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拍上海、香港、芬兰学生的一天,这个才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凭什么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孩子?

发布于 2021-03-29 22:4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最近,艾老师手闲,突然去PISA测试(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官网转了转,看看有没有一些新报道和数据分析,查资料时,艾老师顺带看一下从2000年计划开始至今(PISA每3年进行一次,最近一次测试报告是在2018年,下一次将在2022年)的排名结果,然后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从2000年至2019年,中国上海、中国香港以及芬兰,可以说是PISA测试榜首熟常客。

2009年、2012年、2018年连续三届PISA测试中,上海孩子均夺得所有科目的冠军;

而香港的孩子旗鼓相当,基本都排在前5的位置,在2018年的测试中,香港孩子排名前4,尤其是数学与阅读表现很突出,略为薄弱的科学单项中,也成功入围前十。

而芬兰,欧美国家中的绝对学霸,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在PISA测试中连年排名前6、7的位置,欧美国家进前十的独苗,而且很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在排名靠前的多个国家中,芬兰学习用时最少,但测试成绩却很突出。

图片来自www.oecd-ilibrary.org

据2018年PISA测试报告,中国内地阅读表现取得全球最高555的好成绩,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的学习时间也是最高的,达到了每周平均57小时,而芬兰孩子阅读成绩为520,但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却仅为每周36小时。同样参加PISA测试,并且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芬兰差不多的乌拉圭孩子,他们的阅读成绩却不到430。

图片来自www.oecd-ilibrary.org

另外还有一组有趣的数据,2018年PISA测试报告显示,芬兰孩子的学习生活满意度达到了7.61,100个孩子中有43个孩子表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感到非常满意,而中国内地孩子的学习生活满意度是6.64,香港地区的更低,为6.27。

图片来自www.oecd-ilibrary.org

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满意度的数据对比,让人不得不好奇芬兰的教育体系,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能高效又充满欢声笑语地培养出一群优秀学生呢?这个答案不止中国内地家长想知道,香港家长也很好奇,于是,香港Now TV“经纬线”栏目组干脆奔赴三地,制作了一部上海、香港、芬兰三地教育对比纪录片《走进东·西教室》,传说中的芬兰教育到底是神话还是确有实力?他们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家庭能否适用?

快跟着艾老师去纪录片中找答案吧!

上海、香港、芬兰孩子的一天
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成长

《走进东·西教室》纪录片一开始就向大家抛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上学?

然后节目组分别去到芬兰、中国香港、中国上海,记录了当地三个小学四年级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香港孩子的名字叫俊浩。俊浩每天6:30起床上学,他和大多数香港孩子一样,习惯早起,抓紧时间洗漱就赶去学校上课。

当被节目组问到“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俊浩将学校的校训背了出来,他还觉得好学生也应该符合爱家规则。简单梳洗一番后,妈妈送儿子到了楼下,校车停在小区前,很多和俊浩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一起坐上校车去了学校。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差不多同一时间,上海小姑娘思毅也在家中收拾洗漱,离家前,妈妈为她准备了牛奶,而奶奶给她梳好头发。节目组同样问思毅“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她回答,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读书的原因是为了将来有出息。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8:40思毅和全部近50个孩子坐在一起,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堂英语课,一开始也是老师讲,孩子们坐着听的上课模式,之后,同学们有了分组讨论和练习英语对话的时间。

每天思毅要上8堂课,包括中文、数学、英语,体育课一周三次。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镜头一转,来到了在地球另一端的芬兰,早上7:20,男孩Kaius和父母一起吃早餐,面对镜头,Kaius说着自己对上学的期待,很多课程和学习方法很有趣,他期待今天的校园生活。

纪录片拍摄的那天,芬兰天气只有零下3度,课间休息30分钟里,Kaius和同学们选择到户外打雪仗和踢球。芬兰人相信,要有足够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才能好好吸收知识,所以,即使再冷,小朋友们都会到户外玩耍。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休息之后就是数学课,孩子们十几个孩子坐姿各异地坐在教室里,老师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之前讲过的小数减法习题,Kaius很快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老师让他自己安排,可以阅读,也可以再做些题目。

