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2:断句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07 10:33 ,所属分类:文言文知识学习-文言文答题技巧
题组一 客观选择题——保准度,提速度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骰法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B.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C.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D.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D[从语法结构来看,“上下相循”是主谓结构,相对完整,应断开,排除A、B两项;“当其势之偏重也”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能断开,排除C项。]
【参考译文】
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是自上而下的。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胥吏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胥吏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这个人不一定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A[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比如“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军队到了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两项;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项。]
【参考译文】
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比如“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是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作“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
【参考译文】
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内心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廷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六年,出为龙州刺史。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复知学事。时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卒官。谥曰肃。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
B.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
C.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
D.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
D[从语法分析的角度来看,“高祖下其议”主谓宾完整,应断开,排除B、C两项;“妥复上封事”中“上……事”语意完整,应断开,排除A项。]
【参考译文】
六年,何妥出京城任龙州刺史。当时,常常有一些背着书箱四处求学的人,何妥都亲自给他们讲述解说,教导他们。他写了《刺史箴》,雕刻在州门外。任刺史三年后,因病请求还京,隋文帝同意。后又主管学事。当时苏夔担任太常的官职,参与商定钟律的事情,提出了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都赞同,只有何妥不赞同,常常揭苏夔的短处。隋文帝下达何妥的意见,朝臣大都反对何妥。何妥又上密奏给隋文帝,指陈得失,大致说的是时政得失,并指责当时的朋党。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等都因此获罪。后被任命为伊州刺史,何妥没去上任。不久,又被授为国子祭酒。死于任上。谥号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B[可采用结构分析法,“正言者谓之诽谤”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遏过者谓之妖言”与上一句句式整齐,其后也应断开,排除A项。]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秦朝有十条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的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非常服从先王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峻之役,回与孔坦言于导,请早出兵守江口,语在《坦传》。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时峻夜行,甚无部分。亮闻之,深悔不从回等之言。寻王师败绩,回还本县,收合义军,得千余人,并为步军,与陶侃、温峤等并力攻峻,又别破韩晃,以功封康乐伯。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B.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C.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D.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C[从语法来看,“峻知石头有重戍”中“知”的宾语是“石头有重戍”,此处要断开,排除A、B两项;句末的“亮”指的是庾亮,这里是陶回给出的建议,而庾亮没有听从,所以“亮不从”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参考译文】
