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六十三期——朱自清的朋友圈
发布于 2021-04-19 03: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 ◆ ◆◆
《荷塘月色》会更美
——2017年青浦区高三一模解析
◆ ◆ ◆◆
复旦大学严峰教授曾将说过这样一段话:设想朱自清活在21世纪,有一天晚上忽然想起家边荷塘,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看到月光淡淡的,拿出手机,咔嚓一下拍照,再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写了句“今晚的荷塘很美”,然后就没有了,文字没有了,《荷塘月色》没有了,散文没有了。
看了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原
题
B
重温名家名篇之美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荷塘月色》是我上学时最爱背诵的一篇散文,普通的荷塘和月色在朱自清笔下显现出盛大的美丽。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准确地说出一些句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每每思之
脑海中总是浮现伊豆舞女翩翩起舞的身姿,舞女的优美舞步便是亭亭玉立的荷的舞动之形,由人及物,一字一句铺陈出美轮美奂的想象空间。
初读《荷塘月色》仅仅是惊叹文学的美感,后来在南京玄武湖见过烟雨迷蒙的荷塘,不得不感慨之前受个人经历的局限,竟无法感知朱自清笔意的宽度。
建议同学们在写作之前,重温一下《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真的会消失吗?
严峰教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拿出手机,咔擦一下拍照,再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写了句“今晚的荷塘很美”。
——生活现象的真实写照
即使朱自清生活在当代,也难免忍不住“入乡随俗”地发朋友圈,晒美食、美景。若是仅仅如此,何处觅得大师的文笔和思想呢?
前者是唾手可得的生活所见,后者却是昙花一现的深思沉淀。
然而,大师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能克服外界的诱惑、阻碍和自身的惰性。就算朱自清拍到了足以展现纷纭情感的优美图片,也绝不会因为朋友圈里的点赞和喝彩而满足,定然会执着地写出《荷塘月色》方才罢休。
可是我们却会因为朋友圈里的点赞和喝彩而止步不前,以至于到了好看的图片千万张,独特有趣的故事或深刻细腻的感触却一个都讲不出。
图要拍,字也要“写”!
立意和参考论述
【“1”】
读图便捷、信息一目了然,习惯之后难免不愿再多花时间和心思去阅读文字。
阅读是书写的灵感之源,源头受阻后书写者也难免不沾染世风,肤浅的阅读引导出肤浅的写作。
古人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图片成为人们的首选表达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情感动力面前,还会有多少人会提起笔细细书写,因而流失掉的文学精品又该何其多!
【“2”】
图像不仅对于抽象概念和情感的表现不及文字,即使是具体的感知也是不及文字。
至少目前的技术水平在触觉、嗅觉、味觉上还很难复现,风荷的凉意和清香,莲子的甘苦还有置身环境中的每分每秒新讯息的输入,都是图像无法企及的(视频也一样)。
图像提供的只是它能捕捉到的逼真,文字却能激发想象收取意在言外的真实,所以说,文字不会没有。
老先生意趣高雅,怎会满足于图像呈现的扁平的荷塘月色。
【“3”】
设想朱自清拍了照发朋友圈和微博之后,便觉索然无味,内心仍然有澎湃的情绪涌上心头。
只好再补发上图文并茂的朋友圈或长微博,郁结在胸还是要借助文字。
技术的进步是为了给生活增添更多的艺术之美,绝非磨平生活。
有了图片的情景的再现,老先生有更多精力放在物我合一的境界写出比现在更有深度的散文。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T.Luo
微主
阅读
备课
授课
养猫
4大乐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