吃过午饭后,12:30Kaius开始芬兰文课,老师让同学们设计一份报纸专栏,选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或者体育等等,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画封面,还有的设计内容框架,写专栏......小组一起完成这份报纸。

因为芬兰冬季天黑时间很早,下午2:30就放学了。回家后Kaius先和小伙伴一起玩了2个小时的游戏,之后又去学吉他。Kaius也有一些课后作业,晚饭前30分钟,爸爸会陪伴儿子很快完成,之后又是游戏时间。

Kaius的爸爸说,Kaius很喜欢玩电脑游戏,家人给他买了很多游戏软件,还有桌游,家人经常会一起玩。Kaius的父亲对游戏的态度不像中国家长那样,将其看成洪水猛兽,芬兰爸爸觉得游戏不光是玩,孩子能在其中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学到胜负的概念,经过游戏里的锻炼,爸爸觉得,现在孩子对待输赢的态度非常坦然。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结束游戏后,大概8:30,Kaius就准备上床睡觉,妈妈给他讲完睡前故事,Kaius的一天就过去了,

但是中国孩子的课后时间可没有Kaius这么悠闲,香港孩子俊浩,在4:30放学后,直接去了补习社做作业,做完数学,做英语,再做中文作业,做完后,补习社的坐班老师会帮他检查作业,有时也会根据第二天的课程和考试安排给他另外布置一些作业。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每天差不多都有七到十多份课后作业要做,偶尔作业少的时候,7点可以回家,作业多的日子,会在补习社待到9点多。回家后,俊浩可以玩一会游戏,看看电视。

上海的孩子并不比香港孩子轻松,4:30放学后,她立刻回家做作业,有背诵、预习作业,还有数学练习册,思毅花了一个小时完成作业,之后在家练习钢琴,8点钟妈妈下班回家给她检查作业,9点左右休息。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如此一天的安排差不多就是三地孩子的日常了。在纪录片中,节目组又向是哪个孩子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明天你们自己安排,你会做什么?”

上海和香港孩子都大大缩减了自己平日的上课时间,给自己增加了许多游戏和休息的时间,而芬兰孩子的计划竟然和之前差不多,原先的日程并没有让他觉得压抑或者疲倦。

相似的年龄、相同的年级,但是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不同成长呢?节目组翻译了上海、香港、芬兰的数学和阅读考试试卷,分别发给孩子们,测试他们的完成情况。

结果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吧!上海的数学卷子难倒了芬兰和香港的孩子,虽然都是4年级,但上海数学题对其他两位孩子来说,似乎有点超纲了。香港孩子勉强多花了一些时间写完,但芬兰孩子做到一半就放弃了。而面对香港的英文阅读题,近30分钟的考试时间让几乎没有经历过考试和补习洗礼的Kaius烦躁不安,并抱怨,“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写这些?”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但是芬兰卷子上的图形数学,也让从没接触过此类题目的上海孩子下不了笔,虽然其考察的是非常基础的算术知识;

上海孩子还在香港的英文阅读题上卡壳了,题量多、语言表达较高级,女孩花了1个多小时,总算完成了试卷。

最后,在纪录片中,节目组问孩子们有什么梦想,芬兰的孩子脱口而出,他说自己很喜欢写作,将来想成为一位作家;

上海孩子表示未来想成为护士,帮助很多人;

而香港孩子的一番话让人深思,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了很多中国孩子的真实情况。他在一篇作文作业中曾写道,“未来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他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真的想成为科学家,只是一时没想好要写什么,就写了个科学家。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香港孩子俊浩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片头节目组问他,好学生是什么样的,他仅仅是重复了校训和家训,因为这就是大家眼中好学生的样子啊!但他自己怎么想的,他不知道。当被问到未来有什么计划时,俊浩说,他想考上好的中学,然后再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兴趣爱好职业,他很茫然。