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事情记载在《孔坦传》中。苏峻将要到时,陶回又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守卫,不敢直下,必定朝小丹杨南路步行而来,应当埋伏兵士截击他,可以一战而擒拿他。”庾亮不听他的。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当时苏峻在夜里行军,队形很不整齐。庾亮听说后,很后悔没有听从陶回等人的计策。不久朝廷的军队大败,陶回回到本县,聚集义军,得到千余人,都是步兵,与陶侃、温峤等合力攻击苏峻,又另外击败韩晃,因为功劳被封为康乐伯。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永安中,万俟丑奴据岐、泾等州反,孝庄遣尔朱天光击破之。天光令都督长孙邪利行原州事,以贤为主簿。累迁高平令。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周文命兄子导追之,以贤为先锋,至牵屯山及之。以功授假节、抚军将军、大都督。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B.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C.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D.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C[“周文帝西征”是主谓结构的句子,语法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以功授都督”的主语是“李贤”,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
【参考译文】
北魏永安年间,万俟丑奴占据岐州、泾州等地反叛,孝庄派遣尔朱天光打败他。天光命令都督长孙邪利代理原州刺史,任用李贤为主簿。多次升迁,任高平县令。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周文帝向西征伐,李贤和他弟弟李远、李穆等秘密响应侯莫陈崇。凭借功劳被授予都督的官职,仍旧镇守原州。等到大军到达秦州,侯莫陈悦弃城逃走。周文帝命令他哥哥的儿子宇文导追击他,任用李贤为先锋,到牵屯山追上他。凭借功劳被授予假节、抚军将军、大都督。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略,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B.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C.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D.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A[先从语法来分析,“地千里”的主语应是“百城”,“自山以东”作“百城”的定语,“百城”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从句式看,“昨日得之”与“今日失之”句式一致,应断开,排除C项。]
【参考译文】
崔郾,字广略,姿态仪表壮美,人们一看见他就会钦慕他,但不敢与他亲近。考中进士科,多次升迁任吏部员外郎,部下属吏不敢欺骗他,每次拟定官吏,他都亲自掌握标准,褒奖废黜公允精当,孤寒贫贱但有才的人没有被滞留不用的。多次升迁任谏议大夫。穆宗即位,沉浸于游玩打猎,放纵饮酒,天已大亮还不能临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劳,拥有广大的四海,万国的民众,天下是治是乱,都系于陛下一人身上。从崤山往东有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又失去。举目西望各个营垒,距离宗庙才十舍远近,百姓憔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临朝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幸福。”皇帝深表感谢,升任他为给事中。
题组二 主观解答题——练方法,提能力
9.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解析】句中有“麾下数十人”“山谷”“郡邑”“江阴侯吴良”“寇”“旁县兵”“德基”等名词,这些名词往往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还有“遁入”“求”“集”“召”等动词,这些动词后面往往要加宾语,由此我们可以断句。
【答案】 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参考译文】 万夫长易俊原仅倚仗自己的勇猛,与部下几十人逃到山谷中,守卫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郡邑(上下)对此很担忧。江阴侯吴良接受诏令讨伐寇贼,已经发布檄文到别的县区,士兵也将要召集。(于是)召见吴德基谋划此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谋反的情形,为什么要激怒他使他产生变故呢?不如先用计招纳他。果真谋反,再用兵讨伐也不晚啊。”
10.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张文瓘)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解析】 “诸司奏议”意为“朝廷各部门的奏议”,是句首状语,应断开;“悉心纠驳”的主语是张文瓘,此处应断开;“帝必问”后面是问的内容,前后都要断开;结尾处有一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前面是说话者(可能省略),后面是所说的内容,所以此处必然要断开。
【答案】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参考译文】(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选自《六韬·盈虚》)
【解析】两个“所……者有……必……”是一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后面的几句话虽然没有这种整齐的对称结构,但“自奉”“薄”与“赋役”“寡”相对,有利于我们寻找断句的节点。虚词“故”前可以断开。
【答案】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参考译文】 即使是平时憎恶的人,他有了功劳也一定给予他奖赏;对于平时喜欢的人,如果他犯了罪也一定给予他处罚。对于百姓中的鳏寡孤独者,养活他们让他们生存下去;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人家,及时给予他们救济。他自己的俸禄也很微薄,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劳役也很少,所以天下的老百姓富足快乐而没有挨饿受冻的面容。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 “内志正”“外体直”是一组对称的句式,要断开;“持弓矢审固”是“而后可以言中”的条件,两处需断开;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那么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个“……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
