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数学文化元素 融合思政教育功能
发布于 2021-08-27 22:19 ,所属分类:数学资料学习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好思政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教师们要在任教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在弘扬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人文精神面貌、传统美德、科技创新等内容上进行渗透,培育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时代中学生.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以嵌入文化元素的同时,又能与数学知识完美融合为标准,适度开发教材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打造精彩课堂,以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北师大版新教材《数学》必修第一册共有八章内容[1],对于“集合”、“不等式”、“函数”、“方程解的存在性”、“对数的概念”、“统计”、“概率”等章节比较容易嵌入文化元素(详见表1);对于例题与习题可以设置背景是与数学相关的文化元素;对于“阅读材料”、“探究活动”等可以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丰富课外知识,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
表1
章名称 | 节名称 | 推荐嵌入数学文化元素 |
第一章 预备知识 |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 康托尔、韦恩、、罗素、集合论、悖论、第三次数学危机等 |
常用逻辑用语 | 罗素、逻辑学、素数、哥德巴赫猜想、费马数等 | |
基本不等式 | 赵爽、周髀算经、弦图、丘成桐、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 | |
第二章 函数 | 函数的概念 | 中国高铁、李善兰与《代数学》、莱布尼茨、高斯、欧拉、狄利克雷、巴黎国际数学大会 |
第三章 指数运算与指数函数 | 指数函数 | 《庄子·天下篇》、富兰克林、人口增长、银行复利、购房、买车与分期付款、自然常数e等 |
第四章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 | 对数函数 | 恩格斯、纳皮尔、薛凤祚、《比例对数表》、64金片、14C断代、航海与天文等 |
第五章 函数应用 | 方程解的存在性 | 秦九韶、《九章算术》、贾先、《数学九章》、伽罗瓦、阿贝尔、近世代数等 |
第六章 统计 | 获取数据的途径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劳、美国大选、 |
样本估计数字特征 | CBA、体育比赛、体育名人等 | |
第七章 概率 | 古典概型 | 拉普拉斯、帕斯卡、费马、惠更斯、布封等 |
第八章 数学建模活动 | 走近数学建模 | 欧拉、哥尼斯堡七桥、一笔画等 |
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是真实的,有故事情节,有人文因素,有教育价值,当然不能去数学化”[2],这也是教师们把数学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标椎之一.嵌入的数学文化元素,须让它与新学的知识融为一体,以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部分案例如下:
一、在章节的起始课的教学中嵌入文化元素
案例1:“集合”一节内容的嵌入案例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集合”这一知识,集合论是一位叫康托尔(Georg Cantor,1845—1918)的数学家创造出来,他是德国数学家,小时候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两个无限集合中元素的多少时,以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毅力,颠覆了大家对整体大于部分的自然认知,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由此,他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因为有人发现他的集合论有漏洞,这就是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悖论”,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生,学完本节内容后,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探究“第三次数学危机”的相关知识.现在,康托尔的集合论已经是研究函数等现代数学的基础,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2:“概率”一章的嵌入案例
概率论起源于赌博,十七世纪中叶,欧洲的贵族们喜欢用骰子赌博,一个名叫梅累的贵族因分赌注问题向帕斯卡(Pascal,1623~1662)请教, 据说在一次下注中,梅累与朋友各下注32个金币,约定先赢得3局者获胜,当梅累赢了2局,他的朋友赢了1局时,梅累因有要事中断了,问如何分配这64个金币?帕斯卡是当时法国有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对此事一筹莫展.于是,他又请教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Fermat,1601~1665),他俩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逐渐明晰了答案,后来,荷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惠更斯(Huygens,1629~1695)参与其中,整理成文,发表了《论赌博中的计算》,至此概率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诞生了.虽然赌博本身是一种陋习,应坚决摒弃,但是可以让我们树立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二、在核心概念的讲解中嵌入文化元素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大部分同学对这一知识点的感觉比较抽象,理解的难度较大.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破解,历来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实际上,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两个变量的关系,然后又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的函数,高中是从集合的角度,以函数的三要素为重点去解释“函数”的概念,那么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呢?
案例3:“函数”概念的理解嵌入案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函”一字的解释有三个词条:①匣子;②包含;③信件.下面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前两个词条去解释“函数”,如下图1:
任意一数输入到“匣子”以后,就可以输出一个数,这时把“匣子”想象成是一个神奇的宝盒,而这个宝盒就是对应法则,输入、输出的数可以各组成一个数集,这两个数集使用Venn图表示后,就是教材中的形式,于是它满足“函数”的定义,成功构建了一个“函数”.当然,“匣子”的功能可以是一个关系式或者一个关于、的表格或图像,这也就是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清朝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精通数学、英语、古汉语,他把“function”一次翻译成“函数”可以说是相当精确地,“函数”一词的汉语意思完美包含了两个数集(分别是定义域和值域)和对应关系这三个要素.
