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及备考集锦

发布于 2021-09-07 11:20 ,所属分类:文言文知识学习-文言文答题技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选自《论语•先进》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居则曰4:‘不吾知也。’如或5知尔,则6何以7哉?”

子路率尔8而对曰:“千乘之国9,摄乎大国之间10,加之以师旅11,因之以饥馑12;由也为之,比及13三年,可使有勇,且14知方15也。”

夫子哂16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17六七十,如18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19民。如2021礼乐,以2223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24之,愿学焉25。宗庙之事,如262728,端29章甫30,愿31为小相3233。”

“点!尔何如?”

343536,铿尔,舍37瑟而作38,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39。”

子曰:“何伤4041?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42,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43,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44叹曰:“吾与45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46。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47?”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48,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49?”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词句注释】(请拖动文字查阅)


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3.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
4.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5.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6.则:连词,那么,就。
7.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8.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9.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10.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
11.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12.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13.比及:等到。
14.且:连词,并且。
15.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16.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17.方:见方,纵横。
18.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19.足:富足。
20.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21.其:那。
22.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23.俟:等待。
24.能:动词,能做到。
25.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26.如:连词,或者。
27.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28.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9.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30.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31.愿:愿意;
32.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33.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34.鼓:弹。
35.瑟:古乐器。
36.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7.舍:放下。
38.作:立起来,站起身。
39.撰:才具,才能。
40伤:妨害。
41.乎:语气词,呢。
42.暮春者,春服既成:暮春:指农历三月。既:副词,已经。
4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44.喟然:叹息的样子。
45.与:赞成。
46.后:动词,后出
47.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4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49.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请拖动文字查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作品简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本文是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文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孔子向学生问志。开头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到“吾与点也”),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做出的不同应答。

第一个发言的是子路。一个中等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上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有灾荒,处境十分困难。可是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它,三年即可见成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用“哂之”的方式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甚满意的态度。

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有,他的态度比子路谦虚了很多。他认为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三年后老百姓可以富裕起来。至于用礼乐教化人民,则要等待高明的君主了。

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他的态度就更谦虚了:“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且,他不是说自己已经能够做这些,而只是愿意学着干。

第四个轮到曾皙说话了,正在鼓瑟的曾皙听到老师的提问,立刻“舍瑟而作”,道出了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春日畅游的图景。没有想到这个答案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会赞许曾皙的志向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所以他也产生过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也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孑L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以上记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四个学生果然按照老师的要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孔子听过以后,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只是微微一笑,有的是不置可否,有的却是大加赞赏。为什么孔子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从第三部分可以得到答案。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篇末),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孔子单独和曾皙谈话,说出了自己对前三个人志向的评价。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治理国家要讲求谦让,子路太不谦让,“是故哂之”,并没有表达子路不适合治理千乘之国的意思。而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他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孔子认为论公西华的能力,他做个司仪是大材小用了。写到这里,前面的疑团也就冰释了。

本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主旨明确。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备考知识梳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平时,平日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可译为“如果”“假如”。这是常见的用法。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或“和”。

(3)如其礼乐: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6.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选择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B)

A.(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

B.(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解析:C 应是宾语前置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解析:D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


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 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 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 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 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 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 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 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解析:D项,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 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三、问答题


1.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读《论语》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问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皙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参考答案

1.从“侍坐”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子路自信而率直,这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还可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冉有是个谦虚的人,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公西华也是谦虚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比较知道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至于曾皙则相当的从容有礼,且颇有头脑,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用优美的 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理想,只是他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2.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好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台上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发挥想像,有自己的诗意描述,不必要求逐字逐汀地严谨翻译)


我们可以理解为曾皙勾画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吻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2020人教版初中上册文言文赏析与备考目录


2020人教版初中下册文言文赏析与备考目录


在看文章的你点赞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