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研读

发布于 2021-09-06 10:28 ,所属分类:试题库考试资料大全

张开,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
单旭峰,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
巫阳朔,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
左璜,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研究员。


摘要

  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公共性原则。运用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高考政策文件、高校本科培养目标、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考试的考查目标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明确我国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等关键性问题。高考评价体系是我国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化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内容改革;实证调查;文献分析


正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教育考试层面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围绕高考的核心功能、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等关键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旨在建立健全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长效机制。“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高考的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1]。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高考内容改革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1

研制原则


  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充分考虑中国高考所处社会背景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测评理论和实践,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面向新时代的测评体系,其研制基于以下5项原则。


1.1 方向性
  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个下功夫”等要求融入到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从而保证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坚持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使高考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1.2 科学性
  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原则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依法研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作为我国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高考,具有法律认可的地位与权威;因此,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必须高度把握国家考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其二,依标研制。高考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要依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研制其评价体系。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高考评价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各类高校人才选拔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最大程度地提升高考选拔人才的信度和效度。其三,科学研制。作为我国社会影响力最大且具备高利害性质的高考,必须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研制其评价体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采取科学求实的手段和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的系统性、严谨性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1.3 时代性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基于终身学习、成功生活的理念,以人本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探索以核心素养为本的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同时针对人才观的演变,对高等教育从招生到培养进行了深度改革。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这都对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建构我国高考评价体系时,既要反映新时代对高中教育的新要求,也要反映新时代高等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 民族性
  通过对国外一些国家或地区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存在高中大学衔接、整合职业教育、融合课程改革等不同招生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基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情境和文化特色形成的。在长期的教育和考试发展历程中,我国形成了以德为先、注重公平、尊重知识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观念;因此,在构建高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国情教情和考情,契合我国注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从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高考评价体系。


1.5 公共性
  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要把握我国社会认可的教育资源科学分配、人员有序流动的制度模式,力求通过改革实现有助于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服务共享,体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公益性、公正性、公平性的本质特征。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核心环节,高考尤其注重与基础教育教学关系的处理。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衔接契合,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对素质教育的正向指挥棒作用。对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设计及实践,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诉求,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2

研制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主要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而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形成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建立健全高考内容改革的长效机制。


2.1 考查目标体系
  在考查目标体系的研制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校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核心价值方面的需求是什么?高中教育对于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核心价值方面的要求是什么?通过研究二者的结合点(见图1),为高考考试内容选择、试题设计和题库建设提供目标方向。为此,课题组调查了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领域的高校教师,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学年的高校在校学生,了解和分析了高校对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方面的需求;分析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科素养的要求以及各学科的课程目标。通过整合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将起到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功能。

2.2 考查内容体系
  基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提出的高考评价体系,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提出了高考的考查内容体系,涵盖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4个方面。其中:核心价值处于首要位置,把握方向,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起到引领作用;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置于核心价值的统领之下,学科素养对核心价值予以重点体现;各学科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确定与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确保将核心价值落实到每个学科的考查中;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是构成学科素养的基本要素或基础,它们也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进行界定的。
  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学科素养是关键,这是因为学科素养是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面对复杂的实际生活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考考查内容聚焦于能够使学生展现其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考查其应对这些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因此,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学科素养的确定是“四层”考查内容体系的突破口,各学科只有明确了具体的学科素养指标,才能以此为标准遴选和确定考查内容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也才能体现所要考查的核心价值。


2.3 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要明确考试的要求是什么,或者说,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要在哪些方面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些要求最终应通过试题体现出来;因此,根据各学科的共性特点,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并基于这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进一步探索试题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不同试题的编制原则,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各有侧重地实现考查要求。


3

研制方法


  基于研究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方针,高考评价体系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文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家政策以及国内外关于高考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实证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制的思路和方法见图2。

