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及备考集锦
发布于 2021-09-07 11:20 ,所属分类:文言文知识学习-文言文答题技巧
【词句注释】(请拖动文字查阅)
(请拖动文字查阅)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平时,平日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可译为“如果”“假如”。这是常见的用法。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或“和”。
(3)如其礼乐: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6.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选择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B)
A.(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
B.(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解析:C 应是宾语前置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解析:D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
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 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 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 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 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 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 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 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解析:D项,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 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三、问答题
1.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读《论语》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问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皙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参考答案
1.从“侍坐”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子路自信而率直,这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还可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冉有是个谦虚的人,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公西华也是谦虚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比较知道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至于曾皙则相当的从容有礼,且颇有头脑,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用优美的 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理想,只是他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2.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好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台上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发挥想像,有自己的诗意描述,不必要求逐字逐汀地严谨翻译)
我们可以理解为曾皙勾画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吻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2020人教版初中上册文言文赏析与备考目录
2020人教版初中下册文言文赏析与备考目录
为在看文章的你,点赞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