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别篇丨SuperTank与我同读《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发布于 2021-04-18 01:4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联动
本期推送是我和得到用户super tank的笔记联动。
super tank在得到上发起“行动派读书手帐”的打卡计划,连续30天,每天分享一本好书。
我是第27本书《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驻场嘉宾。
Super Tank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连续30天,每天15:50和你分享一本好书,
欢迎来到“行动派读书手账”打卡计划,
我是Super Tank
今天和你分享这本书,名叫《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关于本书作者许子东,很多同学可能不会陌生,作为早年凤凰卫视王牌节目《锵锵三人行》的嘉宾,这位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的中文系学者,对中国文学一直很专注,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也颇有心得,然而,他却始终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展现着他的学者风度,用他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许子东几十年的学术积累,读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见到的“熟悉的面孔”,比如鲁迅、张爱玲等,也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份重新再认知。接下来,我们就分三部分内容,一起来走进许子东的现代文学世界。
【第一部分】
进入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什么是许子东眼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在本书开篇许子东就提到,所谓“中国现代文学”,其实是中国内地学界的概念,时间范围是一九一七年到一九四九年之间的文学,一九四九年之后,则是“中国当代文学”。
你也许会好奇,这样说来,所谓“现代文学”,其实就是按照时间概念来划分的概念咯?其实不尽然。比如,作者提到,西方现代主义恰巧跟中国现代文学同一个时期,但他们的现代文学与我们的现代文学并不是一回事。
“modernism”作为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等人为代表,探讨的是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等很深奥的问题。中国中国现代文学里也讨论过类似问题,但不是主流,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加上浪漫主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其实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化成果。
再一则,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差别,也不在于时间上的不同,而是在于创作理念。
在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前,无论屈原、李白或者后来的范仲淹、龚自珍等,他们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既不为君王而写作,也不为“中 国”而写作,而是为“天下”写作。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的概念中,君王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天意,“中 国”也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天下”,这套文化观念根深蒂固,不论汉唐、明清都是如此。
但到了一九一七年,文人的创作背景忽然发生了巨变,经历了鸦片战争等诸多屈辱,文人们发现,原来“中 国”不是“天下”,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受尽欺负,亟待自救的国家。于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概念成为了文学的核心,这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最早出现了“新文学”的概念,然后演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它意味着两点——
【1】中国现代文学,是使用现代汉语的文学;
【2】相比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更强调文学与国家政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进入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许子东眼中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关键节点——五四运动。
你也许注意到了,前文提到的“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范围是一九一七年到一九四九年之间,但是众所周知,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怎么说它才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关键节点呢?
这主要是因为,虽然1917年1月1日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破除旧的文学规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面貌,但在许子东看来,“没有五四,何来今天”?
的确,回看历史,“五四”倡导的科学、民主以及进化论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变化,如果没有五四,没有鲁迅、胡适这批文人,中国也不会在后来那么反对君主立宪,而坚持拥戴共和,可以说,整个中国的现代意识,是建立在“五四”开放的基础之上的。
以五四作为开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才算是开始。通过巴黎和会谈判的失败,文人们更加意识到不论是自己或者自己身处的国家都出于危机之中,因此,尝试探索一种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以唤醒国人,唤醒国家的努力开始更多的出现,在“五四一代”文人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作家真诚的追求以及真实的痛苦。
这一代人成长于晚清,却要面对一个冲击力极强的现代世界,他们既真诚地希望介入现实,却也无法放弃将自己将对民族和国家的意识融入到写作中的洪流。如同鲁迅先生说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正因为此,文人们感觉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要把大家叫醒,因为国家碰到危机了,革命者要把文学作为武器去战斗。
关于这个观点的成立,我们可以从五四前后的小说创作中找到证据。在五四之前,准确来说,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拨到晚清,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四大谴责小说,主要人物都是官员,至于被他们压迫和奴役的人民,则大多是抽象的、模糊的存在。
但从五四一直到1942年,几乎再没有作家写官员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看到了更多百姓为主角的作品,甚至于,作家们不会只满足于写百姓,而是着力于刻画着力官与民相通的地方,也就是国民性。这其中,又以鲁迅的创作观点最为鲜明,在他看来,只要国民性不改,今天被压迫的老百姓,明天摇身一变就会成为昔日作威作福的官员。
从这个角度来说,五四运动的确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关键节点,在它之后,中国现代文学更强调文学与国家政体之间的关系,强调普世价值与人道主义,用许子东的话来概括,就是五四文学以来,是“人的文学”。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只要谈及中国现代文学,必然绕不过的一位作家,你也许已经猜到了,对没错,我们要说鲁迅。
熟悉许子东的读者都知道,许子东是研究张爱玲的行家,然而,随着学术阅历的加深,许子东忽然发现,自己还得讲鲁迅。
前文说过,在许子东看来,“没有五四,哪来今天”。但许子东同时也意识到,学术界现如今开口闭口“现代性”,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五四遗产的。
“五四”以后一直有个主流:新的比旧的好、西方比中国好、城市比乡村好,只要违反这个主流就算是反动,比如张爱玲,她居然喜欢晚清?还有比这个更糟糕的吗?
