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最后密卷一

发布于 2021-06-12 14:00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绝密★启用前|韩老师语文试题命制中心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共12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大气 济一堂/假公

B/打/默无言 谆谆教/韬光养

C/寒/力有未翻江/行逆施

D/漂/开门 插科打/然天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空旷 吊角楼 墨守成规 置之不理

B撩逗 蜂王浆 鸠占雀巢 郑重其事

C箫索 佛手瓜 断章取义 彬彬有礼

D制裁 多幕剧 心无旁骛 与日俱增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__________,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__________,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4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2)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雪,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用典巧妙,可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暗用姜太公得遇文王和伊尹得商汤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向秀《思旧赋》和王质观棋的典故,表现了对故人已逝的悲痛以及自己遭贬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

5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水浒》中的酒,飘香在江湖,却融入了英雄们的血液。请你从下面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先写出与酒相关的一个故事名称,再简要介绍该故事的有关情节。

①酒壮英雄胆 ②酒误英雄事 ③酒伤英雄心

2)人物形象比较分析,是阅读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小说中的人物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比较分析他们的相同点。

《格列佛游记》格列佛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

6语文实践活动。9分)

亲爱的同学,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活动创意:为这次活动拟一则主题词。2分)

2)小说人物大家猜:九(二)班在“小说人物大家猜”的活动中,郭佳同学拟了两道知识竞赛题,你能说出其中的人物形象吗?4分)

①眼望着两根灯芯硬是不肯咽气的吝啬鬼是

②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

3)人物对话:九(二)班准备开展题为“小说人物大家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下面资料,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所要评说的人物。3分)

供选人物:孔乙己、鲁智深、鲁滨孙、一丈青大娘。

例:孙悟空——你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你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你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你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你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你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4分)

军令状

①小镇在萍乡东,很古,石板小巷,粉墙黛瓦,还有戏楼,带着一种翰墨气息。这些,都在岁月里静默着。在岁月里静默的,还有傩面具。

②大前年,也就是2016年的春日里,柳丝刚拉长,王叔家就来了个客人,是镇书记。王叔见了,笑着让座,泡茶。他知道,书记来这儿,没别的事,一定是谈傩面具的事,他希望自己重操祖业。

③萍乡傩面具,天下闻名。

④萍乡傩面具,小镇为最。

⑤至于小镇傩面具的雕刻,自然首推王叔了。王叔祖上数代,都以雕刻傩面具为生。傩面具,是人们演傩戏时戴的,有的凶狠,有的温和,有的粗犷,有的庄重……当然,雕刻好后,还要用砂纸打磨,然后上油打蜡,光润如玉,才算完工。

⑥这是绝技。

⑦可是,王叔从爹死后,就再也不雕刻傩面具了。书记多次来劝:“王叔,不能让老手艺失传啊!”可是,王叔摇头,自己的爹一生雕刻傩面具,一生穷困。到死时,想吃一个油饼都没吃上,因此留下遗言——以后,家人不要再雕刻傩面具,养不了命。

⑧书记说:“王叔,那是过去,现在不一样了。”

⑨王叔仍摇头,他也不愿放弃手艺。再说了,和自己一批的老兄弟,现在都走的差不多了。没走的吧,他数数,也没人会雕刻傩面具。他担心,自己将来一闭眼,小镇傩面具大概就真失传了。因此,他喝口茶,这次松了口道:“就是雕刻了,也没人买啊。”

⑩书记一听有希望,忙放下茶杯告诉他,这个不用担心,市里最近提出“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会扶持老手艺。

⑪王叔仍摇头,仍担心。

⑫书记发了狠话,王叔包雕刻,销售的事情,他来负责。

⑬“真的?”王叔眼睛亮了。

⑭书记拿出一张纸,掏出笔,唰唰唰地写下一行字递给王叔。王叔一看,是军令状。书记在纸条上写——王叔包雕刻,自己包销售,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⑮王叔笑笑,收起纸条。

⑯书记也笑笑,走了。

⑰于是,王叔拿出旧木箱,打开,拿出雕刀、斧头、锯子等工具,拿了本地出产的香樟木,开始雕凿起来,一张张傩面具,在雕刀下显现出来,有的瞪眼大喝,有的胡须奓起,有的眉骨高耸,有的肌肉坟起……

⑱可是,很少有人上门来买,偶尔有小镇人买,也就是一两个。王叔急了,找到书记说“看样子要烂在手里。”

⑲书记劝他,别担心,赶快雕刻,到时会供不应求的。

⑳“真的?”

