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为师三问、明师三怕、良师三境,新学期教师该如何存在?

发布于 2021-08-04 12:04 ,所属分类:成人高考学习资料



适逢暑假,尽管“要不要取消寒暑假”“暑期托管会不会强制老师参加”等话题很热,至少目前,99%的中小学教师毫发无损,在水深(洪涝)和火热(酷暑)中躲进小楼成一统,从灵魂工程师暂归人间烟火,补给元气,顺便思考一下:新学期乃至余生,我该如何存在?


为师三问


幸或不幸,您成为了1599万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一员;在尚未打算离职的日子里,您是否该摸摸良心:讲台上的自己是孩子的一帧风景、一段枯木,还是一个噩梦?余生还要跟孩子的生命“量子纠缠”,怎样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固本,还是逐末


“粉灰沾满衣袖,汗水湿透后背”,教育如此辛苦,到底为了啥?命。这是喝了忘情水也不能忘的“本”。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洪涝灾害,还有比鲜活的生命更重要的吗?


“本”首先是身心健康。看东京奥运会,夫人说,都说“小日本”,人家个子也不矮嘛!何止身高,2020年9月3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数据,日本5~19岁儿童在38个发达国家中“身体健康指数”排在第一。2017年《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成果公报》表明,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则有点触目惊心,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一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睡眠不足现象持续恶化,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个小时,连周末补觉的机会也在减少。

问题来了:谁是始作俑者,谁在推波助澜?当然,内卷的时代,雪崩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身为老师,不妨多一点刀口向内:您还在奉行“对学生就不能给好脸色”吗?下课铃响了,您习惯了说“我再讲一分钟啊”?您的作业需要学生三更半夜找火柴棍支开打架的双眼皮吗?

“本”还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元炒作是年度连续剧,那些高考大军的扛把子让人欢喜又让人忧。恢复高考30多年,眼巴巴的出了数百位“状元郎”,有几位行业翘楚?状元们能扛得动复兴大任吗?有人统计过,上万名清华毕业生,在硅谷打工。如果加上北大、复旦、南大、浙大等学校,这个数字可能是十万。

急功近利还造就了一条“抱怨链”,大学抱怨高中,刷题太狠,孩子已经没有了创新的能力;高中抱怨初中,过早压榨,孩子已经么有多少油水了;初中抱怨小学:知识都提前学了,让我们空舞大刀?还有那些卖肉的状元、流浪的状元、甚至犯罪的状元,也在规劝您:且慢兴奋于“多少考上了名校”,还是在培养兴趣、学会学习和主动发展上下功夫,否则,那些高分、升学、好工作都可能是“浮云”。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甚至惊动了习总书记,他在去年作出重要指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在这个“涝疫结合”的多事之秋,国家“双减”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火热出炉,保的首先就是身心健康啊。本固而后枝荣啊。老师,如果您的学生能面色红润,笑容自信,热心公益,理性表达,我向您脱帽致敬。


唤醒者,还是破坏者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他的作品让儿子惊叹:“这头狮子简直像活的一样,您的手艺真是太绝了!”父亲却平静地说:“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唤醒而已。”唤醒,多么从容、优雅和诗性的举动,像春风唤醒大地,露珠唤醒花朵,母亲唤醒婴儿。不妨把孩子看做通灵宝玉,冥顽不化只因混沌未开,需要师者用尊重、欣赏和激励唤醒。苏格拉底奉行的“产婆术”,就是基于“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他嘲笑那些热衷于灌输的人,“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教师有个诗意的叫法:麦田守望者。麦子的生长是有自己的节奏的,重在一个“守望”。教育的秘诀也是“三分教,七分等”。但我们总是太着急,在“忙”中让一届届学生带着遗憾毕业。热衷于反复操练和齐步走的老师们,您累不累?您对自家孩子也这样吗?看到孩子在“为你好”的重压下生无可恋的样子,良心不痛吗?我们无力对抗整个体制,但是拥有“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这一厘米,就是教育屠夫和教育天使的距离。

“教育即生长”,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而生长是生命的内在属性,当生命降临,就已经保证了这一点。阳春三月,你来到原野,看到草长莺飞,万木峥嵘——它们被大自然的节律唤醒了。每一棵幼苗的生长需要去嚷,去摇,去拔吗?我们只要保障足够健康的土壤、阳光和水,祛除病虫害,适当的修枝剪叶,最不济的,不要挡住阳光——而现实校园里,多少老师在理直气壮地“挡住阳光”!

