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读书会第一次活动,奖品为《图说中国经典神话故事》(由气象出版社友情提供):
本次活动推文:
1、气象读书会第1次活动:《图说中国经典神话故事》10本,免费送
2、《封神演义》中气象法术的极致运用 | 气象读书会
3、吾心安处是书香 | 气象读书会
4、由谈读书引发的回忆 | 气象读书会
5、读书写作,其乐融融 | 气象读书会
6、书籍是好脑袋瓜子的磨刀石 | 气象读书会
7、刘嘉桢:“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 气象读书会
邂逅《高中数学题解》
冯开明
1975年,我高中毕业。因为当时有个政策,叫“长子(或者选择家中任意一个子女)留城”,所以我没有成为下放知青,而是到我父亲工作的瓷厂去做临时工。也许是我父亲疏通了一下关系,我被安排到厂供应科。科长是我同乡,按辈分还比我低一辈。他说:“牙叔”(我们老家对于年龄比自己小但辈分要高一辈的人的称呼),我们是屋里人(当地土语,指同乡),给你做最轻松的事。有必要介绍一下背景: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主要的燃料是煤,我们厂烧的煤主要来自相邻的乐平县煤矿。文革时期,煤矿的产量不稳定,时多时少。煤少的时候,拉不到煤;煤多的时候,运输车辆不够。为此,我们厂在临近煤矿的一个村里,租了一块空地;煤多的时候,将煤拉到村里囤积起来;再慢慢将煤拉到厂里去。虽然增加了一次装卸成本,但避免了没有煤而停产的风险。厂里只需要派一个人到村里,负责统计、安排装卸车以及守护煤场等事项。而我,就接替原来派到村里的那个人。这项工作确实轻松:我住在煤场旁,车来了,喇叭一响,我就去喊人,或卸煤、或装车,再记录一下。装卸工队伍是现成的,因为有钱赚,装卸工的热情很高,工作认真负责,对我也相当客气。当时我还未满十八岁,就已经被尊称为“老冯”。刚开始时,我很惬意,没车来的时候,在村里、田间地头转转看看;几天过去后,问题来了:闲得发慌!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车,所以不能离开煤场。要想回家一趟,得先将请假条托给来装煤的司机给科长,科长同意后,会另外派一个人,坐着装煤的车来,我再坐装煤的车走。请假结束再回村里。而请假也得有正当理由。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肯定知道:那时候是没有什么书可看的。当时《毛主席诗词》我全部会背;《毛泽东选集》的注释看过多遍;《金光大道》、《艳阳天》等所谓的小说实在看不下去。在这个偏僻的小村,样板戏都看不到!有人戏称:闲得难受就数一数一斤绿豆多少粒。我还真数过一棵小树上有多少片叶子!一个冬日,我正在煤场边晒太阳,看几个小孩玩纸飞机;一个纸飞机落在我身边散开了;我随手捡起来,准备折好,却看见纸上似乎是数学题!摊开一看,是一道高中数学题和解题过程。我自认高中数学学得不错,仔细一看,是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却是用我们从来没有用过的方式来解题。我一下子来了兴趣,问玩纸飞机的小孩:这张纸是从哪本书上撕下来的?小孩告诉我,是从煤场旁一间小屋里的一本书上撕下来的。我听村里的装卸工说过,那间小屋原来住着一个老右派,一次生病被送到医院;不知道是死在医院还是被他家人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屋子也一直空着。我与小孩进去,在一个残破的木柜底部看到一本厚厚的书,封面和前几页都没有了,我手上那张纸的页码是7和8;书脊上写着:高中数学题解。我把书带回去,先浏览了一遍,发现一题都做不来。我有点兴奋,感觉有点挑战性,能够打发大段时间。于是,我先是按照顺序,对每一题先仔细看看、思考一番、理顺解题思路,着手解题;解不了题的时候,看看书上是怎么解题的?再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解题?这样反复推敲,感觉回味无穷,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后来,我只要翻开书,我就能将该页的题目和解题步骤全部默写出来!有时候,在解题的过程中,还会回忆起在学校学习时的情形,于是把中学课本带到煤场,重温了一下旧梦。当我结束了这份工作的时候,科长告诉我:我是在煤场呆的时间最长的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我拿到数学卷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有几道题就是《高中数学题解》书中的变换了形式的例题;更有一道题,就是书中的例题,只字未改!考上大学后,我在大学图书馆找到了《高中数学题解》这本书。我发现,第7页前面的几道题其实很简单。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