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界的荣誉沃尔夫奖,你知道多少?

发布于 2021-08-03 23:4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更多内容,敬请:


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关于数学家的荣誉奖项中的沃尔夫奖,关于这个了不起的数学奖,不知道大家了解了多少,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个来不起的大奖吧。

沃尔夫奖


1976年1月1日,R.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主要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创办人R.沃尔夫


R.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其父是德国汉诺威城的一位五金商人,也是该城犹太社会的名流。R.沃尔夫曾在德国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移居古巴。他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溶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1961—1973年他曾任古巴驻以色列大使,以后定居以色列。

创办历史


1975年R.沃尔夫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征得沃尔夫家族成员捐赠的基金共1000万美元。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逐年更换。R.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

沃尔夫数学奖


沃尔夫数学奖是沃尔夫奖的一个奖项,它和菲尔兹奖被共同誉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得该奖项的华人为陈省身和丘成桐。由于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的年轻数学家,所以年纪较大的数学家没有获奖的可能。

恰巧1976年1月,R.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基金会设有: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五个奖(1981年又增设艺术奖)。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

首届获奖人


盖尔范特

伊斯雷尔·盖尔范特(1913年9月2日-2009年10月5日),男,出生于乌克兰的犹太裔乌克兰奥德萨省红窗市,是一位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生物学家。

盖尔范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甚至未能完成中等教育。他在中学时就对数学极感兴趣,试图自学高等数学,但买不起书。他不得不趁得阑尾炎需动手术之机向双亲要求,声言如不给他买书,就不去敖德萨医院。

他终于得到了高等数学教材第一册(父亲的钱只够买一本),在医院用9天时间自修了平面解析几何和微分学。据他回忆,中学时实际上就独立推出了欧拉-马克劳林公式、伯努利数、前n个自然数p次幂的求和公式等,并培养了解题后继续思考的习惯。

在盖尔范特一生发表的论文中,只有33篇以他个人的名义发表,而同他联名发表论文的作者,共有206位(包括中国数学家夏道行).合作发表50篇以上者2位;20至49篇者5位;10至19篇者22位;5至9篇者21位。

他专长泛函分析,是一位多产的数学家。1978年,盖尔范特得到了沃尔夫数学奖。

卡尔·西格尔

卡尔·西格尔,德国数论家。他的研究范畴是数论、不定方程和天体力学。

1915年进入柏林洪堡大学,修读数学、天文和物理。1917年中止学业,加入德国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入哥廷根大学,其导师是爱德蒙·兰道。毕业后当了一会助教,1922年成为法兰克福大学教授。1938年回到哥廷根,1940年经挪威到美国,加入普林斯顿大学。1951年再回哥廷根当教授,直到1959年退休。

从1940年初起,他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45年以后成为终身成员.1946—1947学年曾回格丁根大学任教授,1959年提前退休,但一直讲课到1967年。其间,他曾4次去印度孟买塔塔(Tata)研究院讲学,培养起一批印度数学家。

他终生未婚,晚年仍然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他教学极为出色,尤其重视教师品德。他的业绩得到普遍承认,被选为法国科学院等科学院国外院士以及苏黎世理工大学等校的名誉博士。1978年荣获首届沃尔夫(Wolf)奖。

华人获奖者


陈省身

陈省身(ShiingShenChern),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生前曾长期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60年起)、芝加哥大学(1949-1960年),并在伯克利建立了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

为了纪念陈省身的卓越贡献,国际数学联盟(IMU)还特别设立了“陈省身奖(ChernMedal)”(国际数学界最高级别的终身成就奖)。

陈省身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早在40年代,陈省身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两项划时代的重要工作:高斯-博内-陈定理和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理论,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概念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陈省身曾先后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培养了包括廖山涛、吴文俊、丘成桐、郑绍远,李伟光等在内的着名数学家。

其中,丘成桐是取得国际数学联盟的菲尔兹奖(FieldsMedal)的第一个华人,也是继陈省身之后第二个获沃尔夫奖的华人。

丘成桐

丘成桐,原籍广东省蕉岭县,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美籍华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数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197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师从陈省身);1993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增进华人数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丘成桐发起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会议每三年一届。除了邀请报告外,还邀请几位非华裔数学家作晨兴讲座。每次大会的焦点是颁发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浅谈数学中所蕴含的美
世界数学十大未解难题
日常生活的数学起源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