雕琢未尝不可,但要遵从纹理和意愿,而不是带着某种模子去削足适履。教育不是粗暴破坏,不是牛不吃草强按头,不是皮鞭或刻刀过处,哀鸿遍野,万马齐喑。教室不能成为另一种生产车间、阉割场甚至屠宰场。

奉献者,还是享受者


外界羡慕教师的“寒暑假”,业内却抱怨“鸡叫做到鬼叫”。现实并非海晏河清,但为人师者已无抱怨资格。因为改变和创造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爱迪生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做过一天的工作。”因为他在创造中享受工作。与教育相爱的,如热恋中的人,度年如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反之就是负担和压力。有的老师工作了半辈子,只是绑着教参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王栋生曾批判“一群愚蠢的老师在辛勤工作”,自己苦不堪言、学生不堪其苦,这样的老师注意了,说你呢。


奉献即享受,耕耘即收获。虽然当下教育界,幸福是个奢侈品,但依然有仁者,治愈着学生和自己;依然有智者,在沙漠里开垦绿洲;依然有勇者,向着教育的深水区跋涉。陶行知、叶澜、于漪、张桂梅等,他们每天奉献,即时收获,一个人奉献,几十份回报,日久弥深,一辈子享用不尽。何需“红烛”“春蚕”自比,亦不用“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封。

真正的师者眼里,教育是创造,福泽绵长,源源不断;学生不仅是孩子,还是情人,日日“恋爱”,时时滋润。我认识一位老师,工作之余填词作诗弹琴做女红,宛如洛神。第一年看她40多岁,第二年觉得她30多岁,今年暑假之后竟然不到30岁了,而她实际是当了25年班主任的半百之人。教育自有魔力加持,懂它的人心领神会,妙处难与君说,逆时光生长亦非不能啊。

停止抱怨,向内寻找。教育者本身就是光,每一个人都可以打造一间“第56号教室”,创造“局部的春天”。解放学生,也成全了自己。



明师三怕

有老师来信问:“你说过老师不该怕校长,那老师该怕什么呢?”现实生活中老师怕的多了,怕学生不喜欢自己,怕家长不理解自己,怕同行不待见自己……但我觉得,究其根本,老师应该有“三怕”。


一怕自己学识不精。知识爆炸的时代,靠着几本教参、一支粉笔过日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手把红旗旗不湿”乃至“胜似闲庭信步”?学高为师,老师学养不良就是耍流氓。教师首先是本学科的专家,像个高明的烹饪师,熟谙每种食材,多种烹调手法,推出色香味的大餐,让再挑剔的学生也胃口大开;又像拥有哈利 · 波特的魔法棒,让知识组合、变脸,摇曳生姿,让学生大呼过瘾!

老师,并不是以语文、数学等学科定义的,要做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杂家,古今中外、三教九流,网络热词、甚至黑暗料理,尽在肚皮里,因为在孩子眼中,老师就应该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嘛。一直把自己当个空杯子,成为乔布斯式的“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终身学习者;又不是两脚书橱,知识不僵化不陈腐,常更常新,喷涌着让人愉快的鲜活气息,像盛夏刚剖开的西瓜弥漫着沁脾的水汽。不想当段子手的老师不是好厨子,哈哈。好在读屏时代,补给随时随地,只要把娱乐和扫货的时间挤一挤,给自己充电,也是充值。老师的学识充沛了,气场就强大了,神采就飞扬了,孩子们的眼睛就亮了,腰板就直了。

二怕自己智慧不够。老师为什么站上讲台?学生需要老师做什么?常常看到,老师在课堂上唾沫横飞,声嘶力竭,或公开课一路畅通,满堂喝彩,却无法让人呈上敬意。孩子的脑袋不是容器,而是火把,不能注满,而需点燃!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教师的天职是帮助学生,最终使之“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而是像孙悟空变着法子钻到铁扇公主的心里去,去吊足学生的胃口,撩拨他们进取的欲望,让他们自己去争取成功,再拍拍自己:“我真牛!”哪里还想到“躺平”呢。

就孩子本性而言(成人也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美国教育家格伦•多曼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于无声处响惊雷”,智慧的课堂充满围炉夜话般的从容和诗性,“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叶圣陶)虽然现在培训机构成了过街那啥,公道地说,其中也不乏高手让孩子欲罢不能,真要放开了竞争,保不齐有孩子“叛逃”。为什么?人家有生存压力,天天一睁开眼就琢磨着让自己更强一点,让“上帝”(学生)喜欢自己多一点。