3.1 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主要包含3方面的内容:1)对国家政策文件的分析。围绕高考政策,重点搜集和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党和政府关于高考的法律法规、决议政策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厘清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高考的考查目标、考试内容、考查要求和考试形式改革的基本脉络。2)对研究文献的分析。以“高考制度”“高考目标”“高考内容”“高考命题”“高考试题”“高考评价”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平台搜索相关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与高考考查目标和考查内容有关的进行分类、整合,提炼出高考评价体系的备择指标。3)对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组织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考试的分析。在确定抽样原则(见表1)的基础上,选取日本、新加坡、美国、法国、新西兰5个国家、我国台湾和香港2个地区实施的高考,以及OECD组织的PISA考试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招生考试制度与选拔理念、考试目标、考试形式等进行多维比较分析,着重对这些考试的考查目标进行分析,为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3.2 实证调查
  实证调查主要包括2方面的内容:1)基于高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选取12所高校共48个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提取培养方案的关键词,由4位专家对关键词进行编码,然后作信度分析,保留较高信度的关键词作为后续研究的参考。2)开展大规模的座谈调研。在全国不同地区召开56场座谈会,收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专家对高考评价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后续研究的依据。


4

文献和实证调查结果


4.1 高考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通过对恢复高考后高考的政策文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有关考查目标的陈述文本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关键词并整理相关内容,绘制关键词频次图,可以了解到近40年关于高考考查目标的陈述中,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指标之外,各种学科素养以及跨学科素养,如创新素养、语言表达、自学素养、分析判断、信息素养等受到与重视,见图3。


4.2 国内外有关考试考查目标的分析结果
  对前述我国2个地区、5个国家、1个国际性组织实施的考试的考查目标进行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这些考试的考查目标主要包括5种类型:1)价值观与态度,例如公民责任、道德素养、价值观与态度、身心健康等;2)某学科的学科素养,例如:在语文学科中重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素养,在数学学科中注重计算素养、逻辑推理、分析判断、迁移素养、问题解决素养等,在物理、化学等理科中注重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科研素养、综合素养等;3)跨学科综合表现的学科素养,包括实践应用素养、合作素养、问题解决素养等;4)特定的知识内容,例如知识基础、全球意识、法律知识等;5)特定的能力,例如规划的素养、实验能力、运动能力等。

4.3 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关键词统计结果

  通过对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2]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分类,绘制频次图(图4),可以了解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素养、实验探究思维、合作素养等,对学生的自学素养、社会担当、口语表达能力、批评性思维等的要求也较普遍,但对于学生的生态意识、理想信念、前瞻意识等要求较少。从这些培养目标的关键词也可以看出,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涵盖了价值观维度、素养维度、能力维度和知识维度4个方面的内容。

4.4 高中学生学科素养内涵指标
  基于座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首先将收集到的学科素养的词、句直接作为基本指标,同义的归为一类;然后分别统计各个基本指标的“提出频次”和“强调频次”(专家提到的指标计1次“提出频次”,专家提出2次或以上计1次“提出频次”并计1次“强调频次”);最后将各条目的“提出频次”和“强调频次”进行汇总,从高至低排序,获得7类群体对于我国高中学生应具有的学科素养的看法及对学科素养指标体系的建议。经过课题组专家研讨,对已得到的访谈数据用德尔斐法进行分析,剔除、合并不必要的基本指标,得到35个二级指标见图5。通过对35个二级指标的分析,结合访谈调查结果,提出我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的一级指标为思维方法、学习掌握、实践应用,二级指标详见表3。


5

小结


  高考评价体系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基础上研制的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测评体系。在该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核”统领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四层”考查内容与“四翼”考查要求相互映照,形成彼此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一个系统。
  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学科素养起到贯通核心价值与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作用,是“四层”考查内容的关键环节,可以实现从“知识能力立意”命题理念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命题理念转变。同时,为体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高考评价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考查载体——试题情境,即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实现对不同内容、不同水平学科素养的考查。基于情境的命题与“四翼”考查要求、“四层”考查内容的关系如表4所示。

  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国高考内容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它的研制首次从高考自身功能出发,较好地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了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框架,是今后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进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化,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英语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作者

陈康,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
吴泓霖,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
李新煜,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实习员;
乔辉,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框架,依据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高考英语科研究制定了考试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明确了考试的功能定位、考查目标、考查要求以及考查载体,为新一轮考试内容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并以此促进高考英语提高命题质量,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考评价体系;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英语


