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唱越剧要点

发布于 2021-05-13 11:57 ,所属分类:戏曲剧目学习资料


昨天的教唱本该配一个完整的范唱,新的录音软件熟悉中,两部分内容用不同的工具录的,混在一起会失去其中一个的效果,也就不凑一块了,今天补上。


(关于越剧演唱的思考,这是很多年前的随笔,也算一点小小心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待来日再详细深入地探讨总结.)


越剧的初学者,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口腔打开的良好习惯,所谓“打开”这个概念,其实是演唱时的声音位置、声音和气息的配合以及咬字的准确性的一个综合的体现。

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她们只开前半张嘴,咬字咬一半,声音不通畅,不过这也难怪,没有经过专门的一定时期的训练和学习是做不到固有的正确的状态的。

—、声音和气息的关系

在越剧的演唱中绝大部分人用声较之气息多,一般的情况声音和气息的搭配是均衡的,基本是一半一半的比较合理。

具体到流派和演员又略有不同,比如尹派和徐派,用声是徐派更多一点,而同样是尹派,茅威涛和肖雅的风格又是不同,茅威涛稍重声肖雅更重气息的运用,肖雅的唱腔风格是声音裹在气息里行腔的,这和她擅长唱通俗歌曲有关,有点类似李谷一的“气声”唱法。

气息多声音就不累,声音的持久性更好。这种方法是很科学的。声音过多容易累着嗓子,只有在形成气息作用于共鸣腔的时候用声才省力。反之,如果气息过多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同学嗓子沙哑漏气很严重,那时因为声门不能够有效地挡住气息。

打个通俗的比喻,声音和气息其实像人在大风天里撑伞,如若不使劲抓住伞柄风会吹走雨伞,声音就如同伞,气息是你所用拉撑的力量。两者平衡,声音和气息达到和谐统一。

二、声音的位置

越剧的唱法大多采用真声演唱,这就对声音的位置有了些要求。不能因为是真声演唱而让声音“懒”着走,在任何一个声区,声音都是需要“立体”的。

在低声区声音要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相对是真声运用较多,主要共鸣是口腔;而稍高的音,如上了小字一组的d或者e乃至更高,那就要用上混声了。

有的同学音域并不宽广,到了这个音区位置就要换声了,有的人换声点明显有的人不明显,明显的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过度的无痕迹。

声音的立体训练最好的一条练声曲是用“乌”母音进行,牙关打开,检查口腔开的度可以拿手指头放置在牙关靠近耳朵的地方,完全张嘴时这个地方是凹陷的,始终保持这个状态,“吸”着唱,气息和声音合理配合运用。

刚开始时切忌声音过大,当你的力量达不到表现的东西的时候,容易过度依赖嗓子来唱,要慢慢积蓄这种能量。练习一段时间后,有了打开口腔唱的概念和习惯,你的咽壁的力量增强了,共鸣会逐渐厚重起来,驾驭声音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从而音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三、咬字的准确性

声音的饱满还和咬字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关联,京剧的咬字尤其讲究字的“头、腹、尾”,一个字,都要有三部分的过程,而这三部分的经过或者延续的长短和具体的唱腔旋律相结合。

越剧的咬字相对不那么讲究,也没有很严格的标准,有的字音嵊州人和上海人或者杭州的越剧演唱者咬字就有些微的差异,老演员和现在的年轻演员也有不同。

且不论这准确度,咬字首要的是饱满,字头稍重,字腹开合要有过程,字尾要到位。

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些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有很多学生没有归韵的概念,最后的音要收对韵,在一句唱腔的中间和最后的字具体收音也有点小小的区别,过程中不完全收,最后的字一定要完全收到位。所谓“字正腔圆”说的就是咬字和运腔之间的因果关系。

早期练习以范派唱段为宜,范派更讲求字的“开”腔的“圆”。

学唱越剧还有一个难点是关于各种小腔,由于在这不方便打曲谱,很难用文字来描述有效练习小腔的方法,以后有课堂教学实录会上传。

一个有着良好乐感的爱好者,无论学唱的是旦角还是生角,只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加之对流派特征的掌握,经过学练揣摩与雕琢,一定能够在唱腔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对于初学者,演唱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习惯是基础,基础扎实方法正确,才能避免走弯路,才能在演唱中得到最大的快乐!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