“王叔,还信不过我啊!”

㉒王叔半信半疑地回去。果然,就有人来买了,从远处来的,一次买了几十个,说回去送亲戚朋友。接着,又来人了,也是从远处来的。慢慢地,人越来越多,是来买傩面具的,也是来看小镇风景的。

㉓这些人看到书记在网上发的傩面具照片就来了,在这里又是观景,又是拍照,等于给小镇做了免费广告,也给傩面具做了免费广告。

㉔王叔高兴得笑哈哈。

㉕那天,书记又找到王叔说:“不能这样摆地摊了。”

㉖王叔问:“咋办?”

㉗书记早已规划好,在镇街那边,是一套古色古香的房子,让王叔住进去,将傩面具摆在货架上。房子就成了铺子,门是香樟木排门,也打了蜡,亮晃晃的。门上挂着一个匾,黑色的,上写店名“王氏祖传傩面具”,字为行书,石青色。王叔看看地方说:“大了,浪费了。”书记说不浪费,将来有大用处。出商量台

㉘王叔半信半疑。

㉙铺子开张了,生意供不应求。

㉚王叔着急上火,找到书记说:“人家大老远来,买不到傩面具,不是待客之道啊!”

㉛书记也无奈,他说,自己走遍小镇,除了王叔,没人会雕刻,现在的年轻人,更是两眼抹瞎。说到这儿,书记抬头,想出个办法:“这些年轻人一旦学会,就不愁没货了。可谁教啊?”

㉜王叔急了:“我啊,我能教。”

㉝书记望望王叔摇头:“这是你老人家的家传绝技,不外传的。”

“家传绝技咋的?不是说三年大变样吗?不外传咋能变样?不但要传,我还要传好。”王叔声音很响地说。

“真的?”书记问。

㊱王叔点点头,学了书记的样子,拿了纸条,歪歪扭扭写了张军令状——说到做到,决不食言,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㊲书记拿了纸条,哈哈大笑。

㊳第二天,一群年轻人进了王叔铺子,原来很大的铺子,一下变小了。书记打趣说:“王叔,现在铺子不浪费了吧?”王叔这才醒悟,原来,书记早为今天做了准备。

㊴他笑着示范起来。

㊵听说,小镇现在已成为旅游名镇了,主打项目就是傩面具。

(作者:余显斌。有删改)

(注)傩(nuó)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7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8本文以“军令状”为题,“军令状”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文章⑦—⑰段是如何刻画王叔这一人物形象的?4分)

10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读书人是幸福人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作者:谢冕。有删改)

1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2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④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4分)

14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3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围师必阙;穷冠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注释)①无邀正正之旗: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邀,邀击。②勿击堂堂之陈: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陈,同“阵”,阵容,阵势。③高陵勿向:敌军占领山地时不要仰攻。④背丘勿逆:敌军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迎击。⑤阙:同“缺”,空缺,缺口。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衣食所/生于忧患,死于

B牺牲玉帛,弗敢/万钟于我何

C忠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D齐人/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阅读语段(一)(二),概述曹刿、孙武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的异同。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请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示的画面。2分)

2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四、作文50分)

21题目: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50分)

要求:(1)文体自选(除诗歌外);(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3)不少于600字。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全解全析

1【答案】A2分)

【解析】

A.bèi/bēibàng/páng/

B.yáng/yàngzhēn/jiānhuì/huì

C.cāng/chendài/dàidǎo/dào

D.//hùn/hún

故选A。

2【答案】D2分)

【解析】

A.“吊角楼”应为“吊脚楼”;

B.“鸠古雀巢”应为“鸠占鹊巢”;