正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历时3年精心构建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系统性地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为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以高考评价体系为遵循,高考英语科在广泛征求课程标准专家、大学英语教师以及一线中学外语教师和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分别组织专家经过多轮分析研讨,制定了高考英语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1

高考英语科内容改革的基础


1.1 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构建对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科学选才、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机统一,协调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3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指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指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1]。除此之外,高考评价体系还提出要明确考查载体,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考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是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考查内容和评价目标,“四层”紧密联系,构成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表达。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一方面体现了高校人才选拔对学生素质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高中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水平及学业质量达标水平:因此,“四翼”既是落实高考“服务选才”功能的着力点,又是发挥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抓手。在高考命题过程中,“四翼”是连接“四层”与高考命题实践的基本纽带:通过“四翼”实现对“四层”内容的有效考查,也通过“四翼”实现对高考试题质量的有效评价;因此,“四翼”不仅是评价学生素质的基本维度,同时也是评价试题质量的基本指标。


1.2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因此,英语学科充分结合高考的实际,将课标修订的成果及其对高考命题的建议吸收并体现在了英语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制定了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4大要素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及以此为基础的学业质量标准[2]4, 46-51,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奠定了基础。英语考试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依据适合在考试评价中表达和测量的原则,提炼出交际、学习、思辨3项素养考查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类似,素养考查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同时,素养考查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项素养考查目标中可能涉及多项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特定时间场合与外国人交流,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并了解相关国家的基本文化知识甚至该国人的一般思维方式,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为积极引导教学,英语考试主要内容要求与《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要素保持高度一致。高中英语课程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6大要素[2]12-13,英语科考查内容中的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以及考查载体均以此为基础,不超出其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英语科考查的关键能力主要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语言技能,具体为听、说、读、写、看。其中,“看”是新提出的一项技能,指的是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多模态语篇指那些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符号或视频的语篇,理解这类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等。英语科考查内容未将“看”单列为一项关键能力,而是将其融合在“听”与“读”之中,例如:在听说考试中,考生需要理解动画或视频;在阅读部分,考生也需要理解文字、图形、表格、符号。


2

高考英语科的功能定位


  以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为指引,明确英语科考试的功能定位:第一,英语科命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形成开放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提高多视角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第二,英语科命题必须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为依据,科学设计试题内容,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为高等学校选拔基础扎实、善于应用、综合素质高并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第三,英语科命题必须以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依据,努力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助力发展素质教育。


3

高考英语科考查内容


  以高考评价体系的“四层”为基本框架,英语科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形成了立体化的四维考查内容。


