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皇帝下诏建造的经典---洛阳明堂

发布于 2021-03-24 14: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元亨利贞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华夏文明开始的地方




河图洛书|中国起源





这是一个传说中的“万象神宫”

1300多年前这里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大享布政,

"天人合一" 的理念设计使其有个响亮的名子:紫微城!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且出现频率很高,明堂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 ,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有准确的记述。《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



早在隋代即有建造明堂的计划,但未及施行。唐高祖受禅,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遑建立。唐太宗之世,天下初定,明堂之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太宗追古制礼,但明堂规制已无章可循,此事终被搁置。唐高宗时期重议明堂方案,永徽二年(651)七月,唐高宗敕令所司与礼官学士依照古代典章造立明堂,第二年六月,百官拿出九室和五室的明堂形制方案,因不能确定何种方案,没能建造。乾封二年(667)二月,唐高宗下诏说:“上玄垂祐,宗社降休,岁稔时和,人殷俗阜。车书混一,文轨大同。检玉泥金,升中告禅,百蛮执贽,万国来庭,朝野欢娱,华夷胥悦。但为郊禋严配,未安太室,布政施行,犹阙合宫。宜命有司,及时起作,务从折中,称朕意焉。”(《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于是大赦天下,改元总章,第二年三月,再次下诏,明确规定了明堂的《定明堂规制诏》,


武则天继承高宗遗愿,同时也视明堂为自己得天命的标志和王朝国运的象征,因此对造明堂之事极为重视。但其决断议案的风格与高宗截然不同,不听诸儒喋喋不休的争议,而独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确定。

唐睿宗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则天力排众议,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阳殿),就其地创建明堂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辛亥,明堂成,号"万象神宫",高二百九十四尺(88米),加上顶部金凤(1丈)。,"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使得天下百姓云集紫微城外,呼吁入内参观。于是武则天顺应民心,公开放任百姓(一说神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 同时给参观者赐予酒食,揽尽天下人心。自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至永昌元年正月已未,参观活动持续了九日才停止。公开放任百姓参观皇宫正殿,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吐蕃等世界各国听说明堂建成,皆遣使来贺。

    这次修建的明堂贡奉李唐先祖,故为唐明堂。明堂气势恢弘、壮观华丽、巍峨参天,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武则天于是给明堂起了一个很大气、庄严的名字 --万象神宫。明堂外观凡三层,可登临,底层为正方形,端庄如印;中层为十二变形,覆有圆盖,上有九龙;顶层为二十四变形,覆有圆顶攒尖,其上立饰金宝 凤;室内为突破性的多层复合空间,中有巨型通心柱,直径有十人合抱之粗。其体量、规模之大小,按日本所藏唐代尺子的平均值(每唐尺约30.33厘米)计算,高度约在88米左右,底层各边长约90米,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同时也是唯一一座楼阁式皇宫正殿建筑。建成后,刘允济曾作《明堂赋》,不禁唏嘘慨叹--"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631年,他被封为晋王。太宗去世,李治即位,于650年改元永徽。即位之初,在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共同辅政下,他继续执行太宗制定的各项制度,善于纳谏,并爱民如子,每日都引刺史入阁,询问百姓疾苦;训令崇俭,所以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富裕,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定明堂规制诏


合宫听朔,阐皇轩之茂范;灵府通和,敷帝勋之景化。殷人阳馆,青珪备礼;姬氏元堂,彤璋合献。虽运殊骊翰,时变质文,至于立天中,建皇极,轨物施教。其归一揆。考图汶上,仅存公玉之仪;度室圭躔,才纪中元之制。属炎精坠驾,璿宫毁籥,四海沦於沸鼎,九土陷於涂原。高祖大武皇帝仗钺唐郊,收钤雍野,纳祥符於苍水,受灵命於丕山,飞沈泳沫,动植游源。太宗文皇帝盟津光誓,协降火而登坛;丰谷断蛇,应屯云而鞠旅。封金岱岭,昭累圣之鸿勋;勒石九都,成文考之先志。固可以作化明堂,显庸太室。傍罗八柱,周建四门,木工不琢,土事无文。丰约折衷,经始勿亟,阙文斯备,大礼聿修。