C.“箫索”应为“萧索”;

故选D

3.【答案】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 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般香味浓郁(意思对即可。)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分析所填内容,做到语意完整连贯。由里面藏着芳香油,,所以香味也不同可知,第一个空应填不同的花,芳香油不同,以使之与香味也不同构成因果关系;由前文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可知第二个空应填颜色素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较浓,以使之与颜色艳丽、花瓣大构成对比关系。

4.【答案】(1)溪云初起日沉阁 (2)东风无力百花残 (3)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4)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8分)

【解析】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不能错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书写要规范。注意:俱、碧、吟、赋、柯。

5【答案】示例(1)①武松醉打蒋门神为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武松带着醉意大周蒋门神的酒店。蒋门神闻讯赶来,与武松打斗,结果被武松打的跪地求饶,只好答应武松把快活林还给施恩。②宋江酒后题反诗宋江怒杀阎婆惜,被发配到江州。一日,感念遭遇,愤懑之下便在浔阳楼墙壁上题写反诗。黄文炳发现宋江反诗,蔡九知府下令捉拿。宋江装疯,被下到死囚中。③李逵被御酒毒死在众好汉中,李逵一直反对招安。招安后,宋江饮高俅送来的御酒中毒,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

(2)共同点示例:①他们都热爱冒险,喜欢出海探险。格列佛喜欢冒险,不甘寂寞,四次出海,游历四国;鲁滨逊四次出海,历经种种磨难,第三次出海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②他们都具有自信、乐观的品质。格列佛即使被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鲁滨逊被困荒岛28年,自建船只,自已种植粮食等,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最终离开荒岛。③他们都善于学习、观察和思考。格列佛在游历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墮落,得出美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鲁滨逊在荒岛上每天用刀子在方柱上刻一个斫痕,来计算年月日;设法用水手的值夜衣改制了两件背心,用来抵御太阳的照射等。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理解。在叙述故事情节时,一定要紧扣和“酒”有关的内容。《水浒传》中“酒壮英雄胆”的故事主要有:武松醉打蒋门神,酒后景阳冈打虎。鲁智深酒后大闹五台山,酒后大闹桃花村(痛揍小霸王周通),酒后倒拔垂杨柳。《水浒传》中“酒误英雄事”的故事主要有:青面兽杨志因酒失却生辰纲,鲁智深酒后大闹五台山做不成了和尚,宋江浔阳楼酒后题反诗而有牢狱之灾。《水浒传》中“酒伤英雄心”的故事主要有:王英和扈三娘拼酒,结果挨了一顿杀威棒;卢俊义喝了皇帝赐的御酒,归去发作坠入水中而死;宋江喝御酒中毒,最后惨死;李逵被自己最崇拜的兄长宋江用御酒毒死。

2)这道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具体情节比较分析格列佛和鲁滨逊的相同点。根据小说内容,可知两人的共同点有:1)有共同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甘过平庸的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如,格列佛前后四次出海,分别到达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鲁滨逊前后也是四次出海,时间最长的一次长达28年。2)两人在冒险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都具有自信、乐观的品质,并通过自己顽强的恒心和毅力最终走出困境。如,格列佛到达大人国后,被一位高大的农民捉住,带到各大城市展览表演。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但他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鲁滨逊被困荒岛,他认识了土著人“星期五”,并教他认字和生活方面些知识,最后成为鲁滨逊的好帮手!3)面对冒险中遇到的艰难困苦,他们都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想尽办法克服并战胜困难。如,格列佛在飞岛国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在慧骃国很快就学会了该国语言。鲁滨逊在荒岛种植了小麦,养了羊,用石头和木材建造住所,羊圈和家俱。此外他还制造了小麦的粉碎器,制成面粉,做成所谓的面包,制成木筏和独木舟作为运输和活动的工具。

6.【答案】1)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小说天地。(意思对,符合题意即可。)2分)

2)①严监生 ②别里科夫4分)

3)自选人物后评说,符合仿写要求即可。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拟写主题词时,注意围绕“走进小说天地”的主题,语言优美,可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示例:畅游小说天地,感悟百味人生。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积累。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塑造的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他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手指头,总不肯断气,只是因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担心费油。“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宁,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了解。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回答,语言简洁。示例:鲁智深——你是一个英雄!你英勇豪爽,粗中有细。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上五台山当和尚。你见义勇为,嫉恶如仇,在林冲发配沧州时,你仗义救护。你投奔梁山农民起义军,成为重要将领,抵制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主张。你是有血有肉的壮士,更是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汉!

