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大讲堂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11-03 20:28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今年以来,物贸公司纪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结合建党 100周年庆祝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也在公司内部积极开展“清风传家”主题实践活动,并举办“我的家风故事”征文活动,从正心、养德、修身、明志、待人、处事等角度,推进好家风进企业,引导党员干部讲纪律、守规矩、倡廉洁、重家风。
为进一步深化征文活动效果,加强家风故事宣传,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好,我们将“最美家风故事”进行转载,教育感化我们企业广大职工,以供学习交流之用。
忠孝节义传家风
市委政法委 程晓平
我的家在蓝田乡下,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一生心地善良通情达理。我很庆幸自己能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在我家的门楼上镌刻着一条门楣,上面刻着他手书的四个字“勤劳家风”。在这样的家庭里,我从小便看到父亲常年在外辛苦工作敬业养家,母亲在家既要操持家务,还要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劳作。母亲的关爱教育多于父亲,她经常告诉我“一个男孩子只有饱读诗书才能站在人前,只有学来一身本事才能在世上立足”。每一次出门的时候,母亲都要嘱咐我“出门在外要口牢、手牢,口牢就是不要多说闲话,手牢就是不要随便动别人的东西。”父亲是老师,要求就更严格了。他说“好男儿志比天高,忠孝节义时刻不忘”。
1983 年我高中毕业参军的时候,父亲给我的临别赠言依然是“在家要成孝子贤孙,在国要当忠臣良将”。26年的军旅生涯中,父母一共给我写了 278 封信。每次写信时都是母亲坐在旁边口述,父亲趴在桌子上执笔。写完还给母亲朗读一遍。他们在每封家书里都不忘提醒我恪守做人底线,不断修炼自己的人品境界。1985 年我跟随 47 集团军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作战上了前线,父母写给我的信明显增多,最多的时候一周一封,要求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先国后家”。我深知父母反复告诫提醒我是什么意思。我在艰苦紧张的战场环境里也尽可能多的写信,通过和父母的书信来往,交流感情、排遣思念和乡愁,无形中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面对死亡、伤残的威胁我没有后退,因为我深知自己的脚下就是中国,界碑就是底线,勇往直前即使倒下也是英雄!在经受了火与血、生和死的重大考验后,我立功受奖光荣凯旋。军旅生涯 26 年从士兵到上校,成为父母最大的欣慰和骄傲。
1996年,我把自己的故事写成散文《读着父亲的来信》在《解放军报》发表,引来很多读者和我联系,表达对父母亲人的爱戴之情。几十年来,我把忠和孝当成座右铭,时刻牢牢记在心里。在军队和地方的十多个工作岗位上不懈奋斗,敬业奉献,始终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敬重放在第一位,修炼品行锤炼人格,使自己的认知能力、人生境界和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就不能在父母膝下行孝。父亲病重时我利用探亲假陪老人家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没等到送他一程就接到了部队“速归”的电报,留下了终生遗憾;父亲去世后我从北京军区野战部队调回西安。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尽可能多回家,陪母亲说话散步,尽自己所能照料母亲的晚年生活。
2004年8月,82岁母亲病情加重,我守在母亲身边哭泪惜别。在母亲的葬礼上,我的行为得到了所有亲人的肯定,亲友们在现场为我披红挂彩,我受之有愧!我身为人子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但亲人们却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我把这些故事写成散文《为孝心披红》,发表在 2005 年的《陕西日报》上,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我的姐姐长我20岁,她把我从小带大,因而是我一生敬重的长者。在我看来,她对我恩重如山,是仅次于母亲的亲人。我一直像敬重母亲一样敬重她,多年来我经常到咸阳看望她、孝敬她。母亲去世七年后姐姐病故,我和外甥一样跪在灵前为她守孝。后来我写了散文《总想叫姐一声妈》在网上发表,引来众多网友点赞。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回看走过的路,虽然没有太大的业绩,至今只是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但家国情怀、感恩情结在我的内心却根深蒂固。忠诚、节义、厚道、重情,是我做人做事一生不变的永恒信条。时至今日,我可以自豪地说,忠孝节义的家风伴我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旅程,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国家的供养,也没有让自己的父母亲人失望,做到了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我请一位书法家把“忠孝传家久节义继世长”的家风写成条幅挂在客厅,要把它传给我仍在军队服役的儿子,期待他把老程家这个美好家风传承下去,为国家、为军队、为家族再续荣光。
(文章来源:西安纪检监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