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北塬红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12 21:29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编者按:文化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两只翅膀。有了文化,乡村有了魂,巷头道末有乡贤,追溯过往有乡愁,乡村振兴方能正心明道,行稳致远。基于此, 9月4日州作协部分作家诗人,参加了临夏县委宣传部组织“讲临夏县故事———美丽乡村行”采风活动,走进土桥镇辛付村、北塬乡上石村,深度书写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深度挖掘乡村记忆。本期刊发吴春梅散文北塬红,以飨读者。
北 塬 红
——“讲临夏县故事—美丽乡村行”活动札记
吴春梅
昨夜的一场秋雨洗擦得巷道明街亮瓦,连路边的小花小草都是那样羞答答地含情带露。晨曦普照,大地初醒,一切都像重生的模样。
走进临夏县土桥镇辛付村,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迎面碰见了“幸福”。即便是村支书曹宏娟告诉我,她们村的名字是“辛付”两家姓氏合成的来源,而在我心里依然默认着“幸福”村名的认定。你瞧,那房舍,白墙青瓦、砖雕镶佩,飞檐走壁、古香古色,绛铜色的多福门闪烁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吱扭一声,在开启的瞬间,仿佛要把每家每户的幸福事儿一股脑儿地要告诉我们。
门前,长廊水榭、攀花绕藤,果疏鲜嫩、家禽嬉戏,间或蜂飞蝶舞、鸟语啁啾,秋风过处、清香远溢。我们坐在了一处廊下,廊顶的露架上,悬挂着几片大写意的霜杀南瓜叶子,遒劲有力的茎蔓丛中吊着一只胖嘟嘟的栗面老南瓜。看见我们时,它正笑呵呵地腆腰撒肚,那深棱的大肚腩上镌刻着“百姓得福”四颗大字。我仔细一端详,那字不像是人工镌刻的,表皮生长的饱满光滑,色泽圆润,纹理清晰,倒像是一枚与生俱来的胎痣。微风吹来,笨拙的老南瓜摇晃了一下,像是一位悟道者正要动身赶赴一场秋天的盛宴。在“辛付”村,感觉不到“幸福”,的确是说不过去的。
当临夏州作协主席王维胜开讲辛付村村民傅锈的革命故事时,村民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有的带着孩子、有的提着小板凳、有的纯粹席地而坐,像我们小时候观看露天电影一样的热闹。
王主席讲道:“临夏是一片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土地。在风雨如磐的漫长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生死相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英勇壮丽、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在这些逝去的先烈当中,导河特支成员、临夏州早期的地下共产党员傅琇的事迹感人至深。”今天给大家讲的傅琇就是咱们本村人,想必大家也听说过傅琇的故事吧?王主席插话道。人群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一样的七嘴八舌起来,他们的意思是说,作为“辛付”人,当以傅琇为荣,不知傅琇者,似乎就是一种无知。傅琇精神代代传承,家喻户晓啊!王主席让一位老汉讲一讲傅琇的故事,那老汉说:“我只知道傅琇是我们村的大英雄,他家因为他参加了革命而遭到了家破人亡的结果,但我不知道傅琇到底做了些什么,详细的情况真不知道啊。”王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也难怪啊!红色革命艰苦卓绝,一路走来,血雨腥风啊,既然大家对傅琇的故事概其所知,我就给大家详细的讲一讲,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人群中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王主席拿起话筒慢慢地讲道:“傅琇,字莹斋(1907年12月3日—1959年7月23日),乳名元吉。出生于临夏县三角乡辛傅家村一户农家,父亲傅子明文武双全,相当开明。傅琇三岁入私塾,但他对私塾科目并不感兴趣,多次要求上新学,于是傅子明将他送进凤林学堂学习国文、算术等新学科目。在凤林学堂,傅琇跟杨永清成为好友。这为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基础。
1922年,傅琇和杨永清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甘肃省立兰州中学(兰州一中前身),分在同一班级。在兰州上学期间,傅琇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1925年,傅琇和杨永清中学毕业,下半年,又同时考入了政治人员训练研究所,傅琇在此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深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1926年1月,在政治人员训练研究所毕业前夕,傅琇和杨永清由钱清泉、贾宗周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地下党员。
1926年2月,傅琇分配到国民军十三陆军任政治教官,兼营文书,驻防在平凉、天水一带。他经常在官兵集会上作政治讲演,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情况。同年夏天,傅琇从平凉调到第二国民革命军第二师驻临夏第三营。
1927年4月,胡廷珍以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到导河(今临夏)视察,借此机会与当地驻军赵席聘部政治处主任李印平等共产党员取得联系,组织成立了中共导河特别支部,指定负责人为李印平,支部成员为杨永清、李永泰、傅琇。兰州军法处对傅琇进行了严酷的审讯,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傅琇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审讯时,敌人还让杨永清与他当堂对质,妄图取得口供,达到将导河共产党人一网打尽的目的。傅琇经受了揭背花、压杠子、老虎凳等酷刑,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始终紧咬牙关,除了承认自己跟杨永清是同学、战友外,没有透露半点有关导河特支部的秘密,保护了同志和战友、保护了导河特支。”当听到傅琇经受了骇人听闻的折磨与考验时,人群静寂,神情庄严,气氛有点沉滞的凝重,有些老奶奶掩面落泪,仿佛又一次想起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峥嵘岁月……
王主席继续讲道:“傅琇在狱中并不气馁,经常锻炼身体,在小屋内跑圈、打拳、苦练书法。经过三年的牢狱生活,傅琇于1931年10月刑满释放回家。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母亲被吓瘫过世,爱妻罗氏因受煎熬永远离开了他,女儿也因无人照料早早离世……
1958年,傅琇又一次含冤入狱。1959年7月,因看守所城墙倒塌,傅琇被压身亡于监狱,享年52岁。1980年3月21日,傅琇平反昭雪。
傅琇作为临夏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中共导河特支的重要成员,面对酷刑,他始终保持初心,坚定信念,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在临夏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培养新青年,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优秀的地下共产党员。”当王主席的讲述到此时,鸦雀无声的人群中响起了不约而同的掌声。
在掌声的间隙,一位老汉拿出手机,从相册里找到傅琇的照片悄悄地给我看。呵!只见照片中的傅琇身着长衫,面容清俊,身材高挑,皮鞋铮亮,眼神坚毅,炯炯有神,三七开的板寸发型透出一副新式青年的英武与洒脱,书香与儒雅,真是一代杰出俊才!
北塬,这片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革命工作从未停步。自上世纪70年代,辛付村涌现出了以李琇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整田平地,兴修水利,大力倡导科学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在经济建设的伟大战役中,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带领群众一路奔向幸福生活!如今的“辛付”村先后被评为2019年度全州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度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辛付”村的“幸福”感实至名归,正如那枚得道的“老南瓜”幸福由表及里。
热血洒下万顷塬,红色精神千秋传。北塬红,是英雄鲜血染红的红,是中国红,是星火燎原,日出东方红胜火的红!
作者简介:吴春梅,女,甘肃永靖人,鲁迅文学院兰州首届培训班学员,甘肃省作协会员、临夏州作协副主席、永靖县作协主席。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四川文学》《花城》《湖南报告文学》《飞天》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余万字,编纂永靖县文史著作多部,出版诗集《虚掩的门》,长篇报告文学《青云志》。作品获得甘肃省第四届黄河文学奖、《人民文学》全国散文征文奖、甘肃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当代人》杂志全国征文奖等奖项。
编 辑:王维胜 王 滢
投稿邮箱:
lxzwlgzh@163.com
联系方式:0930-6225055
王 滢:15393010986
相关资源