7【答案】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者展现了小镇的社会环境),突出了小镇古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结构上,为下文傩面具重新焕发生机做铺垫。(答出两点,符合首段内容和结构作用,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首段作用。1)内容作用。“小镇在萍乡东”这句话在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很古,石板小巷,粉墙黛瓦,还有戏楼,带着一种翰墨气息”渲染了小镇的环境氛围,突出了小镇古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2)结构作用。“这些,都在岁月里静默着。在岁月里静默的,还有傩面具”这句话写出了傩面具现在是“静默的”,没有声音的,被大家所忽略的,为下文傩面具重新焕发生机做铺垫。

8【答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军令状是承诺,是保证。当王叔思想固执、担心时,正是因为书记的军令状,才让王叔吃了定心丸,重操手艺;“王氏祖传傩面具”店铺建立后,正是因为王叔的军令状,才让家传绝技变为公开传承技术,带动小镇成为旅游名镇。(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作用。1)结构作用。“军令状”指为某个诺言、任务写下的保证书。文章中“军令状”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第十四段当王叔思想固执、担心时,正是因为书记的军令状,才让王叔吃了定心丸,重操手艺,才有下文王叔开始重新拾起手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次是第三十六段,王叔为了让书记相信他是真心要把家传手艺传给其他人写下的保证书,这才有后文“王氏祖传傩面具”店铺建立,带动小镇成为旅游名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故题目有推动故事情节作用。2)内容作用。“军令状”让王叔放下疑虑,重拾手艺,体现了书记对传承傩面具手艺的诚心,王叔立下军令状,把家传手艺传承开来,表现了王叔对手艺的热爱。内容上,题目表现了两位主人公对传统手艺的热爱。

9【答案】①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从摇头到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叔从思想保守到开放的心路变化过程;②侧面描写,写出了傩面具的栩栩如生,表现了王叔技艺的娴熟高超。(答出两点,符合内容实际,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塑造方法。1)“可是,王叔摇头”“王叔仍摇头”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王叔拒绝再雕刻傩面具, “他担心,自己将来一闭眼,小镇傩面具大概就真失传了”运用心理描写,写出王叔对傩面具可能失传的担心,“就是雕刻了,也没人买啊”运用语言描写,写出王叔内心有一些动摇,“王叔眼睛亮了”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王叔对于重新雕刻傩面具的动心。这里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摇头到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叔从思想保守到开放的心路变化过程。2)结合“一张张傩面具,在雕刀下显现出来,有的瞪眼大喝,有的胡须奓起,有的眉骨高耸,有的肌肉坟起”可知,这里生动描写了王叔手下傩面具的活灵活现,这是侧面描写,通过傩面具的栩栩如生,表现了王叔技艺的娴熟高超。

10【答案】示例一:王叔是主人公。文章运用大量的笔墨写王叔在书记的引导下从思想保守到开放的发展变化过程,正是因为王叔的变化使傩面具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因为傩面具带动了小镇的发展。示例二:书记是主人公。文章运用大量的笔墨写书记善于把握小镇的发展机遇,从傩面具入手,并想方设法使傩面具焕发生机,从而带动小镇的发展。示例三:王叔和书记都是小说的主人公。王叔和书记着墨都很多,王叔的技艺,书记的说服;王叔的思想变化,书记的支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使傩面具焕发生机,从而带动小镇的发展。(意思对,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明确思路:在王叔和书记两个人中选择一个或者全选,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主题分析其是文章主人公的原因。一般而言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塑造某个人物也是为了文章主题而服务的,故在分析主主人公时,要重点结合文章主题。示范:我认为主人公是王叔和书记。本文的主题是展现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王叔虽然一心遵守父亲的遗言,但是却仍不甘心傩面具的技艺就此失传,为此,他还是决定重拾手艺,同时愿意把家传的技艺传承给外人,体现了他对傩面具的热爱,对传承傩面具技艺的贡献。而王书记为了传承传统技艺、促进小镇的发展,想方设法的让王叔重拾技艺,同时也提前的准备好整套的传承路途,看出他对于小镇发展、技艺传承的贡献。他们两位都为傩面具技艺传承做出了贡献,都彰显了主题,故都是主人公。

