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发布于 2021-05-10 14:38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北宋文化吸纳此前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将淡雅的追求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选自陈才智《中国诗歌的语言之体和文化之用》,有删节)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璨若星河的篇章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代代流淌。当下我们要传承经典,便不能仅束之于高阁、诵之于课堂,而是要让古老文字通过不断运用再次融入时代生活,为一代代人提供不间断的文学滋养及文化支撑。正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做出大胆尝试,突破诗词类节目止于背诵的局限,强化运用,让诗词呈现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从命题阶段开始,就以诗词运用为重心,激活古老赋诗言志传统,以诗词为武器,打通时间、空间、雅俗壁垒,为生活赋能。第一期中的身临其境题正是这样的尝试,题目要求引用古代诗词形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答案则是楚辞《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道题目中,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完成了一次隔空对话,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歌词,跨越了三个体裁,让古诗之情融入当下之情,以古人之志表达今人之志。

诗词之美也不应被定格于书本,而是需要随着不同职业的人走入生活,融入新时代。只有这样,诗词才能用起来、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起大众共情。第二期中的题目选一句诗词送给海拔最高边境派出所民警,答案并不唯一,其中一位选手选择了毛泽东《ト算子》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得到了万人团中大部分人的认同,因而胜出。这是对前五季标准答题模式的重大突破,评判的标准不归于专家学者,而是归于万人团,实现了由个体表达到群体表达的完美融合。

诗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当人们将之运用于近似的生活场景时,会引起他人共鸣,群体归属感因此得到确认。第六季的部分诗词运用题,可看作诗可以群的当代实践。总导演颜芳说:诗词来源于生活,而对诗词的热爱总能让人们的生活比从前精致那么一厘米。本季诗词大会就是撷取了这一厘米,带动全民一起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古诗词,让生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在保持文化品质的同时,实现传播及运用上的下沉,渗透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终催生出更加大众化、普惠性的文化果实,汇入《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璀璨长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选自辛晓娟《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诗词为生活赋能,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对诗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政治生活、经济基础。

B.北宋文化在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并形成卓然自立的文化精神。

C.诗歌在当代社会要通过不断运用再次融入时代生活,为一代代人提供不间断的文学滋养及文化支撑。

D.要想让诗词能够用起来、活起来,最大限度激起大众共情,就需要让诗歌随着不同职业的人走入生活,融入新时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为代表的北宋文化精神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

B.苏轼诗歌因语言雅俗处理得当,从而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

C.当我们将诗词运用到生活场景中时,就会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样可以确认群体归属感。

D.《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大胆尝试,诗词的文化之用不断变化生长,诗词的鲜活生命力不断迸发。

3.如果让你选一句诗句送给卫国戍边将士,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D.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才能让诗歌延长生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味巷

贾平凹

长安城内有一条巷:北边为头,南边为尾,千百米长短;五丈一棵小柳,十丈一棵大柳。那柳都长得老高,一直突出两层木楼,巷面就全阴了,如进了深谷峡底;天只剩下一带,又尽被柳条割成一道儿的。路灯就藏在树中,远看隐隐约约,羞涩像云中半露的明月,近看光芒成束,乍长乍短在绿缝里激射。在巷头一抬脚起步,巷尾就有了响动,背着灯往巷里走,身影比人长,越走越长,人还在半巷,身影已到巷尾去了。巷中并无别的建筑,一堵侧墙下,孤零零站一竿铁管,安有龙头,那便是水站了;水站常常断水,家家少不了备有水瓮,水桶,水盆儿,水站来了水,一个才会说话的孩子喊一声水来了!全巷便被调动起来。缺水时节,地震时期,巷里是一个神经,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将军。巷北口有四间门面,一间卖醋,一间卖椒,一间卖盐,一间卖碱;巷南口又有一大铺,专售甘蔗,最受孩子喜爱,每天门口拥集很多,来了就赶,赶了又来。巷本无名,借得巷头巷尾酸辣苦甜咸,便五味,五味,从此命名叫开了。

