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这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中的预言和感受,也是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7)


1936年,在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人民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和“白匪”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北苏维埃地区,探寻红色中国,把他在红区的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记录,后汇编出版为《红星照耀中国》,揭开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近日,我重读此部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内容丰富而生动,看似故事一般精彩,却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正像列宁所说“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更多种多样,更生动活泼,‘更巧妙’。”

《红星照耀中国》公正、客观的记录在革命战争时期从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贺龙等掌权人物到诸多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吃穿住行等生活、心理状态,从侧面表现出红军以及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还原那段红色革命历史,消除当时世人对红军“赤匪”的误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纸的新闻记者,斯诺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

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是少数领袖们——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在红色中国,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财产,给农民重新分配土地,帮助农民种田,用真诚的行动震撼、唤起中国农村中的亿万人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唤起他们的人权意识,同儒道两教的胆小怕事、消极无为、静止不变的思想作斗争,教育、说服他们参与革命,加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因此,看惯了消极满足的中国人的斯诺,在红色苏区却看到了与国民党统治的“白区”完全相反的、令人吃惊的、“罕见”的景象:这里的人民生活愉快,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看不到一丝战时紧张的迹象。红军总是不惹人注目的开进一个地方,“一点也没有破坏农村的宁静”。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百姓幸福劳作,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并对红军热烈欢迎和拥戴,倾其所有资助红军,支持孩子投身革命,很多知识分子、热血青年都义无反顾的奔赴苏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

初到苏区,斯诺遇到了很多使他感到意外的事情:还是孩子的少年先锋队员为斯诺不叫他“同志”而不高兴,他写到“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精神。”在红军战士的身上,他发现了“奇怪的铁一般团结的中国革命家身上一再碰到的特有品质。”“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红军战士之间的团结也让他感到震惊“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

通过亲身接触苏维埃的掌权人物,斯诺头脑中起先被国民党灌输的“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等等印象被一一否定,甚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一群革命者。

书中对毛泽东这样描写到:“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斯诺这些详细且生动的描述,把我心里原本模糊而冰冷的革命者的印象变得亲切、鲜活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这些优秀的革命者的领导下,在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金钱、物资匮乏等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崇高的理想,用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意志坚持革命,他们百折不挠、奋勇拼搏、自信乐观等平凡而伟大的革命精神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的洗礼,让我明白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是深深地根植于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根植于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根植于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

今天,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踏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重读七十五年前这样一部经典的红色书籍是值得的。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后来人发扬革命先烈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激励着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检察工作中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八上必读名著】

二、《昆虫记》读书笔记5篇

《昆虫记》
读书笔记(1)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著,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

昆虫世界是多么的奇妙。作者用那生动活泼的行文,轻松诙谐的语调,向我们描述了昆虫世界的一幕幕。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意见视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萤火虫、蚂蚁、蜘蛛、毛毛虫……林林总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的景况,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劳作、狩猎及生死,几近所有的细节。

《昆虫记》的确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昆虫史诗。无愧于“昆虫的史诗”,“昆虫的荷马”的称号!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了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他的没一天没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诞生,这位感情细腻、思想深刻的天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哲学家一般的思考,美术家一般的观察,文学家一般的叙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昆虫世界,更是通向科学的大门。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直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在唱歌,蜘蛛在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

《昆虫记》
读书笔记(2)


《昆虫记》是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的作品,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迷住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青竹峰的巢住在潮湿的泥土下;螳螂的天敌是个头最小的蚂蚁;狼蛛在蜘蛛中毒性最大的,人们被它咬后会失去知觉,小动物被它咬后就会立即死去等,还有好多我没听过名字的昆虫。

当看到《田野地头的蟋蟀》的插图时,我不禁大吃一惊:呵,这可不就是暑假时我家门口满地都是的那种黑黑的虫子吗!他们每天都在这里唱歌,欢快的蹦哒着,有时还会飞到人的身上来,可我却从来没有细细观察过他们。在这一点上,我与作者法布尔拥有相同的环境,可法布尔写出了巨著《昆虫记》,而我什么都没做。原因正在这里,法布尔因为怀着一颗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究精神,耐心的观察虫子,而我却对此不屑一顾,因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对身边的一切保持一颗好奇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昆虫记》
读书笔记(3)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读得兴趣盎然。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

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昆虫记》
读书笔记(4)


你是一个爱好昆虫的孩子吗?你仔细观察过那些小动物吗?蜜

蜂、蚂蚁、螳螂、甲虫……其实每一种昆虫都有它们个自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以及特殊的本领。《昆虫记》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发生在昆虫世界的这些小生灵身上的故事。

接下来,我就拿“可爱的石蚕”举一个例子吧!石蚕是一种很小的水生生物,它其实是石蚕蛾的幼虫。石蚕生长在沼泽地的芦苇丛中。很多时候,它们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水漂泊。这些断枝形成的小鞘可算得上是它们活动的房子。有的时候,石蚕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拼成一个房子,就像一件小小的自纳衣。不要小看了石蚕的小寓所,它们可是石蚕绝密的防御工具呢!石蚕和水甲虫之间有时还会上演一场有趣的战争:在水面上欢快地游着的石蚕正好被潜藏在石块边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迅速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了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金蝉脱壳,逃之夭夭了,留下愚蠢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的撕扯着小鞘。

《昆虫记》里面还有好多像这样我以前都不知道名字也没看见过的昆虫,比如:蟹蛛、蜣螂、舍腰蜂……

通过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其实即使是一些很不起眼的昆虫,它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有时它们很凶狠,但同时它们也有温柔的一面。

昆虫世界的这些小生灵们是多么复杂啊,很值得我们去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昆虫记》
读书笔记(5)


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书迷,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如痴如醉的书,它就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昆虫记》。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法国的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他在这三样上面,样样都是出类拔萃。他还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我被法布尔深深征服。

这本书讲了大自然中非常有趣的一种生物昆虫。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分别描写了绿色蝈蝈、神秘池塘里的生物、爱好昆虫的孩子、被管虫、黄蜂等。描写了生物的生命过程。

这是一本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本书。它让我明白了自然昆虫界的太多太多。我不知不觉对我之前瞧不起的昆虫的肃然起敬。

从他的字间我了解到建筑师:蜘蛛,编织家:被管虫,预测天气的大师:松毛虫我了解到他对昆虫们的热爱,让我也被这奇妙的昆虫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非常佩服法布尔,他是这样的顽强,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还能依然坚持着出《昆虫记》这样的在科学、文学都堪称精品的好书。他拥有对观察的热心、热情、细致、用心,使我佩服。我认为这是一种天才般的观察。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在四十年后,他用他的观察和昆虫一起努力终于铺成了一本精品《昆虫记》。

我非常敬佩他为了自己喜欢的昆虫世界而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也要创作的精神。法布尔这种对科学的向往,把他引进了科学这个奇妙的世界。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也像法布尔这样努力、坚持不懈的话,那我们的成绩一定会大大地提升了。

法布尔让我了解了昆虫世界,而他的著作《昆虫记》则令我永远记住了法布尔这位伟大的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