11【答案】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2分)

【解析】本题考查怎样找中心论点。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常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过渡句()、结尾等地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句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也不能用修辞方法。

①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论点型,即标题本身就表明了中心论点;二类是论题型,即标题只是议论的话题,表明论述的对象、范围或问题。②研究开头。议论文的开头有四种形式: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的出中心论点;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③研究过渡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中心论点。④研究结尾。有的议论文的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⑤有的文章中没有直接的句子点题,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要通过阅读、归纳、整理,然后概括出中心论点。注意事项:①误把分论点作中心论点;②误把结论作论点。很显然,本文中心论点就是文章标题:读书人是幸福人。

12【答案】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是为了证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答题模式:列举了……,具体有力的论证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用名人的言论,公众所承认的道理,用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观点。道理论证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某某曾说”等。答题模式:用……(论据)深刻有力的论证了……(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3)对比论证:论证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从而具体鲜明地论证透彻。可以是全面对比、部分对比,也可以是事实对比、道理对比。答题模式:将……和……(论据)加以比较,强调突出地论证……观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浅显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和道理,从而证明论点。答题模式:将……比作……,形象生动的论证了……观点,把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具体有力的论证了三段第二行的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3【答案】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读书使人向善避恶。4分)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论证的观点。据2题详解,我们很容易看出,第④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道理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用名人的言论,公众所承认的道理,用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观点。道理论证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某某曾说”等。第④段先提出本段分论点:读书使人追求崇高、情趣高尚,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读书对人的良性影响,再举自身的事例论证读书给人的幸福,最后弓|用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用道理再次证明“读书可以使人向善避恶”的观点。

14【答案】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博览才能广收。3分)

【解析】本题为发挥题,考查综合表达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经历,谈对某问题的看法。把握三个点: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经历;谈对某问题看法。题眼是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的看法。结合课文内容,本文前两段内容强调了“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告诉我们一定要喜好读书;第三段列举《论语》、《史记》、《正气歌》,马克思、鲁迅、从列夫·托尔斯泰、歌德、拜伦这些名著和名家,和第四段“并非凡书皆好”相呼应,强调了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的好书的重要性。所以,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我们一定要爱好读书,广采博览;读优秀的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的书,读老师推荐的有益身心健康的书;博览才能广收。

15【答案】C2分)

【解析】A. “养”的意思/安逸;

B.虚报夸大/益处;

C.均是“类”的意思;

D.第三次/泛指多数,虚数;

故选C

16【答案】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判断。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

17【答案】①说明当权者浅薄无知,交代曹刿进见的原因。②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③衬托曹别的远见卓识。(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的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曹刿才要谒见庄公进谏,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衬托曹刿的聪明机智,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

18【答案】同:①抓住有利战机,避开敌人锐气,在敌人士气衰落时发起攻击;②不能随意追击敌人。

异:①曹认为取胜的关键是获得民心;②孙武认为还要掌握和运用军心,学会观察地形条件等。4分)

【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结合文章语句来理解,相同点:甲文,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甲文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乙文的“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说明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趁其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掌握士气的方法。可知两文都主张: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避开敌人锐气,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上是一样的。

不同点: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乙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故用兵之法,……此用兵之法也”,说明用兵之法还在于“利用军心”“寻找有利的地形条件”。