相比之下,鲁迅的独立思考就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推崇了,他既反对胡适等现代评论欧美派,也反对所谓的传统&国 学,当然,鲁迅不是反孔子,而是反两样东西,第一是服从,第二是思想一统。在鲁迅看来,这两样东西很要不得,如果只复兴这两点,再加上“唯女子小人难养也”,是很可怕的。
再一则,鲁迅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在许子东看来,别人都说自己说的是真话,只有鲁迅说,我未必都说真话,你们都以为我是直抒胸臆,其实我说话有很多顾忌,我只是不愿意把黑暗的东西太多地影响青年人。
比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就曾写到:“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的真诚,在于他敢于承认自己不好的一面,甚至,承认自己的“虚伪”。
再比如《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第一篇作品,也是鲁迅作品的总纲。这种情况很少见,某个作家的第一篇作品,变成了后来百年文学的提纲,影响了百年来很多中国作家的创作,一直到当代。比如,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余华写《一九八六年》,在许子东看来,都是《狂人日记》在当代的延续。而且,《狂人日记》最能代表“五四”精神,一是借用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二是尝试了白话文,三是批判礼教,四是进化论的观点。这是《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讲“狂人”,狂人跟疯子、天才都只差半步。《狂人日记》也讲“病人”,在鲁迅的笔下,大家都病了,不仅官场病了,民众也病了,你就算是最后被医好了,你也必须跟大家一起病下去。
《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既是一个病人,又是一个狂人。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厮是一个典型的被迫害狂、妄想狂,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但换个角度看,主人公又是一个斗士,挑战旧礼教,世人皆醉我独醒。小说巧妙地利用了“疯”和“狂”的语意上的含糊。新批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语意的含糊不是错,而是文学的魅力。
当然,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更多是在讲“吃 人”,这既是象征,又是写实。既讲实际上的吃人习俗,又讲礼教怎么限制人的灵魂;所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笔下“吃人”的狂人并非完全来自想象甚至在历史上也能找到原型。不仅《左传》中晋国州淖对齐庄公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鲁迅也曾讲过民国时期徐锡麟的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
法国思想家福柯早在他的著作《疯癫与文明》中极富洞见地指出——将疯癫与文明相对立起来是近代以来方有的做法,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排斥异己,驱除不同的思考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狂人日记》读来仍然让人振聋发聩的原因之一,藉由百年来的中国现实,让人不免感受到“刻骨的悲凉”。
这就是鲁迅的与众不同,他的深刻就像下棋,比其他人多想了好几步。他的伟大,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一共12讲,涉及到的内容,也远不止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在这本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婚姻上甘愿被旧文化束缚的鲁迅,看到曾任职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且有着复杂两性关系的郭沫若;也可以看到救国先救己的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等人。一切的一切,与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里认知的,多少有些出入。我们也终于发现,原来所谓“新文学替代旧文学”,所谓中国现代文学革命,除却使命之驱动,或多或少,又有着些许无奈,些许偶然。
感谢许子东先生,因为他对中国现代作家们的讲述,我们读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适应”时代的另一面,这一面,关乎民主&科学、进化论,关于“适应”,也关乎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到底应该如何阅读中国现代文学。《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推荐你阅读。
关于本书的延伸阅读,推荐《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遗珠偶拾: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这两本书得到电子书均有上架,希望对你有启发,也欢迎你加入到# 行动派读书手账 # 打卡的行动中来,一起做行动派的狠人,我们明天见。
骆羁骆骊
【关于作者】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书名直截了当,作者许子东,是一位并不简单的教书先生。去掉外界赠与老师的各种光环,教书这事儿,也就是一门手艺,说学逗唱(好的课程,光靠念经是不行的)。
