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土壤追忆(连载之十二)

发布于 2021-04-19 20:19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围绕历史地理知识

细说当地区划演变

自笔者叙述《红色土壤记忆》以来,不少朋友提出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关于当地一些历史、地理、称谓等方面的内容,什么叫编村,什么叫附村,第三区是怎么回事等等。现在就我知道的和查找到的一些资料贡献给朋友,其中有差错的地方,还请朋友们帮助梳理、补充和纠正。

.关于阳城县第三区及西峪村的区划沿革:

1、明朝。明洪武二年(1 3 6 9 年)四月,朱一龙(朱元璋)平定山西,十四年(1 3 8 1 年),明朝开始实行里甲制。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从中推荐丁多田多的十户轮流担任里长,其余的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在这个时期,当时的“户”比较大,因为当时的赋税、丁徭都是按户摊派,老百姓一般都是不出五代不分家,或者是暗分明不分。

又根据《阳城县志》记载:“南坡村的邢氏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平阳府迁移到阳城县通义都西峪里定居。”据《南坡邢氏家谱》记载:“我邢氏自明时由平阳府迁泽州府阳城县通义都西峪里,寄住马沟村。大明嘉靖年间(1 5 2 1 ----1 5 6 5 ),又移居东石臼,祖茔葬于村之南坪上。”“乾祖死于贼乱之时,无子,葬于前坪。贼乱之后,迁于南坡,人民稀少,将都并为立平都怀古里又一甲。”

2、清朝。清朝初年,由于人口骤减,将明时全县9 9 里并为4 0 里,西峪里并为“阳城县立平都怀古里又一甲”。

根据孔池村成汤大庙正殿咸丰十一年 ( 1 8 6 1 年) 重选催头碑记载,阳城县立平都怀古里又一甲的十户有:陈头户(孔池西头)、邢二户(南坡)、张三户(台头)、杨四户(西峪)李五户(东峪)、师六户(西峪)、杨七户(台头)、陈八户(孔池东头)、杜九户(杜甲庄)、陈十户(孔池南头)。

3、民国。1912年,清朝政府被推翻,阎锡山统治山西,1917年(民国6年),山西实行编村制,择定距离适中、户口最多之村为主村,其余联合小村皆为附村,编村以主村为名。全县设105个编村。村辖闾、闾辖邻。每闾5邻,每邻5户。

1918年(民国7年)12月,全省又实行区村制。次年,阳城全县设五个行政区。

此时,阳城县第三区编村如下:第三区区公所驻西峪村。辖西峪、石臼、东冶、降岖、西冶、独泉、江河、坬岖、大峪、狮峰(邢西)、桑林、杨岭、黑龙、青龙(杨柏)、河北、柏垛、观腰、梁城、匠礼、白桑、南底,共计21个编村,260个附村。

1942年(民国31年)2月1日,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下辖6个区,因第五区未开辟(日军占领区),实设5个区,辖98个行政村(相等于原来的编村)。第三区管辖地域缩小,区公所先驻西凹,后移驻南坡。辖西冶、桑林、泥河、石圈河、东山、台头、西峪、石臼、南窑、东樊、上白桑、下白桑、孔池、曹山、南底、旃村、淇汭、计17村。

原第三区管辖的观腰、河北、匠礼、柏垛划归第一区;东冶、北大峪、独泉、降岖、江河划归第二区;

1945年(民国34年)5月,阳城县南北两县合并,划为7个区,175个行政村。具体是:

第三区区公所驻下交。辖河北、土孟、云磨、元岭、杨岭、史家岭、孤堆底、桃河、孔池、西峪、马甲、西山、通义、梁城、匠孔、壁头、南底、尹庄、同义 、顺地、观腰、柏垛、下庄,计23村。

台头、石臼、南窑、东樊、上白桑、下白桑、淇汭等村分属二区、一区。原西峪编村和附属村,始终是在第三区管辖范围内。

.关于抗战时期第三区历史归属演变

1912年阳城县设立阳城县公署,行政长官称知事,有村,无区。

1918年,山西省实行区村制,次年始建阳城县第三区,区公所设在西峪村寨上庙。

1931年“八.一三”日军占领东三省时,阳城县直属山西省,为二等县;

1933年阳城县公署改为阳城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阳城县归属山西省第五行政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的牺盟会,实际上掌握了阎锡山统治下的阳城县县、区、村的政权,阳城县更名为阳城县抗日政府,县长仍由阎锡山任命,第三区区公所共产党牺盟会的领导人茹玉珍、杨宝林,第三区各村全部成立了牺盟会;同时也有国民党、阎锡山系的国民党、三青团的组织,表面是国共合作,实际上斗争和摩擦从未停止过

自1939年“12月事变”以后,共产党活动转入地下。由牺盟会主持的阳城县抗日政府被国民革命军第14军83师砸抄,该师政训主任李英樵担任县长。1940年春,日军盘据县城,李英樵等人退往南山,该政府不久解体。阳城随即出现了蒋、闫两个县政府,阎锡山系县政府,驻地西冶村,县长张从龙,亦称“东府”或“张府”;蒋介石系县政府,驻地黑龙(西交),县长马博民,亦称“马府”或“西府”。加之河南土匪经常犯境,第三区人民左右逢敌,饱受横征暴敛、哄抢绑票之苦。

1942年2月1日,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桑林成立,随即在西凹组建第三区,并成立区公所。

1943年7月,阳城分设阳南、阳北两县,原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阳南县抗日政府,原第三区属阳南县抗日政府。

1945年(民国34年)5月,阳南、阳北县抗日政府合并, 成立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刘裕民。原第三区所辖村庄一分为二,台头、上白桑以东划归第二区,区公所驻地东冶。西峪、孔池以西仍属第三区,区公所驻地移至下交。

.两条重要的东西通道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的阳城县南部山区是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之一,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党政军机关,主要是由两条重要通道进行联结。一条是游击区通道,即东冶、西冶、泥河、风门、西峪、孔池、史家岭、河北、匠礼、驾岭、到索泉岭;另一条是比较安全的通道,即东冶、蟒河、辉泉、出水、寺沟、西头、坪泉、西交、到索泉岭。靠山里边还有一些小道可走,但是这两条是主要的交通要道。所以,当时的县政府从桑林成立,一路向西,就是沿着走坪泉这条路,和晋豫区保持联系的。

(未完待续)

(陈吉锁20213月24日于孔池村思贤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