【点睛】

译文

甲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文,所以说,可以挫伤三军士卒的锐气,可以动摇其将军的决心。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锐不可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低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趁其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掌握士气的方法。用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用镇定沉着来对待敌人的躁动喧哗,这就是正确掌握军心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正确掌握随机应变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敌军占领山地时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迎击,对于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跟踪追击,对于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去强攻,对于敌人的诱兵不要去消灭,包围敌军时一定要留出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19【答案】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能力。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描述画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描述如: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着。

20【答案】抒发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情绪。(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句,通过“燕然未勒”“白发”“征夫泪”可知,这首词借“浊酒”表达了守边战士思家心切,壮志难酬的情怀。

21【答案】范文: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许多事情,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有些记忆,却永远值得珍藏。它们早已被深深地刻进我们生命的年轮中,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直到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忽然翻出这些记忆,又一次重温当时的温情。

幼年·祖母

由于父母工作忙,我的幼年时代几乎都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现在住在城镇,倒也有些怀念当时的生活了。

在我的眼前,忽而又浮现出祖母的样子来。她的头发已变得花白而稀疏,昔日笔直的脊背变得弯曲,一双粗糙的大手布满皱纹,因长期干活的缘故,上面长满了皱纹,粗糙而苍老。但她的和蔼与慈祥的性格,却始终没有变过。

儿时的我,常常牵着祖母的手,和她一起出门买菜。每次回来,我都十分开心,因为她会给我买一根棒棒糖。孩子,总是容易满足的。我沉浸在棒棒糖甜蜜的味道中,乐得笑弯了眼,我还记得田野里那金黄的麦浪,那些有趣的动物,那些祖母为我采来的五颜六色的小花。

而现在,我和她却隔得越来越远了。我只能在假期里匆匆地去祖母家,吃顿饭,又匆匆离开。每次离开时,祖母都倚在门口,盼望着我有空去看她。我只能将这一切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待我思念祖母的时候,一遍遍回忆,将祖母的慈祥和蔼与幼年的快乐一并收藏。

童年·自行车

待我到上学的年纪,父亲就把我从老家接到镇里,从这以后我每天到镇上的幼儿园去上学。对于那段时光,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唯一剩下的也就只有父亲和他的自行车了。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送我去上学。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靠在父亲温暖而宽厚的背上。冬天,寒风呼呼地吹,地上的水全都结成一个个冰渣子,与车轮摩擦发出“嘎嘎”的声音,父亲的脚有节奏地蹬着踏板,这一切就合成了一支交响乐。我能听到父亲沉重的喘息声,他呼出的气体都因寒冷而凝成了白雾。我将这一切珍藏,让这一切在冬日的暖阳下成为永恒。

少年·离别

后来,父亲工作有了调动,我们家就随之搬到了城里。但我不能忘怀的,是离别时的情景。我不知道我那天是怎么来到学校的。走到我熟悉的教室门口,我却停住了脚步,这已经不再是我的教室,而教室里的人,也成了曾经的同学。我看见有朋友在招呼我,但我没有立即向她奔去,只是很悲哀地对她说了一句:“我要走了。”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看得出这一消息使她难以接受。但她竭力掩饰这种感情,对我笑着,说:“以后记得回来,我等你。”我们彼此明白,这一别就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说什么再见,其实是再也不能相见。

我努力记住她的样子,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将她珍藏在我的记忆中,现在仍然还记得她的笑容,仿佛她笑着笑着就能从记忆中走出来。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生离死别,太多太多感动的瞬间。我们要努力记住这些人,这些事,将他们永远珍藏!

【解析】

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题目“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某段生活、某种经历、某一事情、某些人物深刻的印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感情,以至于难以忘怀,永藏心间。根据文题特点,写作时宜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应侧重对自己思想感情的抒发。所选内容应与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适合抒情。当然,这些事情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跟你密切相关,是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情当时或后来对你产生过很大影响,因此使你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忘怀。写此类文题通常以倒叙开头,引出回忆。开头要简洁,快速入题,重点写他(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这些事应有一定的震撼力,让人觉得触动大,烙印深,这样才能“值得珍藏”。对一些打动人的场面,人物的突出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要进行细腻生动的描写,反复加强印象,还应以突出主体形象。最后,“珍藏”在心中的感情还要靠议论、抒情来阐发。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