在纪录片的最后,旁边说了这样一句话:香港孩子的成绩表现在世界上排名靠前,但是孩子读书的兴趣、自信心还有满意度却都相对逊色。

其实,大部分内地孩子也是如此,上文那组学生学习时间以及满意程度已经很直白地显示了中国两地孩子们的学习心理状态:过分关注课业、成绩,即便疲惫也要坚持往前走,没有清晰的梦想,也没有很多个人爱好,似乎学习成了一切。推着他们向前走的不是所谓的理想和追求,更可能是不得不学,不学就会落后的压力。

看了这部纪录片以及我们历年出色的PISA测试解析,艾老师为我们的孩子感到无奈和心痛,他们默默地努力着,有时还会因为不好好做题被身为家长的我们痛骂一顿,他们已经是如此努力,但我们依旧觉得焦虑和不满,有时我们吐槽教育无结果,认为是孩子不够优秀,但事实上,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

不以分数论断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那如何去改变?导演在纪录片中花了相当篇幅来介绍芬兰学校的教育理念。

芬兰教育的显著特——课程少、作业少、形式新颖、强调合作……根据芬兰教育法规定,芬兰学校的每周授课时数不得超过35个小时,然而,如此之少的课程时间,却带出惊人的教学效果,从2000年的第一次PISA评估开始,芬兰就一直领先于欧美各国,在2003年的几项测试中更是将全球第一、第二收入囊中。

◆不以分数论断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育就是帮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

明明是没有怎么学习的样子,怎么就能超越一众西方国家、屡创佳绩呢?导演认为,其中秘诀在于快乐与公平

从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芬兰学校都没有什么公开考试,唯一的大考只是为了大学入学。在学校里,哪怕偶尔有小测验,也是为了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方便后续的课程安排,而不是为了竞争与排名。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老师们更希望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将学习内化为一生的事。

芬兰小学一、二年级,老师并不会讲授什么深奥的知识点,而是通过游戏鼓励孩子探索世界、对学习保持好奇。到了小学高年级,开始有具体知识的传授,但依旧保持了游戏的形式。

在课堂里,老师永远扮演的是倾听者与支持者的角色,让学生主动思索与提问,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

在芬兰,并没有“名校”的概念,由于国家对公共教育的大力支持与投入,每间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几乎都是均衡的。

“97%的孩子都会入读差不多的公立学校。”

当记者问起,“如果完全放权给孩子,孩子会不会偷懒,对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关于学习的好或不好,芬兰校长认为这本来就是个悖论。

“每个孩子都有擅长的领域,会在那个领域发挥最大的潜力。” 校长说,“学校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学生找到自己的路。”

这也是为什么芬兰学校课程少、作业少、无考试,因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在懵懂的童年阶段,孩子无须去硬拼,做无谓的比较,更不需要弱肉强食,不需要提前透支智力,而可以按部就班地做自己,释放潜能。这一点也获得了芬兰家长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下一代的成功不是由学业成绩或赚钱来定义,而是找到自己的热爱,“享受生活”。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学校资源均衡,教师选拔严格,素质高

如此良好的教育除了催生出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学生,更孕育了一批热情洋溢的教育工作者。

在芬兰,教师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门槛极高的行业。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老师,必须要在高等学府教育学系修读完硕士,并通过层层考核,方可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关于芬兰老师学历的讨论,2018年的PISA测试分析也有所展示,芬兰教师全体研究生学历达到了90%以上,是全球教师群体学历最高的国家之一,排名第二,第一名是波兰。

图片来自www.oecd-ilibrary.org

即便有着较高的从业要求,教师依旧是许多芬兰年轻人心中的职业首选。从小到大的学校经历,也让他们对这个职业充满了敬重与向往。

而另一个吸引他们的,则是极高的自由度。芬兰教师并没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或课程安排的严格限制,而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定教学主题与教学方式,而这其中,就给了教师很大的自由度与发挥空间。

一位芬兰教师说:“当你有很大的空间去设计与创造,对教学的热情,自然会高涨。”

老师全心全意地为学生而奉献,深受感染的学生也在心底把老师视作未来的榜样。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教育来说,正是一个良性循环。

也难怪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国,能创造出全球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第一个手机讯息系统,曾风靡一时的Angry Birds,也源自这里。

正在创意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奔跑的芬兰,背后矗立着一个人人都能发挥最大价值、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快乐工作的全民教育体系。

再好的理念都不适合照搬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看完芬兰教育的公平、快乐、高效,不少人可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如今国际互动如此便捷和频繁的21世纪,这么好的教育理念,何不赶紧引入,让中国的孩子也早日释放天性吧!