3.1 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高考英语科的核心价值包括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指考生应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指考生应了解人类文明历史和世界发展动态,具有全球意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3.2 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高考英语科的学科素养包括交际、学习和思辨3项指标:交际素养指在相对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主题语境中,使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并达到交际目的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素养指在相对简单或较为复杂的主题语境中,运用多种策略学习英语,并使用英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方法等的意识和能力;思辨素养指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或学习时,独立思考与判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3 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英语科的关键能力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4种能力。
  听力理解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英语科的听力理解能力归纳为5项具体能力:1)获取具体信息。为说明和支持主旨或者中心议题,对话或独白中会包含一些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活动的具体原因、过程、方式或结果,考生应能识别这些信息。2)理解主旨要义,即提取或总结概括一段对话或独白的主旨要义。对话或独白一般会围绕一个主旨或一个中心议题展开,有时主旨要义可以直接获取,有时需要归纳总结。3)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说话人有时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通过一些间接方式表达,考生应能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识别或分析判断说话人的观点;说话人的态度除从用词中表露外,还常常通过特定的语音语调表达,考生应能从所听到的话语或语调中理解或判断说话人的喜好、情绪或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4)理解说话人的目的。说话人的目的有时是直接表达的,有时则通过一些间接方式表达,考生应能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识别或判断说话人的目的。5)推断,即根据相关信息,对话语发生的场合、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或活动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进行推断。
  阅读理解是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一项基本能力。英语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为7项具体能力:1)理解词汇。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考生应能辨识句子及语篇中词语(单词、词组或固定搭配)的意义或指代关系,能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2)理解具体信息。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阐述往往需要大量具体信息的支持,考生应能从中提取诸如数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活动的起因、过程、方式、结果等细节信息,并能够理解概念性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可直接从文中获取,有的需要进行简单归纳。3)理解主旨要义。每篇文章或每个段落都有主旨要义,有时主旨要义是明确阐述的,有时需要从字里行间归纳总结,考生应能识别或总结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旨要义。4)理解观点、态度。文章中常常包含作者或他人的观点、态度,考生应能理解直接表述的观点、态度,还应能分析理解隐含的观点、态度。5)理解目的。文章作者常常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写作目的,考生应能理解作者直接表达的目的,也应能分析理解作者未直接表达的目的。6)推断。在阅读活动中,考生有时需要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例如推断作者未明确说明的事件或活动的原因、过程、结果,推断人物或事物的特性,推断人物的情绪或语气等。7)理解文章结构、类型。考生应能运用语篇知识,辨别不同文章体裁,理解文章内部逻辑关系和作者为使行文连贯使用的各种衔接手段。
  书面和口语表达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用到的能力。书面表达包含内容、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和写作规范,反映这4个要素的英语科书面表达能力应具有以下特征:1)内容完整并且清楚、合理,逻辑性强,符合写作目的与情境;2)词汇和语法结构多样并且使用准确、恰当;3)整体结构清晰,句间和段间衔接有效,意义连贯;4)单词拼写正确,标点、大小写等符合规范。口语表达包含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语言组织和互动交际,反映这4个要素的口语表达能力应具有以下特征:1)发音规范,语调自然,能准确表达意义;2)词汇和语法结构使用准确、恰当;3)能有效使用衔接手段使表达条理清晰、逻辑连贯;4)表达切合题意,能使用澄清、补救等策略促进互动,实现交际目的。


3.4 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英语科的必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考生应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知识内容要求以及文化知识内容要求所列的相关项目,还应掌握《英语课程标准》所列的相关词汇和语法项目。


4

高考英语科考查要求


  按照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明确英语科命题应该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第一,注重基础性。英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英语科考试应注重考查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引导考生为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第二,提高综合性。在真实的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情境中,经常需要综合使用多项语言技能,例如:口头交流需要同时使用听和说的技能,回复信函时首先要读懂来信的内容。英语科考试应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多项语言技能的能力。第三,强调应用性。学习英语的关键在于应用,通过建立模拟或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强化应用,是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英语科考试应突出考查考生使用英语从事日常交际、学习和思辨活动,达到交际目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突出创新性。学习英语有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英语科考试应通过试题设计引导考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学习和思辨活动,积累中外文化知识、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在跨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中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

高考英语科考查载体


  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英语科的考查情境主要通过主题语境构建和体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3大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其下又包含若干主题群,同时列出主题语境的内容要求[2]14-15。英语学科命题应以此为依据,选取篇章材料,设计任务情境,搭建贴近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考查载体。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英语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新课标的主要内容高度一致、充分融合,是新一轮高考英语考试内容改革的蓝图。未来几年内,高考英语内容改革将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在全国范围推广,英语科的命题工作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提升试题质量,促进高考英语科考试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参考文献

一文读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哪些重要内容?随教育小微一起看↓↓↓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高考评价体系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牵头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150余位专家,深入总结我国高考内容改革的成功做法,充分借鉴国外考试的先进经验,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历经3年时间,研制完成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高考评价体系研制成果的凝练和结晶。


高考评价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统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是提升高考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高考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全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考评价体系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联通,是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高考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科学选才、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机统一,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已在近年的高考内容改革及命题当中逐步体现,为保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同时,高考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体系,将根据党和国家对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新的发展特点,在高考内容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为你解读
一起来看↓↓↓

请介绍一下研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保证改革的理论成果更加科学系统、指导实践作用更为持久长效,按照教育部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工作部署,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研制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请介绍一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在高考领域的答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助推器,是提升高考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命题评价的准绳和量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何创新之处?

