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姚老师讲逻辑(30):排中律
发布于 2021-08-10 20:13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姚为洲,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高中语文教参特约撰稿人,《新作文》特约编委
排 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个是真的。
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否定。
排中律的公式:A,或者非A。A表示一个判断,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他是医生。/ 他不是医生。所有事物都包含矛盾。/ 有的事物不包含矛盾。——这两组判断都是矛盾关系判断,每组中必有一真,不能同时否定。
(二)排中律的作用
1.运用排中律,可以保证思维的明确、不含糊。
在一定的论域内,真理属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认识之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只能旗帜鲜明,不能支吾含混。排中律通过“排中”,保证思维的明确、不含糊,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
2.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根据排中律,既然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必然有一个是正确的,那么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只要证明一个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就间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在批驳别人观点时,只要证明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就间接批驳了对方的观点。这就是反证法。
证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成熟的”,也就反证了“人有自知之明表现了他的成熟”。(张裔平《人贵有自知之明》)/ 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也就反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三)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不可。即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习惯上称作“模棱两可”。
某地在该不该修水库问题上有两种意见,水利局长说:“认为该修的意见不现实,我不同意;认为不该修的意见脱离实际,我也不同意。”
——“该修水库”和“不该修水库”是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可同时否定,水利局长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有人说,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所谓作品的社会效果,就是对社会实践有利,还是有害。在这个问题上,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对的;当然,不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也是不对的。
——“用票房价值”与“不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两个矛盾关系判断,同时否定,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教材《逻辑的力量》有关内容解读
第一节“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学习任务——
——“我都不赞成”违反排中律。“《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不能同假。因而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主要区别
矛盾律既适用于矛盾关系判断,也适用于反对关系判断;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关系判断。矛盾律指出一对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必有一假,不能都肯定;排中律指出一对矛盾关系的判断,必有一真,不能都否定。
说世上有鬼,我同意;说世上无鬼,我也同意:毕竟我没见过鬼。/ 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
——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两个矛盾关系判断,前者同时肯定,违反矛盾律;后者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我认为,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同时也认为,所有人都不是自私的。/ 我不认为,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人都不是自私的。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和“所有人都不是自私的”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是两个反对关系的判断。前者同时肯定,违反矛盾律;后者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五)运用排中律必须注意的问题
1.排中律是对同一思维过程的要求,如果时间、条件变了,考虑的角度不同,作出的判断不同,这不违反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出现“这是坏事”和“这不是坏事”两个矛盾关系判断时,排中律认为它们只有一真,并且要求肯定其中一个;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并不违背排中律的要求。
2.对尚未确认或不便确认的事物,不作明确表态,不违反排中律。
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是一个涉及排中律的问题。但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尚不能有明确的判断,因此不能简单地回答“有”或“没有”。这不违反排中律。
3.在回答隐含某种错误假定的复杂问语时,排中律没有制约作用。
你现在是不是还在偷人家的东西?——无论是回答“是”还是“不是”,你都实际上承认了那个隐含的假设,即你偷过人家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避开问题的肯定和否定,而针对问题中的假设予以说明,不能说违反排中律。
4.有时可以采用故意违反排中律的艺术手法,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
元朝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实为难。”
——丈夫出征,天气严寒,妻子给不给丈夫寄征衣,内心陷入“两不可”的矛盾之中,细节很真实,感情很细腻。
课 后 练 习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分析下面案例。
1.有同学提出“星期天能否搞点棋类活动”,班长说:“星期天下棋么,我们既不禁止,也不提倡。”班长的话是否违反排中律?为什么?
2.甲说这个寓言是讽刺蜗牛的,我看这不对;乙说这个寓言是讽刺蚂蚁的,我看这也不对。谁能说说它到底是讽刺什么的呢?“我”的看法,是否违反排中律?为什么?
3.甲、乙、丙、丁四人商量星期日去哪一个公园游览。(1)甲说去世纪公园,紧接着又说不去世纪公园。甲这样说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2)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这样说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3)丙说:“我看还是去世纪公园。”丁说:“我看还是去迪士尼公园。”针对丙和丁的发言,乙又说:“你们两人的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这样说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
4.清朝宰相刘墉得罪了乾隆皇帝,皇帝盛怒之下,把刘墉打入死牢,待来日问斩。由于众大臣求情,乾隆决定用纸做两个阄,分别写上“生”“死”,由刘墉抓阄决定自己的生死。和坤得知后,买通做阄的官员,在两个阄上都写了“死”字,想置刘墉于死地。一位好心的太监,把这情况偷偷地告诉了刘墉。第二天,刘墉当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坦然地抓了一个阄吞进肚里,结果免去一死。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评价刘墉的作为。
附:课后练习答案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相关链接:
“听姚老师讲逻辑”系列盛大开启!第一讲:谈谈学点逻辑
听姚老师讲逻辑(2):概念与语词
听姚老师讲逻辑(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听姚老师讲逻辑(4):概念的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5):概念之间的关系
听姚老师讲逻辑(6):概念的定义和划分
听姚老师讲逻辑(7):判断的语言形式、构成和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8):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9):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0):假言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1):判断的模态和负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2):推理的语言形式、构成和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13):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4):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三段论
听姚老师讲逻辑(15):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三段论(续)
听姚老师讲逻辑(16):关系判断的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7):联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8):选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9):假言推理(一)
听姚老师讲逻辑(20):假言推理(二)
听姚老师讲逻辑(21):假言推理(三)
听姚老师讲逻辑(22):假言联言推理和假言选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3):推理的模态
听姚老师讲逻辑(24):负判断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5):归纳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6):归纳推理(续)
听姚老师讲逻辑(27):类比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8):同一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