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41期

发布于 2021-04-16 01:0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小学必背古诗词


别董大(其一)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高适,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2.董大:指董庭兰,是唐朝时期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黄云:乌云。在阳光下乌云呈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4.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5.谁人:哪个人。

6.君:你,这里指董大。


【简析】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响亮的话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初中必背古诗词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1.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此时诗人被贬至黄州已经四年。

3.欲:想要,准备。

4.月色:月光。

5.入:照入,映入。

6.户:门。

7.起:起身。

8.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

9.行:出行。

10.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11.遂:于是,就。

12.至:到。

13.寻:寻找。

14.亦:也。

15.寝:睡,卧。

16.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17.空明:清澈透明。

18.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倒影。

19.交横:交错纵横。

20.盖: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1.为:动词,做。

2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简析】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记录了作者“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的一个生活片段。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我排遣,同时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文风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高中必背古诗文


大道之行也


(先秦) 佚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行:施行。

3.为:是,表判断。

4.与:通“举”,选举,推举。

5.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7.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孤:幼而无父的人。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废疾:残疾人。

11.分:职分,职业。

12.归:指女子出嫁。

13.恶(wù):憎恶。

14.藏:私藏。

15.是故:因此,这样一来。

16.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7.作:兴起。

18.故:所以。

19.外户:泛指大门。

20.闭:关闭。

21.谓:叫做。

22.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简析】

《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运》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书中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响。


全文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表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即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第四句话),用现实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补牙要趁早,及时治疗是关键~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口腔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插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40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39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8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7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6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5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4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3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2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1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0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29期


点击“”,开启您的领军之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