其明堂院,每面三百六十步,当中置堂。按《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当中置堂,处二仪之中,定三才之本,构兹一宇,临此万方。自降院每面三门,同为一宇,徘徊五间。按《尚书》:一期有四时,故四面各一所开门;每时有三月,故每一所开三门。一期十有二月,故周回总十二门。所以面别一门,应兹四序。既一时而统三月,故於一舍而置三门。又《周易》:三为阳数,二为阴数,合而为五,所以每门舍五间院。四隅各置重楼,其四墉各依本方色。按《淮南子》:地有四维,故四楼。又按《月令》:水、火、金、木、土,五方各异色,故其墙各依本方之色。基八面,象八方。按《周礼》:“黄琮礼地,”郑元注:“琮者八方之玉,以象地形,故以祀地”,则知地形八方。又按《汉书》:武帝立八觚坛以祀地,祭地之坛形象地,故今为八方之基,以象地形。基高一丈二尺,径二百八十尺。按《汉书》阳为六律,阴为六吕,阳与阴合,故高一丈二尺。又按《周易》三为阳数,八为阴数。三八相乘得二百四十丈。按《汉书》九会之数有四十,合为二百八十,所以基径二百八十尺。故以交通天地之和,错综阴阳之数,以明阳不独运,资阴和以助成;阴不孤行,待阳唱而方应。阴阳两顺,天地咸亨,则百宝斯兴,九畴攸序。基每面三阶,周回十二阶,每阶为二十五级。按《汉书》:天有三阶,故每面三阶;地有十二辰,故周回十二阶。又按《文子》:从凡至圣,有二十五等。故每阶二十五级。所以应符星而设阶,法台耀以疏陛,上拟霄汉之仪,下则地辰之数。又列兹重级,用准圣凡,象皇极之高居,俯庶类而临耀。基之上为一堂,其宇上圆。按《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按《汉书》:“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又曰:天子以四海为家,故置一堂,以象元气,并取四海为家之义。又按《周礼》:“苍璧礼天。”郑元注:璧圆以象天,故为宇上圆。堂每面九间,各广一丈九尺。按《尚书》:地有九州,故立九间。又按《周易》:阴数十,故间别一丈九尺。所以规模厚地,准则阴阳,法二气以通基,置九州於一宇。堂周回十二门,每门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三尺。按《礼记》:一岁有十二月,所以置十二门。又按《周易》:阴数十,阳数七。故高一丈七尺。又曰:阳数五,阴数八。故阔一丈三尺。所以调兹玉烛,应彼金辉,叶二气以循环,逐四序而迎节。堂周回二十四窗,高一丈三尺,阔一丈一尺;二十三棂,二十四明。按《史记》:天有二十四气,故置二十四窗。又按《书》一年十二月,并象闰。故高一丈三尺。又按《周易》“天数一,地数十”。故阔一丈一尺。又“天数九,地数十”,并四时,成二十三。故二十三棂。又按《周易》八纯卦之本体,合二十四爻。故有二十四明。列牖疏,象风候气。远周天地之数,曲准阴阳之和。堂心八柱,各长五十五尺。按《河图》,八柱承天,故置八柱。又按《周易》:“太衍之数五址有五”,故长五十五尺。耸兹八柱,承彼九间,数该大衍之规,形符立极之制。且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昇,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堂心之外,置四柱为四辅。按《汉书》天有四辅星,故置四柱,以象四星。内以八柱承天,外象四辅明化,上交下泰,表里相成,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八柱四辅外,第一重二十柱。按《周易》:“天数五,地数十。”并五行之数,合而为二十,故置二柱。体二仪而立数,叶五位以裁规,式符立极之功,允应刚柔之道。八柱四辅外,第二重二十八柱。按《史记》:天有二十八宿,故有二十八柱。所以仰则乾图,上符景宿,考编珠而纪度,观列宿以迎时。八柱四辅外,第三重三十二柱。按《汉书》有八节、八政、八风、八音,四八三十二柱。调风御节,万物资以化成;布政流音,九区仰而贻则。外面周回三十六柱,按《汉书》:一期三十六旬,故法之以置三十六柱,所以象岁时而致用,顺寒暑以通微,璿玑之度无愆,玉历之期永契。八柱之外,修短总有三等。按《周易》:天地人为三才,故置柱长短三等。所以拟三才以定位,高下相形;体万物以资生,长短兼运。八柱之外,都合一百二十柱。