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


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在多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综合评价的新理念。


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从而形成“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模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如何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是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以立德树人统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更加强调招、考、教、学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为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测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将高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业质量标准切实落实到高考当中,促进教考衔接、同向同行。


三是在考查要求上,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促进高中教学方式改革,助力发展素质教育。例如,高考注重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从而促进教学回归课堂教材,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础。又如,高考通过开放性、探究性情境的设计,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有助于高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有助于高中积极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助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如何指导各学科的考试内容改革?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将高中课程改革新理念和高校人才选拔新要求持续融入高考命题,推动考试内容改革的具体要求落地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学科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已通过《中国考试》杂志2019年第12期专刊发表,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高考评价体系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考试大纲吗?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试大纲,也不是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高考评价体系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 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 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以下为全文:共计11104字


目录

一、总纲

(一)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性质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

(一)立德树人

(二)服务选才

(三)引导教学

三、四层——高考考查内容

(一)核心价值

(二)学科素养

(三)关键能力

(四)必备知识

四、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一)基础性

(二)综合性

(三)应用性

(四)创新性

后记





一、总纲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明确指出要依据高考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这位科学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科学选才、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机统一以及协调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它依托现代测评理论和技术,科学设定核心功能,精心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高考评价体系是发挥高考正向积极导向作用的坚实基础。它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机联通,是实现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手段、深化命题实践改革,全面、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造条件。

第三,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公平的强力助推器。它奠定了坚实的命题理论基础,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学科命题指南,为确保高考的考试质量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与体系支撑,有利于发挥考试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同时,高考评价体系提供了大量科学评价数据,还能为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分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四,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深化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形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指导命题实践的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评价在科学区分学生综合素质及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要重点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第一,突出方向性。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考改革要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坚持科学性。高考评价体系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各类高校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有效提升高考选才的效度。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过程严谨规范,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政策文件、基础理论、国际文献比较、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确保体系内容的科学性。

第三,反映时代性。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加速迈向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都对我国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改革事关教育现代化发展全局,要通过构建理念先进、面向未来的高考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目标。

第四,体现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教育和考试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德为先、注重公平、尊重知识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观念。高考评价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契合我国注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突出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有助于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五,突显公共性。高考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又因社会环境和考试文化等因素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面对多元化的现实期待和利益诉求,高考评价体系的设计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实现改革任务要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平性诉求,确保选拔的科学性,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而服务于国家的人才储备战略和现代化建设。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核心环节,高考尤其注重与基础教育教学关系的处理。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衔接契合,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对素质教育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性质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体两面的综合体系。首先,它是评价考生素质的理论体系。以四层为考查内容,评价考生素质内涵;以四翼为考查要求,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其构建始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理论呈现。其次,它是指导和评价高考命题的实践体系。通过四层规定命题内容、四翼保障命题水平,高考评价体系将有力促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高考评价体系是对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将持续推进我国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它将在今后的高考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向往,都对高考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

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系统化地阐释为什么考的问题。一核既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高度概括,又是使高考内容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巩固和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水平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立德树人

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彰显高考的育人功能。

(二)服务选才

高考必须坚持服务选才。立足于服务国家、服务高校选才这一基本点,高考要为国家和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因此,高考要紧密围绕科学选才、提供质量、促进公平的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评价人才的方法,使人才选拔标准更全面、方式更科学;要保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适宜的考试区分度,促进人才合理分流、配置,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三)引导教学

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高考结果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和将来的发展,甚至影响对地方教育发展的成效评价和资源投入。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

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通过考试改革,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提升教育评价水平并发挥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协调推进,在实现高校人才选拔目标的同时,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发展需求、高校选才要求为方向,实现正确引导;充分考虑国家课程标准内容、教学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引导;重点教考关系,灵活调整引导方法和手段,实现有效引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整体的功能机制,体现了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三、四层——高考考查内容

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考查内容。在四层的构建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四层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的体现。


(一)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核心价值集中反映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位置,引导其他三项考查内容。

核心价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情怀,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培养形成,既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

