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莲:少年正是读书季

发布于 2021-11-23 16:32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少年正是读书季

人文底蕴须夯实

中考复习阶段谈读书,似乎有点迟,因为对学生来说,读书是一种习惯,应该从小就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筑就人文底蕴,夯实文化基础,从而蕴含于平日的言谈举止,彰显于行文的字里行间。倘若平日无兴致读书,甚至视读书为畏途,不愿下一点儿功夫,中考作文肯定会毫无文采,言语干瘪,不知所云。作为教师应该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尽早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这样,不仅能悠游自如地应对中考写作,又能无形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呢?

首先,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写作的金库

语文教材,仅仅初中三年,就有近150篇课文,且都是精选的经典阅读文本,如果学生篇篇学好了,学通了,领会了,就是一笔可观的阅读积累。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报告非常精彩,笔者有幸聆听过几次,每次报告无论时间长短,她都会结合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来讲阅读,她对语文教材谙熟于心,信手拈来,她提出“要让学生树立语文课的宝藏意识,”也就是说课本就是“金库”,值得挖掘和收藏。她能即兴背诵鲁迅《社戏》中写江南水乡的精彩片段,并加上站在美学高度的赏析和评价,令人非常享受!她认为“语文课堂不是狂欢节,不能以博取学生欢心为目的,不能将低俗的东西引进课堂。这里应当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场所,是培养学生的神圣殿堂。”

还可以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句子和词语,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认识其运用的妙处,从而渐渐在作文中学习这种表达。比如杨绛《老王》末句中的“愧怍”,她“愧怍”的究竟是什么?也许有学生会说,老王对杨绛则是亲人般的爱,直到临终还要积攒了鸡蛋和香油去看望她。杨绛却没有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理解是爱的别名”,而是要用钱来购买这些当年不易得到的奢侈品。所以,她本能地拒绝了和他不是同一阶层的底层人,没有做到以心换心,用平等心、真诚心、关爱心去交换一颗老实心、善良心、厚道心。说到底,她只是对老王付出了一种同情心。但同情心只是一种俯视,有时更饱含一种面对他人不幸时对自己的庆幸,那不是一种高贵的情感,高贵的情感是理解、平等、尊重。杨绛没做到理解老王,平等对老王,她该“愧怍”。其实,上面的说法似乎不妥。尽管老王在最后送鸡蛋时,作者没有道谢,没有请老王进门,也没有送老王下楼梯,但她当时是“害怕得糊涂了”,她没有对自己感情进行讨好式地渲染,只是一味地运用白描手法,一方面是对老王病重的衬托,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杨绛性格中“真”的特点。不仅如此,杨绛先生性格中的“善”也贯穿全文。老王的眼睛不好,所以没有人敢坐他的车,杨绛却照顾他生意,经常坐,并和他“闲话”。这是何等的信赖和亲密。如果她是冷漠之人,就不会和一个没有社会地位,外表丑陋,生活贫困的人平等相处了。在杨绛善良平等之心的影响下,女儿还送了老王鱼肝油。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杨绛夫妇知道帮助一个人一定要保护对方的自尊,更不能让他难堪,让他感觉低人一等。所以在回报老王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尊重老王的劳动,并给予相应的酬谢。至于杨绛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钱,应该看成是杨绛对老王的精神慰藉,一种平等相待的回报。老王接受了钱,也是对杨绛的理解,更是多年杨绛夫妇对他平等相待的最后的、真情的回报。

杨绛的“愧怍”,正是她人性中真与善的体现。与老王交往多年后,她省悟到这个不幸的人投给自己的并不是桃,也不只是涌泉,而是善良、真诚、崇高、圣洁。她也因此意识到了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并有胆量公之于众,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涤,这,绝对称得上是一种深刻而高贵的自我反省。

课文中古人的表达也非常精彩,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夜景极其简省,但又极其传神:“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数语,将庭院中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黑影比喻成藻荇,多么奇妙贴切的比喻,多么空灵的境界!学生如果感受到了,自然会努力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张岱《湖心亭看雪2》中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言两语,就将景象气韵生动地勾勒出来,笔力何其强健!