这巷子,离大街是最远的了,车从未从这里路过,或许就最保守着古老,也因保守的成分最多,便一直未被人注意过,改造过。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稠。东边木楼,从北向南,一百二十户,西边木楼,从南向北,一百零三户。门上窗上,挂竹帘的,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一入巷口,各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自己门窗的标志。楼下的房子,没有一间不阴暗,楼上的房子,没有一间不裂缝;白天人人在巷里忙活,夜里就到每一个门窗去,门窗杂乱无章,却谁也不曾走错过。

这里每一个家里,都在体现着矛盾的统一: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两个人不能并排,提水桶必须双手在前;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向高空发展,乱七八糟东西一古脑全塞进去;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自由市场的鲜菜吃不起,只好跑远道去国营菜场排队;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当然没有高干、中干住在这里,小车也不会来的,也就从不见交通警察,也不见一次戒严。他们在外从不管教别人,在家也不受人管教:夫妻平等,男回来早男做饭,女回来早女做饭。他们也谈论别人住水泥楼上的单元,但末了就数说那单元房住了憋气:一进房,门地关了,一座楼分成几十个世界。也谈论那些后有后院,前有篱笆花园的人家,但末了就又数说那平房住不惯:邻人相见,而不能相遇。他们害怕那种隔离,就越发维护着亲近,有生人找一家,家家都说得清楚:走哪个门,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谁家娶熄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上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看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谁说不出谁家大人的小名,谁家小孩的脾性呢?

他们没有两家是乡党的,汉,回,满各种风俗。也没有说一种方言的,北京,上海,河南,陕西,南腔北调。人最杂,语言丰富,孩子从小就会说几种话,各家都会炒几种风味菜,除了外国人,哪儿的来人都能交谈,哪儿来的剧团,都要去看。坐在巷中,眼不能看四方,耳却能听八面,城内哪个商场办展销,哪个工厂办技术夜校,哪个书店卖高考复习资料?只要一家知道,家家便知道。北京开了什么会,他们要议论,某个球队出国得了冠军,他们要欢呼,哪个高干搞走私,他们要咒骂。议完了,笑完了,骂完了,就各自回家去安排各家的事情。

早上,是这个巷子最忙的时候。男的去买菜,排了豆腐队,又排萝卜队,女的给孩子穿衣,去炉子上烧水做饭。一家人匆匆吃了,但收拾打扮却费老长时间:女的头发要油光松软,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鞋光袜净,夫妻各自是对方的镜子,一切满意了,一溜一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中午巷中人少,孩子可以隔巷道打羽毛球。黄昏来了,巷中就一派悠闲:老头去喂鸟儿,小伙去养鱼,女人最喜育花。

鸟笼就挂满楼窗和柳上,鱼缸是放在走廊,台阶上,花盆却苦于没处放,就用铁丝木板在窗外凌空吊一个凉台。这里的姑娘和月季,突然被发现,立即成了长安城内之最,五年之中,姑娘被各剧团吸收了十人,月季被植物园专家参观了五次。

就是这么个巷子,开始有了声名,参观者愈来愈多了。八一年冬,我由郊外移居城内,天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这巷子,总是带了油盐酱醋瓶,去那巷头四间门面捎带,吃醋椒是酸辣,尝盐碱是咸苦。进了巷口,一直往南走,短短小巷,却用去我好多时间。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千缕思绪,万般感想。出了南巷口,见孩子们又拥在甘蔗铺前啃甘蔗,吃得有滋有味,小孩吃,大人也吃。我便不禁两耳下陷坑,满口生津,走去也买一根,果然水分最多,糖分最浓,且甜味最长。

(选自《贾平散文选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一群生活在五味巷中的人,他们来自祖国不同的地方,工资少,地位低,住得简陋,生活百态如万花筒般,展示着他们最真实的生活面貌。

B.第②段中写巷中门上窗上,“挂竹帘,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写出了五味巷的杂乱简陋,体现生活之苦。

C.巷内人们虽然认为在五味巷住了憋气但也不肯搬到别处去住,体现了大家对五味巷的喜爱依恋。

D.巷内人们虽来自全国各地,但能和谐相处,小到日常琐事,大到国家大事,都有共同的话题。

7.下列关于文章的手法技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五味巷环境特点,并交待了“五味巷”命名缘由,照应了文章题目,为下文写巷内人们的生活作铺垫。

