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教学日志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理清考场作文的逻辑

发布于 2021-11-30 16:0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高三复习到这个阶段,作文这一板块应该已经解决了审题立意和结构布局一暗一明这两个大问题。

之所以说审题立意是“暗”,是因为它属于拨开云雾才能见到的青天。如果问学生,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里,你最喜欢哪一种?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命题作文——不需要在审题立意上太花费心思。

然而,命题作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半命题作文在近十年的全国卷中,也只出现过一次而已。

所以,审题立意这个暗礁,还得排查清楚。为了防止启航就触礁的悲剧,在这个板块上要常常回顾,温故知新。

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摆在明面上的结构布局了。

我一再叮嘱学生,必须在12月之前选定自己的高分作文结构,接下来的考试也好,练习也罢,就是把选定的结构不停地打磨、修正,以期高考考场上信手拈来,完美无瑕。

最无效的考场写作就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毫无准备,这次写并列,下次写正反,再下次写递进,就像一个茫然无助的新手,整整高三一年都在不停地试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漏洞百出。

一个好的将军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一个稳定拿高分的学生,也应做好了万全准备才是。

那么12月以后,作文这一环节要做点什么呢?

我认为还是两个重点:理清逻辑、优化语言。

所以今天,我给学生就一模考试作文来做逻辑训练。

环节一:感受关联词的魅力

阅读下面文段,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双人从,三人众。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而是大家的世界。你不是一个孤单的人,因为你的身后有大家的身影,你也不是一个寂寞的点,因为很多的点聚在一起,就是长长的线,宽广的面。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用爱将无数的点建设成线,连缀成面

学生看到这个文段示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写作角度而言,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各种推理形式和关联词的运用上。这也是学生作文中极度欠缺的。学生写作文,往往喜欢使用短句,大概是短句节奏明快,适应年轻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吧。可是短句的缺点也很明显,往往会因转换速度极快而导致上下句间的逻辑断裂,前言不搭后语。

所以我认为,要修正逻辑,必须要强化关联词的使用。

接下来,我提醒学生,把常见关联词语动手写在笔记本上,比如: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与其……不如……;即使……也要……,不是……而是……;只有……才能……,不但……而且……;只要……就能……,既是……也是……;不过,只是,倒是,并且,尤其,甚至,况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甭说、不要说)固然,诚然

为什么非得把这些抄写一遍呢?就是为了让学生记得准确些,用起来熟悉些。

环节二:考场作文修改

第一招:使用转折连词,升华作文表达

举例:

徒有万般羡鱼心,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然而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小段落,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转折连词的使用,能让作文充满“柳暗花明”的写作效果。

考场实例

我们来看这一段作文,第一句是个有语病长句子,主语在不停变化;第二句引述材料,却又写了一个问题句。上一句写了“人们的审美追求不断被丰富”,可这一句又说“更新了……美的内涵”。既然上一句说“审美追求”,并无提及什么是“美”,“美”的内涵就是一个“未知数”,那么,这个未知数如何“更新”呢?第三句又说,“真正的美来自于内心”。

也就是说,开头这一段文字,写了三句话表达了互不相关的三层意思:审美追求被丰富;美的内涵被更新;美源自内心。

如果能用转折连词升格一下,效果就不同了。

今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虽然我们对美的追寻执着如故,但是“何为美”“何为中国之美”的答案却丰富多彩。君且看,东京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展现的力量之美、速度之美,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健康之美、奋进之美、拼搏之美才是“美中至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之美。

总结一下:合理使用转折连词来叙述和议论,能够帮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以辩证的思维来思考事实以及相关道理。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论证的严密性与辩证性,又可以增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鲜明性。

第二招:运用因果关系,梳理逻辑思维

举例

诚然,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这种潜力肯定只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发挥出来。牛顿画不出传世杰作《蒙娜丽莎》,达·芬奇搞不懂什么叫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无法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在战场上傲视群雄,鲁迅不可能在球场上风驰电掣,但他们都是人类中最杰出的分子。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看清了烙自己这张饼的锅有多大。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突破锅的限制去拓展新领域上,而是在限定的范围内,让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作文语段,重在让学生明白,合理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以让论据更加清晰地指向论点,可以让论证更加清楚。“因为”这个词之前,文段都在叙述事例,“因为”之后是直指问题本源的论证。也就是说“因为”这个词连接了表象与实质。

考场实例:

我们来看这一段作文,全段写了四句话:第一句提问“什么是真正的美”;第二句引述材料提出“中国之美”;第三句写生活中陷入“外在缺憾”的现象;第四句内在精神之美无可比拟,我们要运用精神之美。

我这样一说,学生也很快就明白了文段的问题所在,四句话四个概念,互不相关。还有学生指出,第三句的关联词“也”是用以表示并列的,可是这一句的内容并不能与上句形成并列,故,使用不当。学生这么讲,确实让我感到惊喜——实验班的孩子就是聪慧,这么快就上道了,孺子可教也。

课堂上,我口头升格了一下这个文段,大致是这样的:

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人因年龄“不美”而焦虑,有人因外貌“不美”而着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东京奥运会上,以全红婵为代表的中国健儿给了我们一个清晰且响亮的回答:积极昂扬、拼搏向上的内在精神品质才是真正的美。

总结一下:因果关系不仅仅是审题、论证时所需要的。“设疑—回答—再设疑—再回答”是因果推理思维过程的基本特征,即先针对前一语句的判断内容提出一个“为什么”,紧接着在后一句对此作出直接回答,环环相扣设疑,步步承前回答,形成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构思分析过程。

第三招:运用假设关系,丰富论证语言

举例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 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这一段我在课堂上剖析到,假如你掌握的素材有限,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写作方式,将正例反说,反例正说,把单一的素材写丰富,变叙述为议论,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考场实例

举这个结尾段的例子,是为了呈现各种语段皆需要注重逻辑思维的事实,并不是说这个结尾语段有问题。

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当堂修改。

今天满满当当两节课,全做了讲解和练习了,并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一模作文的升格,这个安排有点糟糕,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运用,后期需要注意改进了。

我认为,今天的这种训练是最有效的,理由有二:其一、我给学生的不是原则指导,而是具体操作;其二、所有范例皆为考场真实,示范效果好。这节课对于我后期的课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样,我也希望这次作文课会给看这篇日志朋友以帮助。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