古人的表达还能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比如让学生阅读曹操的《观沧海》,马上就能想到这样的景象:日月之行如出其中,星汉灿烂如出其里,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在大海中运行。这是一种宇宙人生博大的胸怀,能让情感受到极大的感染。再如,读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同样没有花很多笔墨去写院子里面是如何百般红紫斗芳菲,但春色满园的景象马上就出来了。如果学生真能领悟到这就是东方人的哲学思考,以简驭繁,把最繁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就能够真正沉浸到中华优秀文化之中去,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习和模仿这些精美的表达,并有意无意地运用和体现在自己的作文语言之中。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首先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能运用独特的视角去领悟课文,研读课文,引领学生去认识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但需要明白的是,理解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失之偏颇。

第二,课外“乱翻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课外”,即课外一定要广博地阅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这些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不少是名家名作,它们与课内阅读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夯实学生人文底蕴的职责。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阅读这些作品,并适时介绍给学生。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会找来这些作品阅读。一旦学生的课外阅读形成习惯,就会视这些读物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2020年湖北宜昌的作文题为“请以‘加点__________,调出生活的味道’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题目前面有一大段引语:


凡人邱光明生活的底味本来是平淡,但他钻研厨艺,经营饭店,在生活中加入率性和执着,调出更有趣的味道;孤独的尼摩船长,生活的底味本来是苦涩,但他探秘海底,勇闯南极,在生活中加入勇敢和坚毅,调出更传奇的味道;屡试不第的龚炜,生活的底味本来是酸楚,但他吟诗习武,抚琴弈棋,在生活中加入淡定与坚守,调出更雅致的味道……亲爱的同学,回顾你的生活历程,你生活的底味是什么?你已经或将要加入点什么来调出生活更好的味道呢?


这段引语中的“尼摩船长”就是课标建议的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主要人物,他原来是印度的达卡(Dakkar)王子,具有浪漫而又神秘的色彩,他爱好自由,孤独甚至孤僻,为了反对民族压迫和殖民统治,怀着国仇家恨以及厌世心理,和20 多个好友,带着一些财产从大陆来到了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鹦鹉螺号,并潜航于海底,进行着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他聪慧、博学,至少会说四种语言,能巧妙地利用海中资源的生存,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敢,而且极富有同情心,他帮助俘虏,救治采珠人和受伤的船员,并把收集到的金银财宝用于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相信同学们在阅读中会对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一鼓作气喜欢上作家的其他作品,原来《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二,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位不同寻常的尼摩船长在第三部《神秘岛》中继续发挥着他救人于危难的作用。在感叹小说故事中人物团结一心,相互协作,共同战胜困难的精神的同时,还会发现,儒勒·凡尔纳原来是个博物学家,他的书中不仅涉及到地理知识、海洋生物分类学知识,还有冶金学、爆破学、工程学、水利学、动植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书中都与人们的生存活动紧密结合,是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科普知识的浓厚熏陶。在兴趣的驱使下,同学们还会去阅读他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等。阅读中,一定会发出感叹:这是一位有着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又有着多么全面的科学知识的作家呀!他的作品虽说是科幻小说,但其虚幻却不过分脱离现实;他的幻想,都是基于科学知识的层面,因此并不让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可以说,作品既引人入胜,又极富教育意义。2019年浙江嘉兴中考作文题为考生提供写作思路时有如下选项:


你梦想过到海底、地心、太空等地方研学吗?请你发挥联想和想像,编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个选项的思路应该来自儒勒·凡尔纳的作品。


南京师大附中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回忆他的阅读经历,常常抓住人们忽略的内容加以引导,他说:


多年前读过一篇访问苏联卫国战争老兵的报道。白发老太太回忆亲身经历:在最艰苦的1942年,前线苏军伤亡惨重,军委会紧急征召九年级男生上前线,全班女生流泪到车站送别自己的同学。火车开动了,姑娘们流着泪追赶着,挥舞着头巾……“后来,”白发老太太叹息着说:“我们班的男生一个也没回来。”


