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发布于 2021-04-20 02:1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必备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他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深度解读

西晋名将杜预是杜甫的远祖,武则天时的显官兼诗人杜审言是他祖父。杜甫的母亲崔氏也出自名门望族,生下杜甫没两年,患病死去。但杜甫的舅舅们却很知名,他曾写诗颂扬:“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他有个叔父名叫杜并,十六岁时用短刀猛刺陷害父亲的仇人,当场被人打死。那仇人伤重不治,临死哀叹说,早知杜并是孝童,他也不跟杜审言结仇了。杜并的生命停止在十六岁,声名却在杜氏宗族中代代相传。杜甫到晚年,仍以是杜并的侄子为荣。

杜甫年幼多病,母亲去世了,父亲忙着做官,他寄居洛阳的姑母家,姑母对他非常好。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长大后的杜甫,在洛阳结交名士,出入豪门。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李龟年的歌声,他都有幸近距离感受。

二十岁,他开始漫游天下。第一次漫游,他游到江南,游了四年,求官、写诗尚未形成强烈的主观意志。

四年后,他回巩县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中。他没在意,又开始了漫游,因他父亲当时任兖州司马,所以他决定漫游齐赵。

杜甫后来写诗回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25岁登泰山,写下了平生第一首传世佳作《望岳》。

从20岁到29岁,杜甫恣意漫游,感受着帝国的繁荣。有诗为证: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29岁回老家成亲,夫人杨氏,她父亲杨怡,官居司农少卿,政府管农业的副职。

杜甫自立门户,在洛阳偏北的首阳山下开辟了几间窑洞。杨氏为他生儿育女,家庭生活充满了温馨。

姑母和继母在他婚后不久相继去世。

31岁的杜甫再度漫游,他游到洛阳,一待就是两年,在这里他遇上了李白,后又遇上高适。后来他们一起到了山东,后来杜甫又结交了北海太守李邕。

最终杜甫锁定了长安,一般称为长安十年。他先住城北,四十多岁移至城郊少陵一带,自称少陵野老。他到长安作了两手准备,一是参加朝廷的考试,二是结交达官贵人。天宝六年(747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却陷入一个弥天大谎。右丞相李林甫向皇帝贺喜:“野无遗贤”,杜甫又向皇帝写了大赋,皇帝很欣赏,但后来又被李陷害。

杜甫写诗记录了他在长安的生活:“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酸辛。”后来高适、岑参等人来到长安,给予他一定帮助,使他对未来有了信心,把家人也接到了长安。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他拒绝了,他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次年朝廷将之改任为兵曹参军,从八品,保管军用仓库的钥匙。这一年他的最小儿子活活饿死,草草安葬了幼子,杜撰在奉先写诗,五百字一气呵成。《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丰碑。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感受越来越深。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和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 阔……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加入逃难人流。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杜甫欲投奔灵武,被判军活捉,后又放了,困长安近一年,妻子儿女在鄜州,写诗十余首,如:《月夜》《春望》。

后郭子仪连打胜仗,肃宗从灵武迁到凤翔,杜甫投奔皇帝,被封为左拾遗。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因替丞相房琯战败说情,被皇帝疏远。丞相房琯打了败仗,他的政敌趁机诬陷他,告他贪污。杜甫刚上任就碰上这事,经过缜密调查,认定房琯冤枉,于是上书给皇帝,言词铿锵如他的诗作。皇帝大怒,转而查办他,幸亏有人讲情,才勉强保住官职。

长安收复,老皇帝新皇帝相继返京,杜甫举家迁长安,过了一段安稳日子。但很快被宦官李辅国陷害,被贬到华州(陕西华县)任司功参军,管礼仪庆典、医疗教育。洛阳收复,杨氏带孩子回洛阳老家,但三个月后,史思明再次攻破洛阳城。也就在这个时期,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

乾元二年(759年),关中大旱,杜甫辞去华州职务,带着一家人远走秦州(甘肃天水)。住了三个月,温饱难继,于是再迁两百里外的同谷(甘肃成县)。苦挨了一个月,和妻子商议,决定到成都。结果走了整整一年,才到成都。

次年春,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落成,靠朋友资助,他不再为柴米操心,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也到草堂来看他。



762年,两个皇帝先后病死,李辅国处死张皇后及越王,扶太子李豫登基,是为代宗。

严武调任京兆君,兼管修建两个皇帝的陵寝。送走严武,杜甫却不能回成都了,成都府少尹徐知道发动兵变,自封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仅仅一个月,他又被部将李忠厚杀死。朝廷任命高适为成都新府尹,八月下旬高适平乱得胜,进入成都。

杜甫七月底住到梓州(四川三台县),后来安史之乱结束,杜甫还乡心切,可严武又回到成都做府尹,写信邀请他,再三考虑后,他又回都了成都,到严武手下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的称号由此而来。

没过多久,高适、严武、房琯三个好朋友相继死去,765年5月,杜甫考虑迁徙,他打算先到夔州,再向荆州,这个时期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他在夔州待了两年,搬了五次家。全家总动员,勉强能填饱肚子,在这里他写了四百多首诗。

768年初,杜甫下决心说:“正月中旬,定出三峡。”他到了江陵、公安、后又到了衡阳,还登上了岳阳楼,写下中国人永远传诵的诗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关于杜甫的死还有其他说法。

杜甫一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所幸他三十三岁前生活幸福,加上后来断断续续的好时光,总有两三年吧。他受苦难二十余年。他是苦难的象征,他享有“诗圣”的称号,他又是迎着苦难不低头的圣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