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习题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
发布于 2021-04-21 08:3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初中学生在分析这道题时,往往是通过F与h的比值为一个定值,然后再根据“三组以上数据可以说成正比“的答题套路进行回答。当然从最初出题者的意图来看,其实是希望通过数据处理的重要方式——画图像,从而推测成正比的关系。
初中教学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推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没有学过基本的气体压强分析、隔离法受力分析、气体状态方程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各种“算法“的推测和验证,找出“在h相同的情况下,h+l是一个定值”,“F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并不容易。
这道题在高二物理《理想气体》单元中,是一道很常见的考题,学生需要通过假设法,结合对等效液柱的受力分析求解。比如假设h不变,当玻璃管提起一段距离后,封闭气体体积增大,根据波意耳定律,可知封闭气体压强减小,这样h就会增大,然后对液柱等效受力分析,h增大,F也随之增大。很显然,高中的教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时也体现了“假设法”和“等效法”的应用。
从“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两个角度来看,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确比较合适。
综上所述,初中学习更加侧重于对于现象的有效观察和实验数据的有效分析,当然在得出相应观点之后,会产生疑惑和不足,其实这恰恰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引子”。而高中学习更加侧重于完整的逻辑呈现,以及有效思维方法的形成。当然如果高中教学能多从初中习题中找到衔接点,也许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性会更好。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