案例4:“对数”概念的嵌入案例
“对数”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特别是对数的运算,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对数”的出现来源于天文、航海中对大的数据的处理和运算.在十六、十七世纪,计算机还没有诞生,指数的概念也没有出现,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Napier,1550~1617)用线段表示数据,潜心研究,在1614年出版《奇妙的对数表的描述》标志着“对数”的产生.明末清初时期,欧洲的传教士向中国的数学家传授这一知识,特别在天文学家薛凤祚(1599~1680)努力下,成功翻译了《成功对数表》,开启了“对数”知识的大门.由于他把“logarithm(对数)”翻译成“假数”,又把中的称为“真数”,所以把“真数与假数对列成表”,就简称“对数表”.这也是“对数”这一名称的由来.现在,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指数,对数的运算与指数的运算本质上是互为逆运算,就像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的关系一样.
三、在例题的背景设置中嵌入文化元素
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例题的背景有的比较单调,设置适当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就像一篇优秀作文一样变得有血有肉,既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能利用背景内容赋予教育意义,符合数学课标中的立德树人的理念.下面以“统计”一节中的例题为案例,以兹说明.
案例5:例题改编的嵌入案例
原例题:某赛季篮球运动员甲每场比赛的得分(单位:分)情况如表2.
表2
比赛场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得分 | 12 | 24 | 31 | 15 | 36 | 25 | 50 | 35 | 31 | 44 | 39 | 41 | 36 |
根据表1,用统计中哪些数据特征可以衡量运动员甲的成绩水平?
改编后:CBA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简称,于1995年成立,是中国最高等级的篮球联赛,诞生了一批著名球员,如姚明、王治郅、易建联等.表2是姚明在某一赛季的前一段赛程的数据,用统计中哪些数据特征可以衡量他的成绩水平?他身上的哪些品质可以值得我们去学习?
改编后没有去掉数学的本质的东西,让学生既了解了中国的篮球赛制和一些优秀运动员,又在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解决了统计中的“数字特征”问题.第2问的追述可以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和永不放弃的意志和品质,当然,一句话概括就行,不能放开去说,不能冲淡数学的本质特点.再例如,统计一节中,有的例题可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进行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为背景,宣传口号是“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揭示了“普查”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身处大国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
四、在讲解数学的习题中嵌入文化元素
如图2在古代被称为“弦图”,大正方形被分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称为勾和股,斜边称为弦)和一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涂为红(朱)色和黄色,面积称为朱实和黄实,显然四个朱实加黄实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该等式化简即可证明勾股定理.设图2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勾和股的比为,向弦图内随机抛掷1000颗黄豆(大小忽略不计),则落在黄实区域内的黄豆大约为( ).
A.866颗 B.200颗
C.300颗 D.134颗
这是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一道题,根据试题的背景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内容:
我国古代数学有着丰富的宝藏,成书于上古时期的《周髀算经》就是一部经典数学著作,作者已不可考.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公元182~250)对这部经书做了详细的注释,唐朝时这部经书还被当做算科的教材之一.书里面就记载了这个图形,它被称为赵爽“勾股圆方图”,又称“赵爽弦图”,利用这个图形,可以证明勾股定理,这也是我国最早对勾股定理证明的记载,也可以证明第一章中的重要不等式即,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的设计,就是依据了这个“赵爽弦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也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在课堂的教学中嵌入文化元素,对改变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消极状态,有着积极地作用,有助于学生增长文化见识,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在不影响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揭示的前提下,在不冲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背景下,积极弘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3].
参考文献:
[1]王尚志,保继光.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
[2]喻平.数学教学中的理论思维[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1):1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利用数学文化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研究》(立项号:AH2020149)的研究成果.
历史文章链接
“三会”视角下的数学建模教学
体育运动视域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 探寻统计决策依据
源于一道竞赛题的高考试题
立足数学建模构造递推公式解计数问题
数列中裂项相消的常见策略
交轨法求轨迹方程的应用 ——以2020安徽“江南十校”综合素质检测的一道题谈起
把握结构特征 活用平方差公式
碑文中的数学
利用等价转化思想解题
角平分线在圆锥曲线中的解题技巧
圆周率π的历史
函数图像问题的解决策略
数学——在高考中也考察阅读能力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中的距离问题的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复习的抓手——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析祖暅原理在解题中的应用
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高考数学模拟题
波利亚是如何玩转“怎样解题”的?
内涵较丰富 构造为核心 ——对一道高考题的解析与思考
对一道向量小题的多角度探析
为人师表门墙育桃李 斯文在兹杏坛沐春风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