B.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展现五味巷人们的生活琐事,来反应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表现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C.作者通过“一溜一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的细节,给读者展示了巷内人们早晨的生活情形,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热情。

D.作者用巷内姑娘和月季被人发现后成为长安城之最,暗示五味巷人们最终会摆脱困境迎接新生,起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8.文章通过“五味”巧妙地表现人们的生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无论是散文的心还是散文的体”都是“平凹体”散文的典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的创作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柴中行,字与之,余干人。绍熙元年进士,授抚州军事推官。权臣韩侂胄禁道学,校文,转运司移檄,令自言非伪学,中行奋笔曰:自幼读程颐书以收科第,如以为伪,不愿考校。

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嘉定初,差主管尚书吏部架阁文字,迁太学正,升博士。转对,首论主威夺而国势轻;次论士大夫寡廉隅、乏骨鲠,宜养天下刚毅果敢之气;末论权臣用事,包苴成风,今旧习犹在,宜举行先朝痛绳赃吏之法。

出知光州,严保伍,精阅习,增辟屯田,城壕营砦、器械糗粮,百尔具备,治行为淮右最。又条画极边、次边缓急事宜上之朝廷,大概谓:边兵宜如蛇势,首尾相应。草寇合兵大入,则邻道援之;分兵轻袭,则邻郡援之。援兵既多,虽危不败。又言:淮、襄土豪丁壮,往者用兵,倾赀效力者,朝廷吝赏失信,宜亟加收拾,亦可激昂得其死力。

迁西京转运使兼提点刑狱。中行谓襄阳乃自古必争之地,备御尤宜周密。时任边寄者政令烦苛,日夜与民争利,中行讽之,不听。天方旱,尽捐酒税,斥征官,黥务吏,甘澍随至。官取盐钞赢过重,课日增,入中日寡,钞日壅。中行揭示通衢,一钱不增,商贾大集。

迁江东转运司判官,旋改湖南提点刑狱。豪家习杀人,或收养亡命,横行江湖,一绳以法。华亭令贪虐,法从交疏荐之,中行笑曰:此欲断吾按章也。卒发其辜

入为吏部郎官。进秘阁修撰、知赣州。治盗有方,境内清肃。丐祠得请,以言罢。理宗即位,赐金带。卒。

(节选自《宋史•柴中行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

B.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

C.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

D.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钱,亦称“丁口钱”,意思是人口税,是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

B.保伍,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也指根据户籍制度将居民组织起来。

C.入中,北宋长期实施的利用商人转运钱粮的制度,它对筹集军费、收购粮草有重要作用。

D.丐祠,古代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可以向朝廷提出建立祠堂的请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中行推崇道学,面对当朝权臣韩侂胄的禁令,他以自己考中进士的经历,肯定道学的作用。

B.柴中行关心国事,他入朝任职时,直接指出士大夫寡廉鲜耻、缺少骨气,提出应当培养他们刚毅果敢的风气。

C.柴中行关心边防建设。他在光州任职时,严格保伍制度,精心组织训练,增加屯田,加强防备,并提出边防救援的办法。

D.柴中行体恤百姓,他反对烦琐苛刻的政令,通过提供盐息、减除赋税等措施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受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者用兵,倾赀效力者,朝廷吝赏失信,宜亟加收拾,亦可激昂得其死力。

(2)法从交疏荐之,中行笑曰:“此欲断吾按章也。”卒发其辜。

14.柴中行为什么会提出采用先朝严惩赃吏法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三年谪宦”落得“万古”留悲,“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C.诗人既为贾谊受到汉文帝不公待遇感到悲愤,也因自己凭吊屈原无人理解感到痛苦。

D.尾联描绘的荒村日暮图,正是诗人活动的典型环境,也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

16.请将本诗和杜甫《蜀相》作比较,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四种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表现人生无尽、江月永恒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表示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邀请客人的意思,更见主客交情之深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一张张文物图片、一段段发掘视频中,( )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丝绸遗迹的发现,( )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 )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青铜神树、鸟形金饰片等,( )着人们对古蜀文明的想象。人们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①________。