每一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后深耕许久后,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自信与谦卑。本书的自序中,许老师是这么说的:“大学老师……担心课堂直播后,同样题目再也没法到处演讲……说实话,我不怎么担心这个问题。因为讲的是文学课,同一门课,今年讲的和去年、前年都不一样,明年也会不同。所以直播也好,录像也好,真的无所谓。”
这个气质,讨人喜欢,如果今年不能再现去年的精彩,那么便是退步了。如果来年不能超越今年的精彩,那么也是退步了。
【本书初探】
人与世界的关系很简单,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说到底,花开几朵,各自精彩,文学与人是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年中最接近文学的时刻,莫过于讨论高考作文,吐槽高考阅读: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北京只下了三场雨呢?为什么窗帘是蓝色的?为什么……为什么……哪里来的那么多为什么哦,我作为一个读者,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地读会书吗?这就是当下的尴尬处境,把文学作为一门课来讲,无形之中,文学与人的关系便疏远了。倘若逢人就问,你懂文学吗?这是冒犯。
许老师认识的第一位作家是许杰先生。两人讨论过,什么是文学?许杰提起了鲁迅先生作品经典的语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就是文学,因为打破了语言的常规。文学就是对于语言的一种陌生化。而语言表达总是追求表达更快更直接,比如说“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如果说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那等于在说另外一棵肯定是别的树,否则就是脑子出问题。
这意味什么?意味着,当你选择进入文学时,便是选择了一条文字之上的思想旅行,它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取得真经,而是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难,要磨掉孙猴子自诩“齐天大圣”的傲慢,还你“斗战胜佛”的本真。
【小有收获】
有一家评论提到《南京安魂曲》的语言时说,“此书文词的力量不在于任性的华美,而在于其深远的回响”。当我们聊起现代文学时,就是扒拉开时间的隔离,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回荡在国人的心中。
文以载道的传统在现代文学里体现到极致,两条主线,一是“启蒙”,二是“救亡“,读书人、学者皓首穷经,并不是人们印象里苦雨孤灯修禅悟道,也不是荷叶田田小曲莺莺的闲适,现代文学是与个人、国家的当下处境以及何去何从密不可分的。正如胡适的日记引述,有一个人说,我们预想中国十年后有什么思想?胡适说这个问题最为重要,吾辈人人心中当刻刻存此思想。他想好十年以后要有什么思想,气魄非常大。然后他给任鸿隽写了一首诗:“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但得百十人,故国可重造。”如果有我们这么百十个人,中国就有得救了。
说实话,这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摆出来,这本书就值回书钱了(哎,哪里不对劲!我是电子书会员,没花钱,血赚!)。回头再看读书人、学者之间的貌合神离,答案便清清楚楚地摆明了,有一部分人传承了现代文学的使命,他们的共同点都不是热爱文学,都是把文学作为工具,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有些人安安静静,思想着“启蒙”与“救亡”之后的事儿,让人肃然起敬,也解释了为什么读过很多书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双肩上的担子还在呢?如今的五四精神还在呢,人总是会有家国情怀的,模糊不清时,同文学一道坐坐。
【踏上征途】
说一句得到学员毫不陌生的话:“你以为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这边是我读此书时的感受,书中引述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全文,提出八事入手的具体方法,提纲挈领,字字真切。我也算是“去神化”的读者了,赶紧拿出自己教学生描写的四个基本点与胡适先生较量一番,感慨自己苦心孤诣研究出的成果,前辈们早就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书啊,还是得扎扎实实地读,认认真真地笔记,才能把书中田野的果实,放进自家的篓子里。
我读书慢,只怪书中暗藏玄机,总能在这书中望见那书里的妙处,美国学者威廉·庞德斯通在著作《知识大迁移》指出:不要一位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详见每天听本书)。《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正是广博的事实性知识,因此很难精彩地归纳,只能分享一些体会,以往我只看到了现代学者们提出的方法性知识,甚至有了领略思想胜过埋首做学问的飘然,真看到每位学者下的苦功夫,看到他们拒绝“自媚”,不以文学精巧的幌子自我粉饰、自我愉悦。
有些感动是无法言说的,小心翼翼地藏好,免得前辈们笑话。
【鸣谢】
1、一谢super tank,选了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了一场笔记联动。
2、二谢大家,看完这则短小的笔记。全书我尚未读完,得让思想的子弹飞一会儿。
3、三谢历史与命运。
(下期见~)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