按《礼记》: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合为一百二十,是以置一百二十柱。分职设官,翊化资於多士;开物成务,构厦藉於群材。其上槛周回二百四柱。按《周易》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又《汉书》九会之数有六十,故置二百四柱。所以采坤策之元妙,法甲乙之精微,环回契辰象之规,结构准阴阳之数。又基以象地,故叶策於坤元;柱各依方,复规模於甲子。重楣二百一十六,按《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故置二百一十六条。所以规模《易》象,拟法乾元,应大衍之深元,叶神策之至数。大小节及栱总六千三百四十五。按《汉书》会月之数六千三百四十五,故置六千三百四十五枚。所以远采三统之文,傍符会月之数,契金仪而调节,偶璇历以和时。重干四百八十九枚。按《汉书》“章月二百三十五”,闰月周回二百五十四,总成四百八十九,故置四百八十九枚。所以法履端之奥义,象举正之芳猷,规模历象,发明章闰。下柳七十二枚。按《易纬》有七十二候,故置七十二枚,所以式模芳节,取规贞候,契至和於昌历,偶神数於休期。上柳八十四枚。按《汉书》九会之数有七十八;又按《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司马彪注:“天地四方为六合。”总成八十四,故置八十四枚。所以模范二仪,包罗六合,准会阴阳之数,周通气候之源。枅六十枚。按《汉书》推太岁之法有六十,故置六十枚。所以兼该历数,包括阴阳,采甲乙之精微,穷辰子之元奥。连栱三百六十枚。按《周易》当期之日三百有六十,故置三百六十枚。所以叶周天之度,淮当期之日,顺平分而成岁,应晷运以循环。小梁六十枚。按《汉书》有六十甲子,故置六十枚。构此虹梁,遐规凤历,傍竦四宇之制,遥符六甲之源。二百二十八枚。按《汉书》章中二百二十八,故置二百二十八枚。所以应长历之规,象中月之度,广综阴阳之数,傍通寒暑之和。方衡一十五重。按《尚书》五行生数一十有五,故置十五重。结栋分间法,五行而演祕;疏楹结构,叶生数以成规。南北大梁二根。按《周易》太极生两仪,故置二大梁。轨范乾坤,模拟天地,象元黄之合德,表覆载以生成。阳马三十六道。按《易纬》有三十六节,故置三十六道。所以显兹嘉节,契此贞辰,分六气以变阴阳,环四象而调风雨。椽二千九百九十根。按《汉书》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通法五百九十八,共成二千九百九十。所以偶推步之规,合通法之数。是知疏椽构宇,则大壮之架斯隆;积月成年,则会历之规无爽。大梠两重,重别三十六条,总七十二。按《淮南子》太平之时,五日一风,一年有七十二风,故置七十二条。所以通规瑞历,叶数详风,遥符淳俗之源,远则休徵之契。飞檐椽九百二十九枚。按《汉书》从子至午,其数九百二十九。所以采辰象之宏模,法周天之至数,且午为阴本,子实阳源,子午分时,则生成之道自著;阴阳合德,则覆载之义兹隆。堂檐径二百八十八尺。按《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六,《易纬》云:年有七十二候,合为二百八十八,故径二百八十八尺。所以仰叶乾策,远承贞候,顺和气而调序,拟圆盖以照临。堂上栋去基上面九十尺。按《周易》天数九,地数十。以九乘十,数当九十。故去基上面九十尺。氢上法圆清,下仪方载,契阴阳之至数,叶交泰之贞符。又以兹天九乘於地十,象阳倡而阴和,法乾施而坤成。檐去地五十五尺。按《周易》:“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故去地五十五尺。所以拟《大易》之嘉数,通惟神之至赜,道合万象,理贯三才。上以清阳玉叶覆之。按《淮南子》清阳为天,合以清阳之色。





2021 

洛阳元圣文化传播

宏 联 社 · 一云客

特 别 推 荐


七贤树下:《周易》的应用:择人用人的学问




/  一云客文创俱乐部  /

特别推荐

如 意 乾 坤 袋    




洛阳元圣文化传播

河  洛  文  创  出  发  地


汇聚/融合/开创

宏躍:13903798341

搜索微信号:wujiandao3810


千年等待,一生传承!开启你的易经世界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