三怕自己思想欠费。爱因斯坦晚年曾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的理解是,相比成长,知识和解题技巧不过是“赠品”,更要紧的是要培养独立的思考力、学习力和创造力,以及正直乐观的品性。教育的每一天都是创造,精彩不能从干瘪的灵魂里生长。有思想的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分数”,关心的是学生的“心灵”,而不只是“升学率”。

不少老师是缺少思想的,他的脑袋是别人的跑马场,是教参的传声筒和试卷的仆人,他们喜欢做的事就是,执行规定“copy不走样”,而且“好心好意”地把自己并不高明的思想强灌给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向人类传递美好,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校要成为学习者的精神家园。可回到现实看教育,很多还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校园还不是学生“不睡懒觉不打游戏也要来”的乐园。是我们不够努力吗?思想一直缺席着!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 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9万名学生写的信,概括出了成为好教师应具备的12种素质,即“友善、尊重学生、学识、耐心、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宽容和教育方法得当”。对比一下,自己具备了多少?再想,三尺讲台,居,易也不易?怕也不怕?

怕,不是真的“害怕”,而是一种敬畏。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了教师们,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未来都嘱托给了他们。”美国心理学家古诺特更接地气:“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过得愉快,也能让他们过得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我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良师三境


第一境界,不忘“本”本在于认清“我是谁”。有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道出了对老师的感恩,以及传承。每个教师个体的“我”,首先是人,也是从活泼调皮的孩子成长起来的。当初的“我”喜欢怎样的老师?当了老师之后,为什么“变成了自己曾讨厌的那种老师”?陶行知告诫,“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还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可以肯定的是,课堂上的“我”影响和决定着孩子45分钟的生命状态,无数个45分钟的局部生命就会构成整个命运。“我”还只是孩子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吗?本还在于“为了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教育是为了成就,让无论是树或是草,都能赢得自己的风骨和自在。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一眼泉水,自然漫溢,教育的责任,在于引导它载歌载舞地奔向更加广阔的海洋。


第二境界,不忘“情”首先是情感。情感是教育之魂,师者是多情之人,才可能浇灌有情有义的学生。有的老师就像喝了“忘情水”,面色如铁,语气如冰,俨然“灭绝师太”。老师,孩子脸上写着的不是分数,不是别人的孩子,而是“如果是我的孩子呢”!我批改作文,总是想:学生看了评语怎么想,我期待他们怎么做?红笔就有了手术刀的分量,甚至要先打草稿。然后是情趣。情趣跟人性、温暖和智慧相通。


在“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中,小学生最喜欢笑眯眯有幽默感的老师;中学生的好老师是能让课堂变成一种享受。好老师不仅造福一代人,还影响几代人,古老的学校论坛里常有“牛师”钉子户般的存在,伴着学生津津乐道的语录,永远鲜活。我的首届学生多年后送我小卡片,上书“虽说青春躲不过岁月这把刀,但在我们每个人关于青春的记忆里,都有这么一个文采飞扬充满理想和正能量的精神导师”。师已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师的传说,就是这样。



第三境界,不忘“命”教师的基本层级是职业,是跟鞋匠、铁匠一样的教书匠,高一层的是事业,更高境界则是命业——当做生命。某特级教师说,“当年是为了生活而选择教师这个工作,但今天要离开教师这个工作,我就一刻也没有办法生活。”这样的老师基本是珍稀品种了,但没有绝种。他们始终对教育怀着初恋般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像陶行知那样,笃信“为一大事而来,为一大事而去”。

勇者无惧,智者无虑,仁者无忧,天生的师者当如此:左肩膀担负学生的今天,右肩膀担负国家和民族的明天。他们内心强大,气场雄浑,振臂一呼,应者如云,在纷扰人世和汹涌物欲中,胸中有信念,脚下有坚守,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幸、社会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时朝莉老师说:“乌卡时代,暴风雨、疫情、未知的变数,有万千不确定,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是不确定中确定的那一部分。”确定的是,作为一名教育老兵,我又将跟你们一起,回到熟悉的战场。我一直坚守讲台,只是希望一直听到炮声,但也害怕丧失方向感。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或者说只是一个人的战场。我确信所有的事情只是一件事:修炼好自己。余生很贵,如果我不能变得更好,怎么能让别人更好呢?


确定的是,一个多月后,又有一批孩子将走进一个叫学校的地方。一位母亲在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这样说:“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亲爱的教育同仁,你的答案是什么?毕竟,只得到孩子的人是不够的。


作者 |殷涛,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
责编|三石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教育是回到人,去做看不见、难、慢且正确的事

这个假期,校长阅读绝不止步于专业

•厘清千头万绪,初任校长如何开篇布局

▼点击「」,报名参会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