【答案】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 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题组三 模拟考试题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9分)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冑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我国古代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B.分野,古人依据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崩,指帝王或王室成员之死。古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说法不同,除“崩”以外,还有“卒”“不禄”“薨”等。
D.心丧,指古代弟子为老师守丧,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后泛指身无丧服或除去丧服后的深切悼念,如守丧一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郃博学却默默无闻。他继承父业,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通晓《河图》《洛书》和占卜术,外表质朴,并不被人知道。
B.李郃能依据星宿预测。他曾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
C.李郃有敏锐的洞察力。大将军窦宪娶妻,天下郡国送礼祝贺,李郃以拖延的方法阻止汉中太守送礼,最终太守没被窦宪牵连。
D.李郃非常受弟子尊敬。李郃八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他的弟子冯胄独自制丧服,为他守心丧三年,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诧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5分)
(2)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19分)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后更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伺部曲等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随侃讨杜弢,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贼夜还长沙,伺追至蒲圻,不及而反。加威远将军。建兴中,陈声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侃遣伺为督护讨声。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及声去,伺乃遣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声将阎晋、郑进皆死战,伺军人多伤,乃还营。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
(节选自《晋书·朱伺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B.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C.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D.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郡,古代行政区域,最早设置于战国时期,秦朝之前比“县”小,从秦朝起比“县”大。
B.士大夫,指有一定职位的官员,身份地位高并且备受尊崇。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C.刺史,职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最初设置时是为了监察郡县的官员,后用为一州长官的称谓。
D.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指置备供品对神佛或者祖先行礼,表示崇敬之情并祈求保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伺注重修为,转变性格。朱伺不善言辞,不识字,之前遇见人打招呼,只是作个揖报个姓名,担任将军之后,就变得十分谦恭。
B.朱伺能造战船,善于水战。陈敏作乱时,朱伺接受当时镇守江夏的陶侃的命令制造大战船,担任左甄,据守江口,击败了陈敏的先锋部队。
C.朱伺果断杀敌,勇猛无畏。夏口之战中,朱伺戴着铁面具,用弓弩射杀敌将,后来敌军在岸边布阵,朱伺继续击敌,被敌人的箭射中小腿也不退缩。
D.朱伺忍耐力强,善抓时机。在与敌作战时,朱伺会耐心地等待有利的机会,比如在讨伐陈声兄弟时,他不急于攻打,而是等待时机亲自斩杀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伺部曲等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贼,逆顺有嫌,求别立县。(5分)
(2)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3分)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选自《隋书·元景山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答案与解析
1.A 解析 “之亲”的“之”是助词,不能处于句首,排除B项和C项;“王室勿与交通”不合语境要表达的意思,应为“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排除C项和D项。
2.C 解析 C项,“王室成员之死”不能称“崩”,“崩”指的是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
3.B 解析 B项,“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错误,两位使者是朝廷派出“观采风谣”的。