学科素养融会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中的素养内涵,基于理论逻辑分析与实证调研结果,构建出适合在考试评价中表达和测量的指标体系。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学习掌握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有效输入、编码、储存各种形式的信息的综合品质。从人类学习的认知机制来看,学习掌握是认知加工和行动输出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个体必须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信息并将其纳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中,能够根据已接收的新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需求建立各种知识组合。学习掌握包含3个二级指标: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

实践探索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实践探索包括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两个方面,是个体改造世界的核心品质。实践探索是信息输入和认知加工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完成认知学习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索包含3个二级指标: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

思维方法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内在认知品质。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品质、方式和能力的综合,是个体高质量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基础。思维方法是认知加工的关键构件,是个体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也是未来社会人才所需要的终身素养。思维方法包含3个二级指标: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


(三)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使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是高水平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之际,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方面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方面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根据高考的特征,高考评价体系将这三个方面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考查内容,以区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引导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知识获取能力群

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客观描述世界、科学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认识世界、学会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阅读和理解学科的各种主要文本、基本符号,能够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能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准确概括和描述学科所涉及基本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中发现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能够对学科基本知识进行机构化理解,形成学科知识网络。

2.实践操作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以致用的学科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科学收集、处理并解释实验数据;能够根据行为目标和面临的客观条件,设计或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能够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论证;能够根据方案的实际结果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能够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3.思维认知能力群

思维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看法;能够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发散地、逆向地解决问题;能够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发展复杂、新颖情境中的关键事实特征和有价值的新问题;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并且能够科学地反思和验证自己的新结论,以确保新结论的可靠性。

(四)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是应对情境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一样,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

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原则,对于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而言,在知识领域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与基本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掌握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知识。对知识组织方式的要求是:掌握并形成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机构,包括整体知识框架及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其中整体知识框架与基本事实以陈述性知识形态掌握并形成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以程序性知识形态掌握并保持;语言或符号表达的知识以程序性知识形态掌握并保持。

四、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是在高考中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的基本维度。它既回答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中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也回答了在高考这一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四翼考查要求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在人才选拔中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达标水平、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水平以及高中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在高考评价中做出来解读。因此,四翼既是落实高考服务选才功能的着力点,又是发挥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抓手。

在高考命题的实施过程中,四翼是联结四层高考考查内容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四翼实现对学生四层的有效考查,也通过四翼实现对高考试题质量的有效评价。因此,四翼既是落实高考服务选才功能的着力点,又是发挥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抓手。

在高考命题的实施过程中,四翼是联结四层高考考查内容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四翼实现对学生四层的有效考查,也通过四翼实现对高考试题质量的有效评价。因此,四翼不仅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也是评价高考试题质量优劣的基本指标。

(一)基础性

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扎实牢靠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来说,应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基础扎实的学习者能够在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主干内容,具备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具备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基础性包括学科内容的基本型、通用性已经情境的典型性。它要求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掌握的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式进行测量与评价。

(二)综合性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习者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地组织、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复杂问题情境,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融会贯通。具体而言,对同一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横向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网络;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融会贯通,了解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是紧密相连、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综合性不仅针对学科内容,还包括情境的复杂性。从学科内容选择的角度看,综合性要求以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作为载体,能够反映学科知识、能力内部的整合及其综合运用,体现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纵向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三)应用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素质教育培养出的合格人才应该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应用性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高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应用性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运用作为考查目标,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迁移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四)创新性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创新性的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也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方向。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创造。他们具备敏锐发现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具备推测、设想并周密证明的能力,具备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

后记

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教育部领导下承担高考命题工作,始终将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作为命题工作的重要基础,多年来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构建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随之启动。

为使高考内容改革研究更能体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保证改革的理论成果更加科学系统,实践指导作用更为持久长效,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教育部高考内容改革的工作部署,创造性地提出构建高考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想,并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将全国划分为五大片区,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广泛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对国家政策文件、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基础理论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研究成果——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次出版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核心内容的精炼呈现。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构建,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编写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和广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教学学者、高考学科测评专家、课程标准研发人员、中学教师及各界相关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帮助。在此,谨对上述参与和支持本书研究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错谬之处提出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8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