确实,在接触到快乐教育的初期,很多家长包括教育人的反应也是如此,然而,芬兰教育这块他山之玉,却攻不了东亚教育中的巨石,所有跳开环境、选拔机制谈理念的创新都是空谈罢了,甚至还可能因为“水土不服”引发新问题!

同样以刻苦、高强度闻名的日本教育,就曾替我们优先踩了“快乐教育”的坑。

日本从2002年开始推出各种减负政策:降低课业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学习内容减少.....

可结果呢?说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却忽略了缺乏基础知识积累的孩子,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那些有能力的家庭,依旧可以通过上私立学校,补课班来提高孩子的竞争力,最后考入名牌大学;而绝大多数的孩子,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游戏、上网。结果成为了每天无所事事、只会夸夸其谈的一代废柴。

最后,日本扛不住彻底失败的快乐改革后果,在2016年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在2000-2016年期间被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也被讽刺为“平成废物”。

在《走进东·西教室》纪录片中也展示了一些快乐教育进入中国后产生的现象,一些家长将本来关注在课堂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外补习班,因为担心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到太多东西,很多家长课后会给孩子买练习册,或者带去补习班补课,一批以课纲、考点培训为卖点的补习班在这个时期异军突起。

虽然我们曾在照搬人家的教育理念上翻了车,但见证着教育进步的这20年,我们还是看到各种探索为中西彼此都带来了很多好处。

图片来自B站|《走进东·西教室》

尤其是在艾老师所在的国际化教育领域,从一开始的直接使用欧美国家课程体系到现在各个学校都开发出兼具中西特色的融合课程,既保留了东方教育的基础,又有西方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优势,孩子接受到的是多元化、多选择的教育,所拥有的也将是更多彩的未来。

所以说,各国之间的学习和走动还是很有必要的!教育本身就没有标答,但闭门造车一定会吃亏,用互相学习,因材施教的方式去教育才能逐渐摸索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最后带大家回顾一下纪录片所传递给我们的芬兰教育长处:

1.不以分数论断孩子,教育的责任是帮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
2.在玩中学,以项目制的形式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而不是由家长和老师催促;
3.保证学校和教师的质量,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4.优秀的定义不只有成绩好,做一个快乐的人,同样是一种优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希望各位家长也都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找到最合适您孩子的那条成长之路!

 

 推荐阅读 

1.乘风破浪!中国首位女舰长,开挂人生征服撒贝宁“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的”:不设限的人生有多爽?
2.海啸级后浪!“天才少年”曹原又发论文了!25岁5篇Nature论文,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锤?
3.人间快乐密码?搬空房间、吃临期食物、拒绝消费,她的低欲望生活全网盛赞!
4.有钱有名就快乐?75年追踪724个人,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幸福指数极高的人,都有这个特点!
5.又一部刷屏泰国电影~“小老板海苔”创始人的故事,白手起家,19岁成亿万富翁!孩子的职业教育有多必要?
6.寒假必看!BBC出手的这部儿童科学实景纪录片,揭秘万物运转背后的秘密,保管孩子看得直呼太神奇!
7.看哭!他蹲守墓地23年,却被央视捧上热搜,还上了神综《国家宝藏》:赤子之心可抵岁月漫长
8.10年过去,那个“卖肾买IPhone4”的17岁高中生,如今怎样了?
9.留学还值得吗?2020年海归数猛增!求职期望月薪8000-15000元,金融/互联网/教育行业扎堆......
10.赚光了网友眼泪!《山海情》白崇礼校长原型人物是他!20年大山深处执教,换来孩子们走出山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