4.参考答案 (1)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看了看,说:“没有听说。”问他怎么知道的。(2)第二年,因为官吏和百姓患病,一再出现灾异而获罪,被皇帝赐予策书免了官职。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第(1)句注意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翻译;第(2)句注意“明年”“坐”的含义,“赐策免”是被动句。
【参考译文】
李郃字孟节,是汉中南郑人。父亲李颉,以儒学著称,官做到博士。李郃继承父业,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通晓《河图》《洛书》和占卜术,外表质朴,没有人知道他。县府召他做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派使者,都穿便服单独巡行。他们分别到州县,观察采集风俗歌谣。有两个使者将去益州,他们到李郃负责的客馆投宿。当时正是夏夜,露天而坐,李郃便仰望天上,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难道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看了看,说:“没有听说。”问他怎么知道的。李郃指着星星给他们看,说:“有两颗使星移向益州分野,所以知道这件事。”三年以后,其中一个使者担任汉中太守,李郃仍做小吏,太守惊奇李郃有德却不外现,召李郃做了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娶妻,天下郡国都送礼庆贺,郡里也派了使者。李郃进谏道:“窦将军是皇亲,不注意礼仪品德,而专擅弄权,骄纵放肆,危亡之祸马上就要来了,希望您一心效忠于王室,不要与窦宪交往。”太守坚持派人前去,李郃无法阻止,请求自己前往,太守同意了。李郃于是在路上滞留不前,以观察变化。走到扶风,窦宪回到封地自杀了,他的党羽全部被处死,凡与窦宪有交往的人,都被免官,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参与。李郃在这一年中被举荐为孝廉,五次升迁,做了尚书令,又被授为太常。元初四年,他代替袁敞担任司空,多次陈述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气节。他担任司空四年,因受人请托的事被免官。安帝死后,北乡侯即位,李郃又担任司徒。等到北乡侯生病时,李郃暗地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商议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人事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劳没有显出来。第二年,因为官吏和百姓患病,一再出现灾异而获罪,被皇帝赐予策书免了官职。将作大匠翟酺上书说李郃“暗中谋划重大事情,是为了安定社稷”,于是记下他暗中谋划的功劳,封李郃为涉都侯,李郃辞让不接受。八十多岁时,李郃死在家中。学生上党人冯胄独自制了丧服,在心中悼念三年,当时的人很诧异。
5.C 解析 对比四个选项,“围守”,是一个词,翻译为“包围监守”,把围和守分开,导致主语混乱,造成干扰,据此排除A、B两项。“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这一处断句中,根据句意来看,此处是说阻断水道,城中没有水,所以“城”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6.B 解析 B项,“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对于社会上的官吏和士人的统称,既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7.D 解析 D项,“亲自斩杀他”错误,由原文“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可知,陈声是阎晋杀死的。
8.参考答案 (1)朱伺军队中的部下凭借各县归附张昌,只有本部倡议(倡导正义)讨伐逆贼,抗击和归附两者间有了嫌隙,请求另外设立县。(2)陈声人马虽然少,朱伺忍耐着不攻打,陈声请求派遣他的弟弟前往陶侃处请求投降,朱伺表面上答应了陈声。
解析 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有:“部曲”,部下;“唱义”,倡导正义;“唱”通“倡”,倡导;“嫌”,嫌隙,矛盾;“别”,另外;“容”,容忍;“诣”,前往;“外”,表面上。第(2)句话要补出省略的主语“陈声”。
【参考译文】
朱伺字仲文,是安陆人。朱伺勇猛威武,但不善言辞,不认识字,担任郡将督时,见到乡里的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等到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张昌作乱,太守弓钦逃到滠口,朱伺和同辈聚集部众讨伐张昌,没有取胜,便随同弓钦奔向武昌。后来又率部众进攻消灭了张昌。转任骑部曲督。朱伺军队中部下凭借各县归附张昌,只有本部倡议(倡导正义)讨伐逆贼,抗击和归附两者间有了嫌隙,请求另外设县。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会制造战舰,便派朱伺制造大战舰,委任朱伺为左甄,占据江口,打败陈敏的前锋。陈敏的弟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军讨伐陈恢,消灭了他。当时西阳夷贼劫掠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抵御贼寇的计策,只有朱伺不发一言。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说话?”朱伺回答说:“众人用口舌攻击贼寇,我只凭武力胜敌。”杨珉又问:“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能常常取胜?”朱伺说:“两军相对,只能忍耐。敌人不能忍耐,而我能忍耐,因此取胜。”杨珉大笑。永嘉年间,石勒攻破江夏,朱伺与杨珉逃往夏口。等到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他。随同陶侃讨伐杜弢,有突出的功劳。夏口之战,朱伺用铁面具防卫,用弓弩射中数名贼军主将,都杀死了。贼军泊船上岸,在水边布阵。朱伺在水中上下追逐阻截贼军,被箭射中他的小腿,气色没有改变。各路官军不久赶到,贼军溃败,追击他们,贼军都弃船投水,死者有一大半。贼军乘夜逃回长沙,朱伺追到蒲圻,没有追上才撤兵。被授予威远将军。建兴年间,陈声率两千多家无赖之徒切断长江掳掠,陶侃派朱伺为督护讨伐陈声。陈声人马虽然少,朱伺忍耐着不攻打,陈声请求派遣他的弟弟前往陶侃处请降,朱伺表面上答应了陈声。等陈声一离开,朱伺便派精壮的勇士半路拦截陈声的弟弟并杀了他,暗中派军袭击陈声。陈声部众正月初一一起出来祭祀饮食,朱伺的军队攻入大门,陈声才发觉。陈声部将阎晋、郑进都拼死而战,朱伺的士卒伤亡很多,便撤回军营。陈声往东逃去,守住董城。朱伺又率众包围监守董城,在城四周围起层层篱栅,架起高高的望楼,用强弓向下射,又阻断城中水道。城中没有水,杀牛喝血。阎晋,是陈声的妻弟,就斩下陈声的头出城投降。
9.C 解析 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