这段话也是“乱翻书”的收获,不长的内容,全是白描手法,但是,老太太的一句话已经说尽了一切。试想,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还能说些什么呢?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悲伤和思念。小伙子们的生命定格在十五六岁,它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绝不是几个画面能代替的。是啊,有时候,学生吸纳的写作营养,可能就是一句话。

除了课标建议阅读的文学作品,课外“拾荒”般阅读积累的内容,还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领域的文章,比如读数学家的科普文章,读法学家的报告,读历史学家的发现,读工程师的设计说明,读律师的辩护词,读医生的诊断报告……从这些不同职业的作者的文章中,都能发现好的文本。都会无形中为学生打精神底子,更能够成为学生作文表达学习范本。

第三,不应忽略学生的适时阅读

要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有长久的积淀。因此,一定不能忽略学生的适时阅读,轻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因为阅读量过小,就无法形成阅读经验,能利用的写作资源也会很少,应当在今天读的书是不该拖到明天去读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读该读的书,拖欠过多,过了阅读年段,根本无法补课。这个是有教训的,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对缺乏阅读积累后悔莫及。由于“底子”没打好,他们也无法正确认识中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价值;他们不但孤陋寡闻,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明显缺乏表达的智慧。

比如,应该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因为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诗样年华。尽管大部分地区的中考作文试题都有“除诗歌外”的文体限定,但是,读诗,甚至平日写诗,都对学生的情感积淀、语言表达有极大的好处。如果平日不读诗,不要说写诗,就连中高考的诗歌赏析题也抓不住要领。

在中考作文中,虽然不提倡写诗,但是,用诗歌作引语的地区还不少,比如2020年成都市的作文题:


艾青有一首小诗《盼望》: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出发”和“到达”,你更盼望哪一个呢?请任选其中一个词语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艾青这首诗歌用“出发”象征参加战斗,用“到达”象征获得的胜利。考生应该明白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才能明白题目的含义,从而确定写作的中心和主题。

席慕蓉的散文语言很美,得益于她是诗人。得了尘肺病的陕西爆破工人陈年喜也是诗人,他的一首《有谁读过我的诗歌》感动了无数人: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

有谁听见我的饿

人间是一片雪地

我们是其中的落雀

它的白

使我们黑

它的浩盛

使我们落寞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

有谁看见一个黄昏

领着一群

奔命的人

在兰州

候车


诗歌中的“我”就是诗人自己,他的诗歌正是他生活的缩影,作为爆破工,他需要带领他的团队四处讨生活。此刻他们正忍饥挨饿,在远离家乡的兰州车站候车,要去更远的地方干活。尽管境遇艰难困顿,但诗人仍然在用真心真情认识和抒写生活。一个得了重病的农民工尚且能坚持写诗,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去读诗和写诗,不应该只让学生背诵诗词名句去应试。喜欢读诗的学生肯定懂得锤炼字句,作文语言肯定精美凝练,如果他们还能平日尝试写几句诗,真是值得高兴的大好事。


除了上述阅读内容,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和积累优秀的表达,比如那些富有哲理的具有深层含义的格言警句等。每年都有通过名言警句引出文题的中考试题,不应忽略。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根基,是奠定知识素养和文化基础的必由之路。正因为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从而涵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之成为具有真善美的德操,因此,更应该在中考写作中将阅读作为导向,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为了国家的未来。

注:此文发表于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新时代中国 中考作文改革档案》一书,主编语文报社长刘远。

本gongzhong号相关文章链接:

吴非:那时没有电话,人们写信

吴非:考试作文阅卷应由专业队伍承担(一)

吴非:考试作文阅卷应由专业队伍承担(二)

吴非:考试作文阅卷应由专业队伍承担(三)

吴非:考试作文阅卷应由专业队伍承担(四)

吴非:课堂何必追求完美

吴非:套路往往是死路

吴非:想,可以复杂一些

吴非:以正常心态对待考试作文

吴非:写出来,就不怕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