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越深厚。这些年,从海昏侯墓考古引发观展热潮,到《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热播,再到云端博物馆蓬勃发展,考古成果日益,丰富着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进一步讲好文物故事,②________,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感受 领略丰富拓展印证

B.丰富拓展印证领略感受

C.领略感受拓展印证丰富

D.印证领略感受丰富拓展

19.上面文字中划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飞入寻常百姓家 B.满园春色关不住

C.柳暗花明又一村D.千树万树梨花开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当前,①我国平台经济和网络消费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③截止去年底,④我国网民人数接近10亿,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出行、社交、娱乐等。⑥去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再创新高,⑦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⑧同比增长10.9%。⑨明确规则、加强监管,⑩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据了解,中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超过了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从产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看,技术水平在明显提升。主流车型的续驶里程基本上都在400公里以上,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50瓦时/公斤。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材料、电池、电机、整车、电控、生产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基本实现了贯通,整个产业发展的体系也渐趋完善。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建设了各类充电桩13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1万个,私人桩74.9万个,产业配套环境不断优化。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则名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的短视频风靡网络。视频中,中国共产党人大声呐喊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为民族独立的共同目标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走进新时代,更有一批批共产党人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他们中有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的李保国;有用教育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有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有以原创科研成果与病毒共舞的女将军陈薇……他们也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在纪念“五四青年节”之际,学校组织“致敬先锋,勇做新时代新青年”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2. D

3. B

4.首先提出观点:诗歌既受到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然后通过举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的例子,论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最后表明以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仍在继续发展。

5.1)让诗歌走下高阁,走出课堂,再次融入时代生活。(2)让诗歌不只停留在背诵层面,还要在生活中灵活运用。(3)让诗歌走入不同职业的人的生活,走进大众,激起大众共情。(4)创新诗词栏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创造更多“激活诗歌”机会。

6. C

7. B

8.借得巷头巷尾酸辣苦甜咸来命名,让人们联想到酸辣咸苦甜五种生活的滋味。②文章真实的展示了巷子酸辣咸苦甜的生活。尽管环境杂乱、条件艰苦、但邻里亲近、生活有序,且人们的心性皆高,具体体现了生活的各种滋味。③从北口进入,一直走到南口,一路品尝了酸甜咸苦,走到南口品出了生活的甜蜜与诗意,表达了对五味巷的怀恋与热爱。

9.构思精巧,叙述自然。文章围绕“巷头巷尾酸辣苦甜咸”描写了五味巷人们生活,虽然生活艰辛,但给人以甜蜜之感。②事件典型,亲切自然。文章选取了五味巷人们具有生活化的典型事件,真实体现了五味巷人们的生活百态。③小中见大,形散神聚。通过描写五味巷人们的生活情景,体现五味巷人们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赞美淳朴温情的民风。

10. C

11. D

12. D

13.1)过去用兵时,对那些倾财效力的人,朝廷没守信用,不给以赏赐,应该立即加以补救,也可以使他们情绪激昂,为国效死力。

2)执法的吏人交相推荐他,柴中行笑着说:“这是想阻止我按规定处理他呀。”最终还是处治了他。

14.权臣当道,君主失威。②士大夫寡廉鲜耻,少骨气。③权臣把持朝政,包庇成风。

15. C

16.借景抒情,都借景色描写渲染萧条、冷落的氛围,抒发诗人对古人的仰慕,及对无人凭吊古人的惋惜。②借古讽今,都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当朝统治者不识人的不满。③都直接抒情,都抒发了对古人的缅怀和追思。

17.(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8. C

19. A

20.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②让考古更好的走近大众

21.去掉“根据”或“显示”;③“截止”改为“截至”或在“截止”后加“到”;⑥“市场”后加“规模”;⑩“促进”前加“对”。

22.中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体系渐趋完善,产业配套环境不断优化。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江苏省如皋、丹阳市2021届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2021 届高考模拟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2020——2016江苏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16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6-2020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古诗阅读汇编

江苏省六校联合2021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盐城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苏北四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五一”押题卷语文试题

江苏省七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