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丨初中课标

发布于 2021-09-03 13:39 ,所属分类:数学资料学习库


01


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
基础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普及性: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发展性:为即将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设置的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基本理念考查简答题和选择题。简答只要记住前面两个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因为教学活动,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考过简答题了,要注意目标和分类。
1.教育目的:
(1)目标: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首先要有目标,按照目标去培养学生。老师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所有学生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面对所有的学生不能都按照一个套路去教,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2)目的:要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还要有个性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
(1)我们学数学是为了考教资,不是纯粹地为了学习,或者给你 100 元去买水果,给商家钱后还要找钱,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社会处处当中都有数学,这就反应了社会的需要。数学课堂如果放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不符合课标,我们要放符合数学特点的内容。教材要拿内容去教学生,如我们给小学生讲行列式,矩阵这是不合适的,在小学讲小学知识,初中讲初中知识,我们不要拔苗助长。
(2)课程内容不光有结果(知识),我们给学生教知识,我们要说知识是怎么来的,如何去做题,我们还要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思想方法。
3.教学活动:
(1)课堂实质上就是教学活动,上课仅仅有学生,仅仅有老师这是都不可以的,既要有学生,又要有老师,要积极参与,共同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发展学科知识,老师通过授课发现自己存在小的问题,提出改进。
(2)学生是学生主体,教师是主导,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是老师在组织。引导者是在上课时候老师提问进行引导,最后得出结果,如老师上课互动主要就是通过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大家。合作者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
4.学习评价:
(1)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看这个学生学的好不好,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如小明这个知识掌握的特别好,回答问题特别严谨就是学习结果,过程是小红在讨论中特别积极,特别好,这就是过程。如果小红做的特别好,你夸她,这时候她会更好,这就激励学生学习。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好老师会发现,如果不是学生的问题,那么困难是教师没有讲好,我们就要改进教师教学。
(2)评价体系: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如甲同学今天非常积极互动,这是老师评价,如果说乙同学来评价就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或者让家长评价。
(3)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要结果,也要过程。
5.信息技术了解即可,它是现代教育手段的补充。如有一些圆我们自己画不
出来,用信息技术就出来了。如圆的面积推导是不断分割,然后拼成长方形和平
行四边形,如果把份数分的足够多,这时候就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找到圆和长方
形的关系。

课程设计思路

1.第一学段(1~3 年级)。
2.第二学段(4~6 年级)。
3.第三学段(7~9 年级)。

课程目标选择
1.义务教育从四个方面阐述,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这里考过选择题,知道即可。
(1)知识技能:概念,性质,定理。
(2)数学思考:思考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
(4)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2.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附录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解释
①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
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
实例: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同类词:认识,会。
实例:描述三角形的特征;阐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同类词:能。
实例: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④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⑤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同类词:感受,尝试。
实例: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⑥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同类词:体会。
实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⑦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课程内容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意识)
(3)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口诀:解决问题的三个意识要有能力和经验)

课程核心概念
十个核心:
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
推理能力
创新意识
运算能力
数感
几何直观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02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①基础知识:是指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公式等。
②基本技能:包括基本的运算、测量、绘图等技能。
③基本思想: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和数学模型的思想。
④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要和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
(二)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课程内容中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所以大家找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就看是否符合课程内容即可。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思考:七个核心+三思。七个核心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推理,没有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建模。
(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三思,即思考、思想、思维。
3.问题解决:四能+两意识+合作、评价、反思。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与情感相关。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可能会单独考查,考频较低。
(5)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能会单独考查,考频较低。

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数学教学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例如,关于“零指数幂”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
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2)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有很多: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评价和情感态度的评价,这三个是知识与技能加上目标的四方面。
2.对学生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合理设计和实施都考过简答,以选择题备考即可。




真题回顾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下面的表述中不适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是( )。
A.发现和提出问题
B.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C.规范数学书写
D.探索结论的新应用


答案:C

解析:例A 项是创新的基础,B 项是发散思维,D 项也是创新,但是 C 项

规范书写对于创新没有什么作用。【选 C】



点击下方名片我
了解更多中学教资科三备考干货


END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